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张波,科普也是一把“手术刀”

专家小传:张波,40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坚持医疗与健康科普并重,举办骨科普讲座100余场,发表科普文章40多篇,被评为2018年中国健康科普优秀医生,2019年武汉市十佳科普使者,湖北省首届健康科普大赛亚军,全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全国五强。

从2016年开始看专家门诊起,张波发现门诊患者多半为腰疼、关节炎、颈椎病等常见病。患者有相同的问题,对疾病也往往存在着相同的误区。在临床接诊中,即使反复解释发病原因、重复交代注意事项和康复方法,也很难让患者记住。同时,满天飞的“伪科普”也需要医生及时辟谣。为了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张波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

做科普就是不断尝试

一开始,张波主要为住院和门诊的患者写稿。这些内容被多家媒体发表和转载,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开通科普公众号、撰写科普书籍、制作专题小册子、录制科普音视频、直播……张波逐渐开始尝试更多的科普传播方式。

张波深知,做科普不能全靠“单打独斗”。在加入“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后,他还开创了电子版《伤筋动骨杂志》。张波说,他的目标是“让每一个骨科常见疾病都有最权威的科普”。

张波认为,医生做科普有五大功能:一是方便对患者进行集体教育,避免医生重复作业,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临床医生创作的科普更具有针对性,能给患者提供有效健康资讯;三是提升医生自身品牌,增加精准预约患者;四是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疗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提升医疗质量;五是增加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缓解医患矛盾,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被认可”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张波认为,科普创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是自己的科普文章受到老百姓的广泛传阅和认可。每次科普讲座,台下都座无虚席。这让张波感受到,大家对于权威健康科普知识的重视和渴望。这也给了他持续创作的热情与动力。

除了通过线上和媒体平台进行医学科普,张波还积极参与线下活动。他走进老年大学、图书馆、学校、写字楼、政府机关,面向老人、学生和办公族,提供骨健康预防和保健知识;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办全国公益巡讲。受疫情影响,全国巡讲改为网络直播形式。张波作为一名武汉医生,一边深入一线病房抗疫,一边在隔离酒店进行科普直播。疫情期间,张波举办了超过50场骨健康科普节目,平均每场3万人次,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50万人。

让科普变成“日常”

科普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专业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张波也会不自觉地将这一思维方式应用到临床接诊中。多数患者到他门诊就诊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个大夫看病思路清晰,表述通俗易懂。这样一来,患者也能欣然接受他的治疗意见。

科普不仅让诊疗更加顺利,还加深了医生与患者的情谊。2018年1月24日,是一个让张波难忘的日子。那天是腊八节,张波在住院部值班。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冒着严寒,一大早从汉口坐车到汉阳归元寺排队,又在医院住院部楼下排队一个小时,就为了给张波送一份归元寺的腊八粥。尽管送来的粥还是温热的,老太太还反复说:“不好意思排队弄晚了,粥有点凉了。”追问其原因,是张波在门诊给老太太看病时,耐心讲解了关于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的预防办法。她说,以前看病,从来没有医生给她讲过这些预防保健、康复锻炼的方法,张波的方法治愈了困扰她多年的关节疼痛。

手术刀可以治愈疾病,科普能让大众远离疾病的困扰。抱着这一信念,张波今后还希望通过更多平台做骨科疾病科普,也希望尝试电视节目、画册等形式,进一步深耕科普短视频领域。他认为,如果能通过医学科普的广泛传播,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这份力量或许远胜过一把手术刀。▲(本报记者张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