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飞蝗芜湖李毅-飞蝗芜湖什么意思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飞蝗芜湖李毅,以下关于飞蝗芜湖什么意思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作者 | 罗格

2020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起自东非的沙漠蝗虫来势汹汹,从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一路向东扑来、蔓延到亚洲,在印度灾情最重的拉贾斯坦邦,军方投入了两架运输机和多架无人机喷洒农药灭蝗。

Locust swarm threatens Kenya's food security

而在此刻的中国,枕戈待旦、守护国门的,可能是数以十万计的“鸭兵”。

20年前,6月底的一天,浙江长兴县政协正召开常委会,在会上,当时作为县政协常委的林城镇天平村养鸭大户杨大元,有些惊喜地提到,他养的一万只鸭苗,登上了飞机空运到新疆,参加当地的扫蝗救灾。

那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浙江陆续分批调遣了10多次“鸭兵”奔赴新疆,这些年来赴疆抵御蝗虫的浙江“鸭兵”,至少有数十万只。对于那次调兵遣将的直接对接人之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来说,这是距今247年之前古人留下的智慧——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的那个夏天,蝗蝻蚕害禾苗、赤地皆空的情景,也让安徽芜湖一个小小的八品县丞陈九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忽然想到,自己离家赴任之前父亲留给他的两个嘱托,一时计上心来……

以大名地区为“圆心”的蝗虫迁飞图

与2020年这次灾情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面对的更多的是东亚飞蝗。“飞蝗遍野,食稼殆尽”、“大蝗,绝收,人相食,饿殍载道”等记录不绝于史。历史上中国的蝗祸几乎都发生在黄淮海平原的沿河之地,即黄河、海河、淮河的主要流域。

两汉时期受蝗灾较重地区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及山西等地,即所谓黄河流域的“濒河地区”。其中以长安和洛阳受蝗虫破坏最多;魏晋南北朝时,飞蝗活动区域有扩大趋势,主要灾区仍在黄河流域,冀州成为此期蝗灾最活跃的地带;唐代河南道、河北道、关内道、河东道蝗灾多发,高发地带均处黄河沿岸。

蝗群袭来时遮天蔽日的景象

水灾和旱灾交替,使沿河、滨海、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抛荒地,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与旱涝无常生态条件,适于蝗虫的繁衍生息、猖獗成祸。

而在这片广大地域的中心位置之一——河北大名地区,其县志中的《祥异志》中,“河北蝗”、“河北大蝗”、“河南北部蝗”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整个中国封建时期和近现代,蝗灾的频发地区恰是一个以大名及周边地区为圆心,以500—600公里为半径画出区域,北至京津、南过淮河、东起山东、西达山陕,涵盖了黄淮海流域。

尽管南方水田不像黄淮流域那样适宜蝗虫产卵,但是宋代之后,随着人口和经济中心的迁移,占城稻的引种,让大面积的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得以推广,旱作面积也持续扩大,给蝗虫提供了合适的产卵场所与多种类的食物,长江以南地区的蝗祸,也开始加重。

到了明清,无论是在东南的浙江、江西、安徽,还是中部的湖南、湖北,四川盆地、巴山秦岭所在的陕南地区,许多过去荒无人烟的山地深箐,逐渐为新来的移民开垦出来,蝗灾似乎也随着移民开垦的步伐,从东北到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从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台到西北的陕甘宁,再从北方的内蒙古到南方的海南岛,遍布中国大地。

就是在中国人口增殖迁徙、种植业结构变化、飞蝗纷至沓来的环境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福建家族就此登场了。

美洲舶来的番薯,引来蝗蝻之后……

回到1773年的芜湖。

作为家族中的长子,陈九振离家赴县丞任之前,得到了两个嘱托,一个是番薯,另一个则是治蝗。这也是这个家族留下的“祖训”。

再往前180多年前,福建长乐人士陈振龙,在一次又一次落第之后,终于磨去了信心,登上了开往吕宋的商船。在吕宋,他吃到了一个颜色金黄,口感甜糯的食物,而且在当地种植方便,产量又高。这正是1521年麦哲伦开辟美洲与亚洲的航线后,从美洲引种到菲律宾的番薯(又名红薯、金薯、甘薯、地瓜、甜薯等)。

陈振龙思忖着如何将番薯带回故乡,但当地禁令,不准番薯出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在吕宋熟悉了番薯种植方法的陈振龙,将许多番薯藤缠绕在一根绞绳上,成功将番薯引渡回了家乡福建长乐。

陈振龙之子陈经纶父亲在家附近的空地上,种活了这些番薯藤。此时,正值闽中亢旱饥馑,陈经纶上书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希望官府帮助推广。金学曾经考察可行后,下令在全省推广种植番薯,以济民救灾,并敦聘陈经纶为“门下士”以协助推广。

除了在福建,陈经纶还立志将番薯引种到省外更广的地区。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陈经纶正在游学江湖教人种薯,没想到,迎头碰上了一场蝗灾。

蝗虫啃食禾苗

对于这种陌生的植物,蝗虫的幼虫蝗蝻并不挑嘴,毫无顾忌地大口啃噬薯叶。陈经纶正焦急间,一道道白色的身影俯冲而下,在蝗蝻群中争相啄食。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白鹭。陈经纶大喜,但转念一想,白鹭很难驯养,想到鸭子也是陆居而水游,食性和鹭鸟类同,于是便找来几只雏鸭,放在田间,没想到这些嘴巴扁阔而肚肠宽大的鸭子,吃起蝗蝻来比鹭鸟还要迅捷(陈经纶·《治蝗笔记》)。他意识到,春夏之间,可以让农民放雏鸭来围剿蝗蝻。

