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5名本科生四个月造出芯片?这事儿竟然是真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五位本科生造出芯片毕业近段时间引发了不少关注。

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首期 “一生一芯”计划成果——在国内首次以流片为目标,由五位 2016 级本科生主导完成一款 64 位 RISC-V 处理器 SoC 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并基于中芯国际 110nm 工艺,芯片能成功运行 Linux 操作系统以及学生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 UCAS-Core。

这款芯片大概一角硬币大小,上面刻着 “COOSCA-01”和“一生一芯”的字样,还有国科大的Logo。

COOSCA是一个内部代号,是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三门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架构的缩写。“一生一芯”则是计划的名字,意思是让每位本科生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

在今年毕业答辩上,五人团队中的王华强同学代表“一生一芯”团队,向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远程展示了芯片。

他把芯片装上测试板,用串口线将测试板与电脑连接,打开电脑上的终端软件,按下测试板上的复位键,运行了几个简单的程序——Linux系统跑起来了。

据介绍,“一生一芯”项目开始是在 2019 年 8 月,直到所有的设计结束,进行交付是在 2019 年 12 月份。

这么短的时间,这五位本科生就能造出一款芯片,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有一些网友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针对这些质疑,这五位同学也给出了回应:

“网络上的质疑,我看的比较多,一开始这个项目的并没有想象到这个项目后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是这个东西越传越乱,越传越玄。我想说明几件事,就是我们确实走了一条相对完整的流片流程,但并不意味着其中所有的工序都是我们做的,比如说后端的一些操作,比如这一次流片过程中,后面的一些测试工作,包括操作系统的适配,其实都有老师和师兄做一些指导和帮助。”

根据此前的报道,在项目开始之前,五位同学的教师团队已经制定了总体方案,确定了技术路线,选择好了基础平台,搭建了开发环境,也选定了流片工艺和班车。

严格意义上说,这五位同学算是做了芯片的前端逻辑设计部分。

“关于本科生去设计芯片,其实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好的大学的计算机与技术专业课程来说,它的一些在校期间的基础课程的安排里,就会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处理器,而一生一芯这个项目只不过把设计要求往上提了一提,同时用这个设计去调试流片流程,并且尝试把这个项目应用到某些场景中。”团队成员接受采访时表示。

严格意义上讲,直接说这五名学生造出芯片的做法的确表述不够严谨。

但即便如此,从底层PCB版图、内存颗粒到中间处理器设计、再到上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每个层次都可能出问题。哪怕一个小问题,都会造成芯片无法正常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设计团队来考虑,整个团队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不小。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芯片领域,大学期间通过IP和老师或学长的辅导协助,再通过MPW(multi-projects wafer)的计划,快速完成一款普通芯片的试制是可行的。这样的试制对于锻炼学生的能力是有必要的。

对于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学生团队来说,能够完成这样的毕业设计算得上的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一生一芯”计划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表示,等他们30岁时,就可以说已经是处理器芯片和计算机系统设计领域的“老兵”了。无论他们是进入业界还是学界,创造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和展现。“我对这批年轻人的未来充满期待。”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