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Mac的一小步,苹果的一大步

Big Sur(大苏尔)是美国加州一号公路上的著名景点,这里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23号凌晨的WWDC20大会上,苹果宣布将自己最新的macOS系统命名为「macOS Big Sur」。

在这场长达1小时48分钟的线上主题演讲中,Mac是毫无争议的主角。不仅仅是因为整场发布会涉及到Mac的部分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更是因为最后压轴登场的自研芯片让无数的开发者和用户,看到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Mac的更多可能。所以对于macOS Big Sur的解读除了新功能,还有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大的改变:UI风格「iOS化」

macOS Big Sur的发布,意味着macOS正式告别了X时代,迎来了新的macOS 11.0时代。从版本号上看,这次算是一次跨代的大版本更新。

但其实这次最明显的变化还是体现在UI层面,macOS 11.0整体的设计继续向扁平化方向靠拢。苹果这次重新设计了系统应用的图标,icon调整为统一的圆角矩形,Dock栏也变成了iPadOS类似的圆角卡片设计,这就使得macOS的UI设计风格更加接近iOS和iPadOS。

这样的改变在老用户和小白两种群体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老用户看来,macOS 11.0这次UI的调整幅度很大,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原本macOS自成体系的设计风格,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而在一些很少用或者是完全没有用过Mac的用户眼中,MacOS 11.0似乎更加熟悉,便于上手。

即便如此,macOS11.0在UI设计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在icon设计中大量采用了阴影的元素,很多类似App store、偏好设置这样的原生APP中都有相对浓烈的阴影、层次加入。

阴影元素的引入实际上会降低UI的扁平化视觉语言,一般来说其更加适合去呈现拟物化的设计。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macOS11.0在设计上似乎是追求扁平化和拟物化的结合。不知道苹果是不是出于对Mac用户接受度的考虑,需要在设计上留出足够的过渡周期?还是说在未来苹果的规划中,macOS依然需要维持自成一派设计风格。

更加合理、简洁的空间布局,这次macOS在设计上的第二个主旋律。相较于之前的macOS版本,macOS11.0在一些标签栏、工具栏的设计上更加简洁、宽松。比如Pages、keynote这样软件下拉菜单栏间距更大,少了一些之前的紧凑感和局促感,便于识别。

与此同时,在整体的系统UI设计上苹果这次进一步弱化了「边界」的概念,取消了很多地方的分割线,而采用了更多的留白和灰阶色块用以区分不同交互、功能布局之间的层级关系。这样一来就弱化了一些标签和工具栏的视觉概念,让你能够更加专注于整个窗口的主体部分。这也是近些年整个行业在UI设计上的一个大趋势。

小变化背后或许有「大文章」

功能层面的更新这次macOS11.0其实似乎没什么值得多说的。Safari比chrome快了50%的说法你听听就好(毕竟几年前就说快了80%),自定义启动页、插件之类的更新也是小打小闹。

反倒是一些小的地方更值得关注。macOS11.0这次直接从iOS和iPadOS搬来了控制中心,而通知中心和桌面小部件整合,也采用了和这次iOS14类似的桌面组件方案。

我认为在功能性上这两大功能的引入其实对于MacOS整体交互体验的提升意义并不明显。比如在这次引入的控制中心,包含了WiFi、蓝牙、屏幕亮度、声音等功能的调节选项。但在Mac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只有亮度和声音调节的选项才是相对高频次的交互。而面对这样的调节操作,点击呼出控制中心,滑动调节相关选项的操作并没有直接通过实体快捷键盘来得便捷。

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出于系统设计语言的统一以及空间布局的考虑。控制中心的引入让顶部的通知栏更为简洁,一些类似于隔空投送这样的功能按钮不再需要常驻顶栏,占用顶部有限的空间;其次控制中心从交互逻辑上和iOS、iPadOS同宗同源,右上角呼出的方式从交互上让很多iOS和iPadOS过来的新用户倍感熟悉。

其实后面这一点跟前面UI设计上的圆角矩形设计本质上是一样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iOS、iPadOS以及macOS这三大系统在设计语言和交互逻辑上尽可能保持相对一致。这也是近十年来整个macOS在演化上的一个大趋势。

这其中可以解读或者说可以畅想的东西就有的说了。

无论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采用更加宽松的空间布局,还是后面类似于控制中心这样功能模块模块的引入。从交互效率上看,在桌面设备依靠「键鼠外设、触摸板+指针」这套成熟、精准的桌面交互逻辑面前显得并没有多少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放在触摸设备「触控点按」这样的交互下就是顺理成章了。毕竟如果你的设备操作需要手指来点按,其对于功能按钮的空间布局要求天然就比指针要高。

什么样的设备具备这样的使用场景呢?你可能想到了:iPad+Mac。

这并非是我们的凭空想象,实际上iPad和Mac设备之间的界线正在逐渐淡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iPad近些年越来越强调「生产力」,在iPadOS 13.4中,iPad还加入了完整的鼠标与触控板操作支持。另一方面,Mac尤其是MacBook产品线,一直都寻求更轻薄、更便携。

其实苹果生态的新格局已经在这里初现端倪。iPhone、iPad、Mac三者在功能和应用场景上有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递进关系。从这次macOS在UI和交互设计的趋势来看,未来苹果的Mac产品线会不会出现iPad+Mac,甚至是iPhone+Mac这样的两种设备形态的融合?

