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国产编程语言惊现“换皮术”?号称“自主创新”却连图标都没改

近日有一个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日前中科院计算所宣布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组成功研发国产编程语言——木兰Mulan,主要面向物联网应用,可以成倍地提高应用执行效率,并且全面支持国产龙芯处理器。

编程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计算机和人都能识别的语言。一种计算机语言让程序员能够准确地定义计算机所需要使用的数据,并精确地定义在不同情况下所应当采取的行动。

从 C、C++到 python、Julia,不同的编程语言因其本身的特性和功能而有着庞大的开发社区。此外,一旦某个编程语言在一个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系统,那么它的地位几乎很难撼动,如谷歌公司在云计算领域推出的Go语言、苹果公司自行设计的Swift语言、Oracle控制的Java语言标准等等。

所以一款真正的国产编程语言的应用的确算得上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木兰”项目负责人刘雷在之前的报道中表示,依托编程语言,可以打造信息产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占领行业标准的高地,把握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主动权,带动上下游,实现技术可控。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但.......

该报道一出,木兰便引起了开发者们注意,纷纷前往官网下载使用和研究。

下载之后,网友发现木兰的安装包默认的图标非常眼熟,因为它和打包 Python 项目的工具 PyInstaller 打包出的程序默认图标一模一样!打开木兰语言环境后,其运行界面、基础函数很多都和 Python完全 一致。

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怀疑,于是他们开始逆向破解木兰的安装包。发现其作为一款商用软件,官方并没有进行加密,直接就能破解。

破解ulang-0.2.2.exe 安装包之后,发现其文件中包含了大量的Python 图标,而其 Include ” 文件夹里居然是 “ pyconfig.h ”,这是Python 的系统配置文件。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所谓的“国产编程语言”其实就是一个换皮的东西而已!

有开发者进一步解释到,解包后的木兰语言其实就是建立在 Python 之上,「木兰」通过 Pyinstaller 将 Python 文件打包成 EXE 可执行文件。只是在顶层做了一个接口,将底层编译、优化等众多工作都交给了原版 Python。

有部分资深开发者也在知乎上发表了自己对于“木兰”的看法:

总结一下就是:

木兰作为一款“新编程语言”并没有任何新的特性,其次目前它并不开源,无法成长为真正的拥有广阔生态的编程语言,而即便是作为一款用于教学的教育语言,其不像图形符号语言那样直观。而学生学成后在工作中依然需要重新学习编程语言。

根据此前官方的介绍,木兰Mulan语言主要定位于面向智能物联应用、采用最新编程语言设计理念和编译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团队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智能物联时代的C语言”。

但在官网的介绍中可以看到“鉴于编程语言在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价值,依赖开源等形式的外部技术,存在较大风险,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编程语言,实现编程语言的自主可控。”

这似乎也表明了,木兰从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将其开源,而一款“编程语言”不开源,还想要打造成一个“面向未来智能物联”的语言生态,恐怕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

有业内人士表示,木兰只是一个能跑的交互命令行. 里面有python文件说明了这个编译器/解释器是用python语言实现的, 这没有任何问题。从技术难度上来说, 这样的小型解释器/编译器本身可以作为少数极其优秀的本科生独立完成的项目。

即便是从其围绕青少年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34;本身就是一件挺匪夷所思的事情,它最多是编程教育的一个探索。但话说回来,竞争激烈的信息学竞赛培训(基于C++以及很多算法知识) 和 少儿编程(scratch就够用)之间,真的还给这个木兰编程语言留下一个生态位吗?

木兰落地的编程教育是否能够演变为成熟上的商业模式也是需要打问号的。

而根据之前的报道,官方表示以“木兰”为基础的可视化编程软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学装备等,目前已经投入到中小学、幼儿园使用。截至目前,“木兰”应用范围涵盖了广东、贵州、甘肃、江西、湖南、重庆、青海、山西、陕西和四川等19个省市的中小学,并经广东省教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9年初审通过,成为广东省试验教材。

也有网友根据官网扒出了木兰背后的公司——中科智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刘雷。

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官网搜索“木兰”,也没有搜索到任何有关于这套“国产编程语言”的信息。目前来看,它就是一家打着“中科院”的旗号,专职做少儿编程培训的机构。

如此来看,所谓的木兰是编译实验室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的说法,你们看看就好。

打着“国产”“自主创新”的幌子,实则弄虚作假,博名取利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有大名鼎鼎的汉芯事件,最近的也有2018年的号称&34;,最终发现是“套壳谷歌”,还完成了2.5亿元C轮系列战略融资“红芯浏览器”。

这些事件的背后,有无良商家或个人的弄虚作假。但其实也反映了目前很多人对一些关键领域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渴求心理。这些人也正是利用了“国产”的名号,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达到逐利的目的。最终受损的还是那些真正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企业和个人,这种行为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

下一次,再看到什么“国产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闻别急着沸腾,一定先要擦亮眼睛!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