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知名旅游平台被曝点评严重造假,创始人曾公开炮轰友商无诚信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的很多点评,都是机器人自动抓取的,那它还具备参考性吗?

今天一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网络上被刷屏,文章直指旅游社交分享网站马蜂窝上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机器人和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文章作者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其中三分之一作为样本,同时又抓取了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其竞品网站的内容进行对比,同时强调,自己定的“抄袭标准”为“一字不差”,也就是说,和来自其他网站的内容一字不差的点评才会被定性为抄袭,“哪怕十句话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

尽管标准已经十分宽松,但还是有所发现:

在餐饮方面,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他们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几点证据,证明马蜂窝的点评内容多是出自抄袭:

很多账号的身份、性别、地点都自相矛盾。比如有的显示为“官方账号”的问答账号,会在同一天之内既发出“给老公在上海定了全季酒店”的内容,又作出“和女友在南京汉庭睡得很好”的点评。类似的事故还有很多:比如还会错抓一些与评价主题不相关的内容,或者是一些抄袭账号或者是公司内部员工还会经常成为马蜂窝网站活动奖品的得主......

而在刨除这些作弊账号之后,作者选择剩余的正常用户中1万5千个最活跃的账号,做出了热力图进行分析,热力图显示,这1万5千人在2015年中旬突然同时活跃,又在2016年初同时沉寂。

这一系列诡异的用户行为,让作者质疑像是“商量好的”。

对于点评造假这件事,马蜂窝一位市场经理于今天中午对记者回应称:“我们现在正在核实相关情况。我们正在等结果,然后将对媒体反馈。”她表示,暂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出结果,不过今天应该是可以的,具体发布渠道在讨论中。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4月,马蜂窝CEO陈罡曾经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称去哪儿网的刷点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

根据艾媒的数据,2018年5月,马蜂窝的月活为845.3万,而携程为6855.2万,去哪儿为4179.3万,同程为2221.8万。

但马蜂窝是旅游内容平台中为数不多的变现完成度还算高的一个。

最初,马蜂窝之所以能实现基础的“流量—广告”变现,就是靠着大量的攻略、游记、点评等内容优势。从旅游社区起步的马蜂窝,自2015年发布自由行战略以来,探索出了一条从内容到数据再到交易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内容尤其是游记、点评是马蜂窝“发迹”和得到投资人青睐的重要基础。

一直以来,马蜂窝要讲的故事就是海量垂直UGC内容带来的大量用户和流量,据官方披露的数据,马蜂窝现有用户量约1.2亿,其2017年整体GMV近百亿(主要来自自由行业务和酒店交易)。

马蜂窝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成效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17年12月,马蜂窝获得了来自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等机构投资的1.33亿美元。此后,马蜂窝也进一步加快了转型步伐。今年2月5日,马蜂窝宣布“蚂蜂窝旅行网”再次更名为“马蜂窝旅游网”,并启动了新一轮品牌换新升级。

虽然在此前的多轮融资中,旅游内容的商业化都是马蜂窝的主打内容。但在实际运作中,马蜂窝品牌营销的投入似乎比重更大:聘请黄轩为品牌新代言人,花费1.65亿元成为央视世界杯转播的赞助商。但马蜂窝花费巨资的推广广告,因简单粗糙无创意的洗脑式广告内容,引发了大量网友吐槽。

此次提取的用户数量能否说明1.2亿用户的情况还不得而知。对于马蜂窝更为核心的旅游攻略,乎睿数据称还会有分析继续放出。截止目前,马蜂窝官方针对该事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相关的事件,我们也将持续关注中。顺便问大家一句:你们都用过马蜂窝吗?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