窝牛号

超半数青年感觉“词穷”,提笔忘字正成为「新脑病」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 万继峰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田雨汀

你是否遇到过某一个瞬间,话就在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上台演讲时,大脑飞速运转可说出的话还是磕磕巴巴?许久不用纸笔,明明很常用的字却突然忘了从哪个偏旁写起?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提笔忘字、开口忘词的现象正变得愈发常见,正逐渐成为一种席卷年轻人的新“脑病”。

调查显示,在1000多位受访的年轻人中,超四成表示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用笔写字变少或遇到过词不达意的情况;38%有过提笔忘字,35%觉得写作困难;还有不少人发觉自己出现逻辑混乱、懒于表达、离开表情包就无法交流等问题。

“在过去,人们的交流方式只有面对面、打电话、写信这几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方式也在慢慢发生转变。例如,长辈看晚辈的聊天内容是云里雾里,不断被创造出的新词和“网络热梗”,以及用表情包就能完成一场对话的模式让他们不知所云。但是,人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互联网里,总有需要跳出这一沟通媒介的时刻,此时对于一些“词穷”的年轻人来说便成了不小的挑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万继峰推测,年轻人“患上”这种新“脑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过多使用社交网络。调查还指出,54%的人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53%的人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2%的人认为是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所导致。在用电子设备时,大多数人都持“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的态度,即使用键盘打字时,往往也是只输入拼音首字母缩写就能跳出候选词,久而久之,会让手和脑都“变懒”。另外,部分人聊天时过于追求“网感”,故意使用错别字、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在离开网络环境、面对面交流或写作表达时难免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

有学者表示,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不仅如此,沉迷于网络社交媒体还会使人与现实脱节,让大脑“放空”。“网络语言不同于现实语言表达,语言连贯性下降,会降低思考和交流的频率,反应变慢后倾向于躲避交流、行为退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万继峰说。

社交焦虑作祟。“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年轻人的开口忘词、提笔忘词其实有些不可思议。”汤永隆说,以当代年轻人的学习强度来说,能接触到的文字和信息相当丰富,不大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他分析,很大一部分人的表达困难可能是社交焦虑导致的。“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少了网络媒介作为缓冲,说话前就需要再三斟酌、小心谨慎,想要避免说出令人尴尬或不合时宜的话语。”但长期如此,可能导致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人际关系不佳,令人感到孤独、无助和缺乏希望,进而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心理健康。

从内在来看,不能熟练使用语言,也可能产生语言机能退化的问题。万继峰表示,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拒绝接受学习新知识和新事物,进一步封闭自我。

“脑子一定是越用越灵光的。”专家们表示,日常生活中,做到三点可活跃思维。首先,多读、多写、多说,让大脑接受更多信息刺激。可以记录日常、设定阅读目标,沟通或演讲前多练习。其次,打破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现状,有意识地保持独立思考;跳出从众效应,坚持自己的观点,多用积极正向的语言。最后,多参加线下社交,面对面交流时,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做好回应,努力锻炼表达能力、提高社交技巧。“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才能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万继峰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