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没有iPhone X,这些帅炸的AR游戏能玩到吗?

今年,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开始在AR上下注。而在不少用户的印象中,与移动AR的上一次“亲密接触”应该就是《Pokémon Go》了。但手机上值得一玩的AR游戏就这这一款吗?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作品来感受AR游戏的魅力?在iPhone X发布会上用来展示的AR游戏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iPhone X,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玩这么酷的游戏吗? 其实,就算是普通手机,这些游戏也是可以体验一番的。

Ingress

一句话点评:“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这一片都是我们的地盘”

老实说,一开始我觉得这种游戏挺傻的——一群人对着虚拟出来的环境你争我斗,但现实生活中明明什么都没有。直到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朋友用蓝牙把Ingress的安装包分享了过来……”说起自己为什么开始玩儿这款游戏,玩了4年Ingress的我忍不住想为大家“安利”了:“这个游戏的背景故事看上去有些中二,但如果你出于好奇玩儿上几天,也许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沉迷其中了。

Ingress通过GPS、AGPS和WiFi对玩家的现实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然后玩家就可以透过手机屏幕看到自己周围“另一个版本的世界”了:散落于各处的白色亮点代表着神秘物质XM,玩家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拿着手机走到这些亮点附近,才能对XM物质进行收集;同时,在《Ingress》的世界中,现实生活中的建筑、雕塑、喷泉、站台发车牌都化身成为一座座“门泉(Portal)”,玩家可以利用收集到的XM物质来对这些门泉进行部署、入侵、充能、发射XMP攻击等不同的操作,并最终帮助自己的阵营(蓝军/绿军)占领将这些门泉。连接多个本阵营控制的门泉后,还能建立起更为强大的控制场(Control Field)和“心元(Mind Units)”。

Pokémon Go

一句话点评:“开门,你家后院有只皮卡丘!”

国内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Ingress,但却一定听说过去年大火的任天堂AR游戏Pokémon Go,就算没玩过也肯定知道,也正是这款游戏,让更多的手机用户接触到了“AR”这个概念。

的确,和Ingress不同,Pokémon Go比Ingress更加强调AR与角色设定的结合:开启手机定位并打开游戏后,我们就可以在摄像头的实时画面中看到叠加于现实场景之上的皮卡丘、杰尼龟等小精灵了。这些精灵藏在各个角落,玩家需要拿着手机四处走动来进行抓捕、战斗、训练和交易。

大多数游戏都需要我们长时间坐在电脑或者游戏主机面前,但Pokémon Go不是:为了捕捉到心仪的宝可梦精灵,玩家必须带上手机走出家门。

遇到野生的精灵时,我们就能选择进入AR对战模式了。在这种模式需要借助手机的摄像头,通过手机摄像头,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存在于真实世界里的宝可梦精灵。将手里的精灵球对准一抛——就有一定的概率捕捉到它。

The Machines

一句话点评:官方钦点的AR对战游戏

自今年6月苹果首次向开发者展示AR Kit至今,iOS平台上能够叫得上名字的AR游戏其实并不算多。而这当中,今年9月苹果在新品发布会上用于展示新设备性能The Machines不得不提。新近的AR游戏基本上都能给人十足的“未来感”,但作为漫威铁粉的我还是觉得这个加载界面有改进的空间:要是我能像托尼·斯达克在工作室搞发明那样,可以随意用手把这个加载Logo丢掉就更酷了。

而作为一款苹果公司为ARKit重点推介的游戏,The Machines在游戏性上自然也不是那些将AR作为噱头来卖的游戏能比的。在启动前,我们需要为The Machines找一个基准平面。这一步尤其需要注意,玻璃茶几这种反光的镜面无法支持ARKit的游戏环境,因为它们的反光特性会对ARKit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进入游戏后,The Machines会带领我们进行一段简短的游戏教程,然后我们就可以自行选择进行PvP或是PvE游戏了。

The Machines的游戏目标依然是“推塔”,但这里的推塔体验和大家平时玩儿的王者荣耀最大的不同在于,游戏中所有的效果仿佛都是立体于现实世界当中的:锚定游戏平面后,我们既可以手动拉开和游戏场景的视距来纵览全局,也可以在敌方爆炸自毁时凑上前去欣赏战果。最有意思的就在这里,如果你拿着手机走近战场中的某个爆炸场景,爆破的声音也会由小变大!另外,除了前沿技术的加持以外,The Machines的游戏制作水准也相当高。在上面提到的虚幻引擎和苹果ARKit双重交火之下,游戏中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值得凑近去仔细欣赏的。

Conduct AR!

