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突然坠落,被人追赶却跑不动,在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噩梦会带来恐惧、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让人心有余悸,久久难以平复。
虽然噩梦是种不舒服的体验,但有研究发现,做噩梦未必全是坏事,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积极作用。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答噩梦和哪些健康状况相关,并教你减少可怕的梦境。
受访专家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噩梦是大脑的保护机制
2019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脑影像学试验发现,做噩梦时,大脑内有些和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相关的结构处于激活状态,这种体验和面对真实危险时的神经反应是一样或相似的。
噩梦后,让受试者看一些恐怖图片,这时他们脑内和恐惧焦虑有关的脑区激活程度降低了。也就是说,噩梦让他们不那么容易被现实的恐怖刺激吓到。
研究还发现,受试者在梦里感受恐惧的时间越长,现实中看到恐怖图片时越不易害怕。
这个试验提示,噩梦可能是负性情绪的虚拟预演,或是一种对恐怖情境的脱敏方式。通过噩梦,大脑帮我们克服、释放了不良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实中的压力。
当人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噩梦就是那个排气阀,给焦虑恐惧一个出口。从这个角度看,噩梦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偶尔做噩梦可能是大脑在保护你,同时也提示你最近遇到了压力事件,可能存在潜在的伤害或危险。
噩梦和健康状况有关
噩梦经常出现,可能是存在持续的焦虑、抑郁情绪或处于高度的压力状态下。若噩梦的内容基本相同且重复出现,可能和某一创伤性经历有关,要重视那些隐藏在噩梦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此外,经常做噩梦还和以下健康状况相关。
No.1
心血管疾病
美国研究显示,频繁做噩梦会增加51%的高血压风险、50%的心脏病风险和132%的心梗风险。
心血管病、房颤、高血压患者频繁做噩梦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疾病发生变化或加重的信号。
No.2
睡眠呼吸暂停
睡觉时如果时常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会使人感觉胸闷,从而引起噩梦。
No.3
偏头痛
偏头痛发作前,患者往往会做一些关于“愤怒”和“攻击”的噩梦。有理论认为,这是因为偏头痛导致大脑发生了多种变化。
No.4
低血糖
夜间低血糖是糖友常见症状,一般发生在凌晨1~3时,往往在睡梦中发作,醒来后发现自己有做噩梦、出汗、心悸、手足颤抖等情况。
No.5
帕金森病
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显示,强烈、生动且可怕的梦境是帕金森病最早的迹象之一,常做噩梦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是不做噩梦者的两倍。
怎么减少噩梦频次
其实,每人每天睡着之后都会做梦,还会做多个梦。认为自己不做梦的人,只是不记得而已。不管记得还是不记得,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怎么才能减少做噩梦的频次?除了排查并治疗相关疾病外,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
睡前不吃东西
睡前进食会让大脑活跃,导致夜间多梦,做噩梦的机会相应增多。睡前尤其不要吃辛辣和过甜的食物,更不要喝酒,酒精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少看负面内容
白天频繁看到的视觉图像,更易出现在梦中。平时可以少看负面内容,尤其是睡前不要有太多声光刺激或是故事情节,不看恐怖片。
白天充实一点
醒来后花几分钟时间梳理自己的梦境,比如梦里出现的事物,哪些有“现实意义”,把问题在清醒时有把控地解决。
白天尽可能过得充实一点,可以做些运动,让精力和体力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消耗。
不要逃避压力
有些噩梦与现实遇到的压力和焦虑有关。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可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
避免反复思考
梦境里有些事物和人没有特定的意义,不必太过纠结,也不要翻来覆去地回忆、联想。如果惊醒,试着做几次深呼吸;实在睡不着,可做点事来分散注意力,比如看书,等心情平静后再接着睡。
做梦通常是机体自我调节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不觉得痛苦可以不予理会。
需要提醒的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保护机制,做梦的同时肌肉是松弛的,不会被梦中的行动支配。如果做梦时出现拳打脚踢,可能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需要看医生。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鬼压床,人们会感到大脑十分清醒,但身体不受支配,伴有失控感和窒息感。这在医学上称为睡眠瘫痪或睡眠麻痹,与疲劳和睡姿不当有关。此时快速上下左右转动眼球,能够唤醒身体,从“鬼压床”状态中解放出来。▲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