然而,因为这件事从前并没有人做过,陈经纶也有些惶惶不安,只是自己尝试了几次而没有推广。但是,对于番薯的推广,却成为陈家的祖训,一代代子承父业,商农并举,传承下来。到清朝康熙初年,陈经纶之曾孙陈以柱由海路北上浙东鄞县(宁波)经商,在一片盐碱地上试验引种番薯,不料竟“经秋成卵,大逾闽地”。

而那个小小的芜湖县丞陈九振,正是陈经纶的五世孙。此番去芜湖,他正是带着种薯、治蝗的责任。他履任后不久,即迎来了一场捕蝗之役。

种薯治蝗人,最终殉于岗位上

尽管陈经纶以及几辈先人都没有推广,但陈九振决定采用“鸭兵捕蝗”的方法。于是,他按陈经纶的方法,嘱咐乡民准备雏鸭,从四面八方围捕蝗蝻。

今安徽含山 <果然,蝗蝻在鸭子的啄食下大大减少。陈九振很快被委任到含山,并将以鸭啄蝗的方法,推行到其他州县,一时间,这一地区的蝗虫竟不为灾于民(陈九振·《治蝗序》)。

三年之后(清乾隆丙申),芜湖捕蝗的这一幕,被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记录了下来(陈世元·《治蝗传习录》)。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养鸭治蝗。

不仅是芜湖捕蝗之役,陈世元还记录了多种乾隆年间的治蝗方法,并且详细纪录了我国养鸭治蝗这一技术发明和推广的经过。而且,陈世元发现,养鸭治蝗之所以在先祖陈经纶时没有推广,其原因之一,就是“闽省无此蝗害故是法不行”,而到乾隆时,蝗虫灾祸的阴云已经扩散到了长江以南。

新疆哈密地区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的工作人员在草场上牧鸭。据新华社

除了总结这些治理蝗祸的经验方法,作为番薯引种者的后裔,陈世元同样也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番薯的推广种植中。乾隆十一、十二年,胶东地区连年发生水旱蝗灾,为此,陈世元决定让番薯北上山东,十五年,他和同乡商人一起前往山东胶州试栽番薯,并同步治蝗,取得了成功,山东也从此逐渐成为番薯种植大省。

除此,他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继续向河南、通州、顺天等地推广番薯种植技术。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陈世元汇辑陈家世代引种、推广番薯的经历、技术、注意事项、经验教训和推广效果详加记录,写成上下两卷《金薯传习录》。

中国湖州,薯藤种法种番薯,即源于《金薯传习录》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清政府于河南推广番薯种植,年逾八十的陈世元又带着孙辈前往教种。但因“感受风寒”,当年十月,陈世元在抵达河南后,旋即病故。听闻消息的皇帝弘历,赏陈世元国子监学正职衔。

哪有岁月静好,只有守家护土的信念

事实上,自明万历起至清乾隆时,陈氏一族先后七代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番薯推广、蝗虫治理中,也正暗合了中国自明代开始,多种新大陆农作物引种、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人口爆发式增长的周期,在陈世元病故四年后的1790年,中国人口突破3亿。

同样,在这个周期中,蝗虫灾害愈加剧烈,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而到明清,加剧到平均2.8年一次。在清代,各种治蝗的农学专书多达25种。

甚至于,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们助推番薯引种,往往也是由于水旱蝗灾过境后,粮食紧缺。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加凸显的周期里,人的生存与蝗虫的滋生遥相呼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养鸭治蝗”之法,正是在番薯地里,被观察到和总结出的原因。

中国阿拉善,晒番薯干

事实上,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农业史里,不仅仅是闽省陈氏这一个家族作出了努力,番薯以及多种农作物的引种、各种治理蝗虫等害虫的方法,总是有无数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去发现、尝试、总结和推广农业技法。譬如明代将番薯引种中土的先驱,除陈振龙之外,还有广东吴川县人林怀兰、东莞县人陈益等人。

对于处处与我们吃饱为敌的蝗虫,中国史上如徐光启等农业技术专家们,更是总结了多种治蝗之法,如人工捕打法、篝火诱杀法、堑坎掩埋法、掘除虫卵法、天敌治蝗法、垦荒除蝗法、耕作(深埋)除蝗法、种植抗蝗农作物等。

捕蝗图册

中国人战蝗的历史从不停歇。新中国成立后,国外留学归来马世骏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飞蝗爆发的各种原因,明确了飞蝗次生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的机制,并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策略。时至今日,也有许多人为治蝗而努力着。

蝗虫飞不过去的,不是喜马拉雅山脉,而是这些中国人守护家园故土的信念。

参考资料

二十年前浙江三万鸭军坐飞机到新疆灭蝗 都市快报 张钱 翁丹妮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 郑云飞中国古代蝗灾述论——从对《大名县志·祥异志》的研究看中国历史上蝗灾的若干特点 程佩养鸭治虫史新考 沈晓昆 戴网成养鸭治虫与《治蝗传习录》 闵宗殿乾隆推广番薯——兼说陈世元晚年之贡献 姜纬堂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飞蝗芜湖李毅-飞蝗芜湖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