一句话点评:老游戏的新玩法

除了新游戏,一些经典的老游戏也借AR得到了新生,比如这款利用ARKit重新开发的Conduct AR!,就是曾经在Android和iOS双平台上推出过Conduct This!的AR版本。既然是对老题材的重新开发,Conduct AR!在玩法其实和开发商先前推出的Conduct This!类似,我们得从二维的手机屏幕上跳出来,在AR所构建的三维世界中手忙脚乱地控制火车的行进路线,避免不同轨道上的列车相撞。

不过得益于AR游戏的自身特性,在Conduct AR!中我们的视角和视野自然也都不受限制了。当我们打破游戏记录的时候,游戏场景上方还会出现实时渲染的礼花!总体而言,Conduct AR!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曾经玩儿过的实体“大富翁”,以后的孩子应该也能围着一盘AR大富翁玩儿上一下午吧?Conduct AR!目前在苹果 App 应用商店有售,售价25元。花上不到一张电影票的钱就能感受AR游戏的魅力,亲友聚会时掏出手机就能玩,更是不可多得的活跃气氛神器。

“稍一手抖就是天翻地覆”:AR游戏还可以再养一养!

除了《The Machines》和《Conduct AR!》,编辑部还聊了聊最近曝光比较多的《Monster Park – 恐龙世界》、AR电子宠物《AR Dragon》和《miao》以及可以投影在地板上的天气机器人《CARROT Weather》等等。

但最后大家都觉得,比起比起上面讨论的几款游戏,它们的吸引力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只是部分开发者利用ARKit在“小打小闹”。毕竟AR游戏目前仍然处于内容和形式的探索阶段——ARKit推出已经快半年了,iOS平台上依然没有出现一款能够像去年Pokémon Go那般火热的现象级作品。

此外,即便是《The Machines》和《Conduct This!》,长时间游戏后也会觉得不自在——完全依赖手机屏幕和摄像头进行取景和实时画面运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手机即是控制器也是显示器。所以稍一手抖,游戏世界里几乎就是天翻地覆了,因此AR游戏的视觉体验非常震撼,但实际操控性和固定视角与视野的普通游戏方式比起来还是不太成熟。

姗姗来迟的Android平台就更不必说了。

这些AR应用,将会成为下一个“现象级”

AR游戏的新鲜感一过,我们依旧会打开电脑“吃鸡”或者瘫回沙发上打主机游戏。但由于使用场景轻量、目的性和需求指向往往也很鲜明,AR应用却能带给我们持续、可靠而新奇的使用体验。游戏自然有玩腻的时候,而工具类APP则是实用派,在AR应用领域更有可能催生出下一个“现象级”产品。

我的 AR 尺子与手电:手机测量再精准一点

手机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日常用品,自然也会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功能延展。测量就是其中一种。

以往手机上的测量工具往往都是利用手机自带的陀螺仪、重力传感器或是加速传感器来进行粗略地计算和测量的,而AR的出现则可以让我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测得更精准一点。毕竟没有人随身带软尺,但一定有人随身带着手机。

“我的AR尺子与手电”是由四叶新媒体在旧版“我的手电和尺子”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升级后推出的ARKit版本。打开 AR 模式后,它会调用我们的摄像头,稍等数秒我们就可以举着手机“比划”身边物品的长宽高了。

“我的AR尺子与手电”提供了两种模式测量模式:使用触控模式时,我们只用在屏幕取景界面中划出待测区域即可,片刻屏幕上就会生成一个带有长度数据的模拟直尺;

另一种瞄准测量模式则需要我们利用屏幕中的准星先后锚定待测部分的两端,锚定过程中,屏幕上会生成一条准星的移动轨迹,这就是我们需要测量的长度数据了。

多次体验下来我们发现,这款工具基本上能够将测量误差控制在 1 厘米以内——这对一款手机测量应用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过在测量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应用不能准确判断我们选择的测量部分与镜头之间距离的情况,这里就需要我们控制好与待测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尽量不要手抖了。

IKEA Place:足不出户逛宜家

如果你身边有个非常喜欢逛宜家、梦想是把自家所有家居都一一换新成宜家家居的朋友,不妨向他安利宜家官方推出的AR应用——IKEA Place。

IKEA Place提供了从沙发、扶手椅到脚凳、咖啡桌等宜家常见基础家具的一比一AR模型,我们只需要将手机镜头对准想要放置家具的目标位置,然后选择要“云体验”的家具,即可把这款家具放到现实空间当中。

利用ARKit的优势,无论是大小比例还是光照阴影,这些家具都能够以最接近真实的状态呈现在手机的取景器当中;同时,在实时运算的帮助下,即便我们左右走动变换视角、或是拉上一层窗帘稍微改变室内的采光状况,它们都会像已经放在地板上的其他家具一样发生视觉变化;家具和地面结合的效果看上去也很自然,将手机凑近后我们发现,这些虚拟家具和现实世界中的地面基本上能够实现完美衔接。