很有可能,要知道,隔壁微软的Surface和的谷歌dePixelbook走的就是这一条路子。而全新的iPad Pro实际上也已经部分实现了这种形态的融合。

Mac on ARM

要实现这样的硬件生态目前存在哪些限制呢?这其实就涉及到我们谈到的第三个问题:Mac on ARM。

WWDC20的发布会现场,苹果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使用了原本是在iPad Pro2020上搭载的A12Z平台来运行最新的macOS Big Sur,流畅演示Office全家桶、Photoshop 以及Final Cut Pro 这些大型软件。可以看出,在实现OS「大一统」的问题上,苹果可以说是「蓄谋已久」。

完善,成熟的软硬件生态是苹果公司的护城河。但一直以来,基于X86的Mac和基于ARM的iPhone、iPad,虽然可以在UI设计、交互逻辑上尽可能接近,但两套架构下的软件运行机制和开发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在过去,苹果通过Universal Binary、Rosetta这样的开发系统一定程度上让ARM和X86的软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兼容(去年的WWDC2019,苹果就宣布了代号为「Marzipan」的计划,将iPad应用移植至macOS )。但从长远来看,这也只是「缓兵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ARM架构的A系列移动处理器大获成功,让苹果尝到了自研芯片的甜头。加之Intel自身的问题,一次次打乱苹果Mac的产品更新节奏和上市规划。苹果在规划Mac产品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Intel的限制。芯片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了关乎Mac产品线未来发展的关键,按照苹果的一贯性格这是决不能容忍的事情。

作为苹果硬件生态「三驾马车」之一,最年长的Mac产品线在当前的苹果硬件产品体系中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营收表现已经排在了自家iPhone、穿戴设备,甚至是服务之后。要想振兴Mac产品线,就必然要求苹果在产品形态,综合体验层面与对手拉开核心差距,去赢得更多的新市场和新用户。

所以,自研芯片是苹果不得不选择的一条道路。

不光是全新的macOS Big Sur,在过去几年间,苹果对macOS做出的一系列「iOS化」的调整和改进,都可以看作是苹果针对未来的Mac生态所做准备工作,它们和自研芯片几乎都是同步进行的。而类似的调整和改进,在接下来的几年还会不断进行。

关于Mac生态的畅想

尽管苹果全面实现「Mac on ARM」的过渡周期还有两年。但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在这里畅想一下Mac生态的未来。

在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成熟之后,苹果有望带来全新的Mac设备形态和独特的用户体验。从A系列移动处理器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苹果会在自研芯片的性能和功耗控制上维持自身的绝对优势。同时自有的研发体系也便于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软硬件结合。和iPhone上的U1芯片,Apple Watch S系列芯片一样,如果有需要,苹果可以为某个单独的应用场景或者是功能模块做芯片级的适配。

与此同时,强大的性能和出色的功耗能够保证苹果在Mac设备形态上的定义更加灵活。未来的Mac不仅会在生产力方面更为强大,而且还能够实现更轻薄,更便携产品形体。甚至带来前文所说的新的设备形态的创新(实际上,这次A12Z的官方演示已经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另外,自研芯片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也便于Mac覆盖和下沉更多的用户群体和消费市场。其实最近有分析报告指出,Mac实现自研芯片之后,将有助于减少40%—60%的处理器成本(当然,是从比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同时自研芯片可靠的供货保障也是关键,苹果可以借此将更强大的性能部署到更多的Mac产品上。未来,我们或许也能见到Mac产品线中出现类似iPhone SE或者New iPad这样具备入门级的定位,但性能上也绝不含糊的「小钢炮」产品。

而在打通了iPhone、iPad、Mac三大系统后,iPhone、iPad强大的软件生态也将反哺Mac。苹果耗费数十年建立起来的App Store生态体系,目前已经是一个年营收达数千亿美元,拥有数百万个应用的巨无霸。

在实现了Mac on ARM之后,iPhone、iPad应用将会在Mac上无缝运行。Mac原有的生态和应用短板,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三大系统共享一套开发体系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原有的Mac生态也能借此享受iOS生态的红利,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甚至未来有一天出现了一统天下的「AppleOS」其实我也不意外,毕竟友商谷歌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哦,差点忘了,还有「鸿蒙」。

不过话虽如此,真正实现iPhone、iPad、Mac的『大一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强大如苹果,也需要足够的缓冲期和时间。从体验的角度来看,macOS Big Sur这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依然能够管中窥豹,从中看出一些关乎未来Mac乃至于整个苹果软硬件生态的一些发展和变革趋势。这是Mac的一小步,却是苹果的一大步。

至于准或不准,只有静待时间的考验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