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最后一公里”难兑现,饱受吐槽的共享单车该不该禁?

受访专家: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范 立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谢宏忠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近日,共享单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原因是近日一位上海网友建议全面禁止共享单车,他列举的理由包括受益群体有限、停车导致人行道堵塞、危险系数高等。此言一出,有人反对有人站台。

主张禁止的网友表示,共享单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大的潮汐效应,工作日早高峰,市民骑共享单车前往地铁站或车站,下班后从地铁站或车站再骑车回到家。单车到达目的地后只有很少部分会继续流动,因此使用效率和覆盖人群有限。为解决流动性,需要更多的人力、车力来人工“调解”。并且,流动性差还会造成大量单车成堆聚集在部分区域、道路,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过。

另外,记者了解到,共享单车平台为了规范其停放,仅在城市的部分街道设置了停放区,若停在其他区域,骑车人会被收取惩罚性的“管理费”,这也使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名不副实。此外,很多社区、公园、单位不允许共享单车进入,“最后一公里”也变得很鸡肋。

支持共享单车的网友说:“我们单位离地铁站比较远,骑车与走路能差出10~15分钟时间,共享单车不应该禁。”对于很多城市上班族而言,共享单车是每天通勤的保障。还有网友抱怨道:“我家住的离市区比较远,根本找不到车,我想骑还骑不到呢!应该大力发展而不是禁。”

2020年,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大数据团队和美团电单车发布了全国首份共享电单车行业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享电单车数量已经超过100万辆,预计2025年将超过800万辆,按照每辆共享电单车日均使用5次来计算,日均将为国人提供4000万次的出行服务。从单次骑行距离来看,共享单车有80%在1.8公里以内,共享电单车80%以上在3.5公里以内。这说明,多数人对共享单车的需求是短距离、“接驳式”服务。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谢宏忠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我生活在福州,工作在高校,我认为共享单车很有必要,但不能否认它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的大学城建设面积很大,学生往返宿舍和教学区需要一定的路程。为减少通勤时间,很多学生购买电动自行车,可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大量的车需要充电且占用了公共空间、骑车横冲直撞、骑车载人有安全隐患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特意安排了专门的电瓶车出行服务,每辆车可以坐10~20个人。”

“共享单车发展至今,其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那就是便民。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如何做到利弊兼顾。”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范立表示,即便一刀切,简单禁了共享单车,可有骑行需求的人自己去买自行车,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要做的是把无序变为有序。

针对共享单车车辆淤积、乱停乱放、破损较多、存在潜在危险等问题,范立表示,这需要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多动脑筋、寻找解决方法。他建议,首先,管理部门在许可共享单车运营前,就应审核其资质,判断其是否具备后续管理能力;如果没有,必须红灯禁止。其次,一定要管住投放量,充分做好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如果供大于求,这些单车势必会沦为“城市垃圾”,成为市民嫌弃的“眼中钉”。最后,未来共享单车或许可以实行分价用车,依据车辆新旧、完好程度等定价,“硬件”好的车,价格贵一些。这样能一定程度上促使共享单车提供者管好自己的车,减少因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

对于有些小区禁止共享单车入内、人流量少的地方无车可骑等问题,范立说:“这确实是阻碍‘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难题,如何兼顾便民和城市形象,想要解决也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需要多方合力。”他建议,可以在大型社区设置专门的共享单车停车位,效仿外部停车的规定,入库停车,停不到位就无法闭锁,延时可收取延时使用费。大家养成习惯后,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秩序。人流量少的地方无车可骑怎么办?可在总投放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投放比例适当调整,以满足用车需求。▲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