如果你真的是想再购置家具前试试尺寸、格调,IKEA Place的效果完全够用了。更重要的是,对于宜家甚至是其他电商平台来说,IKEA Place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应用。网购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避免在家纠结哪条裤子合不合身,那间家具能不能摆下的问题——AR也许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个窘境。

专心做自己,美颜、贴纸统统交给AR

国外社交应用Snapchat一直以来都有一个“AR滤镜”功能,通过检测用户的面部,可以在视频聊天是为聊天双方加上实时的滤镜效果。这个特性虽然更多地用到了实时运算,但Snapchat随后却根据这个功能做出了风靡全球各类社交与美艳应用的“AR贴纸”。

2016年3月,Snapchat和一家英国糖果公司展开合作,在应用中24小时限时糖果滤镜。聊天时,用户只要大幅度张嘴,嘴中就会“溅出”彩虹糖瀑布。

这个功能迅速为其他社交和美颜应用提供了灵感,一时间,各种形式的AR贴纸、AR滤镜开始在国内外盛行。国内知名应用美图秀秀在国外走红后,更是与Facebook合作推出了三款美图AR滤镜,包括:

1. 明日自拍(Selfie from the Future):通过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激活独特的护目镜效果,然后将用户的面部信息全息投影至正前方。

2. 即时魅力(Instant Glam):体用浴帽、牙刷等居家风格贴纸,让生活照看上去趣味性更强。

3. 美图家族(Meitu Family):和Line的卡通家族类似,以“美图家族”人物为主要添加对象,让照片内容更加丰富。

前段时间比较火的FaceU同样也是AR视频滤镜的典型应用,在实时捕捉用户的面部数据后,FaceU可以为取景器中的人脸加上雪茄、帽子、兔耳朵等虚拟叠加小部件,深受自拍一族的喜爱。

除了用的玩的,AR其实还有外设

聊完游戏和应用,最后剩下的一个话题就是“硬件”了。和VR一样,各种形式的AR硬件设备其实也有很多。不过,AR硬件外设和游戏、软件应用相比,却逊色了很多。(PS:条件受限,部分AR硬件产品未能亲自体验)

Google Glass:可穿戴设备先驱,也是AR

在2012年的一场慈善晚会上,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戴着的一款与众不同的眼镜出席会场,迅速引来各方媒体关注——Google的秘密产品Google Glass也从那时起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

Google Glass由Google X团队开发,外观非常贴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佩戴的眼镜。但它的镜片附近还集成了一台可以拍摄照片或录制720p高清视频的微型摄像机、一块支持滑动手势操作的触控板(位于太阳穴和耳朵之间)和一块小型LED显示屏。戴上眼镜后,Google Glass可以将交通、天气或其他来自第三方应用的各类消息直接推送到这块显示器上。此外,在Google Glass中,Google就为用户准备了一些在现在看来十分粗糙的AR游戏。

《时代》杂志将Google Glass评为2012年的“年度发明”,它也顺势成为了人们对于AR头显和可穿戴设备最早的谈论对象。但好景不长,由于成本居高不下、软硬件发展失衡、妨害隐私等多方面原因,Google Glass于2015年被Google正式叫停。

Livemap:像开战斗机那样骑摩托

尽管Google Glass未捷先死,但它早期带给世人的震撼依旧催生了不少类似的硬件产品。

俄罗斯工程师就以此为灵感,专门给摩托车手开发了一款名为Livemap的AR头盔。这款头盔外表看似普通,内部却集成了抬头显示器(HUD)、麦克风、扬声器、加速计、陀螺仪、光线传感器以及定位导航等众多功能模块和传感器。

摩托车手佩戴Livemap骑行时,位于头盔顶部偏后的微型投影设备可通过镜面折射的方式将周边信息以彩色图像的形式投射到头盔护目镜的显示屏上。

Alpha Glass:更时尚的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之所以不卖座,很多人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过于“极客范”的外表(当然还有那高昂的价格)。因此,今年刚刚登陆Kickstarter展开众筹的Alpha Glass就在外观上下足了工夫。

乍一看去,Alpha Glass和很多文艺青年们喜欢的黑框眼镜几乎没有区别,从设计到结构都十分自然。

在这平凡的外貌之下,Alpha Glass还对当年Google Glass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位于眼镜的鼻托部位的微型OLED显示屏可以直接通过透镜投射到镜片上,利用镜片的光学效应,我们无需其他多余的配件就能透过镜片感受到AR效果。这种分离式的模块化光学系统让佩戴者可以拥有比Google Glass更清晰也更广阔的视野,可以轻松满足日新月异的AR需求。

Alpha Glass售价720美元,约合人民币4900元,同样有些小贵。至于它能不能走出Google Glass留下的AR眼镜“魔咒”,明年2月发货之后我们就能看到答案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