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谭嗣同简介:梁启超评谭嗣同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谭嗣同简介,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谭嗣同简介:梁启超评谭嗣同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答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tánsìtóng),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梁启超评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扮喊彗星

谭嗣同简介: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盯缺蠢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的“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凯陪,而是要留下什么。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见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在其《仁学·二十九》中说过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段话常被人视之为“偏激”。但这恰是谭嗣同聪明和为生民改命的伟大胸怀,不是别人看不透而是别人不敢说,他们怕的是这悠悠之口,芸芸众生,只有谭嗣同第一个为中国人敲响了这警钟从此开始中国人才觉醒,为了冲决网罗前仆后继。到今天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要感谢的人不能忘了谭嗣同。

复生的介绍

答即清末大名鼎鼎的谭嗣同,复生是他的字。人物简介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亲徐五缘。善文章,好做毁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清悄·1898年参答胡渣加戊

诗人谭嗣同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答诗人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 *** 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谭嗣同]相关诗词

狱中题壁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梁茄须毁渣桥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海潮·自题小影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①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喔。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纤猛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谭嗣同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答戊戌变法进行到高潮时,由于袁世凯的告密,导致谭嗣同被捕。

为振兴祖国而献身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公元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他生长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父亲谭岁轿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胸怀大志,为人潇洒,文章新奇开放。父亲向来为人谨慎经常教育他,因此父子俩关系比较紧张。谭嗣同从10岁起即从师于笃好经世之学的欧阳中鹄,后在著名侠客大刀王五门下学艺。他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很欣赏颜元、龚自珍、王夫子、黄宗羲等人的著作。自公元1884年起,他开始漫游了西北、东南各省,行程达八万余里。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也使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从而产生了挽救民族危亡,为振兴祖国而献身的念头。

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他愤而赋诗曰: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公元1896年春,谭嗣同在北京结识了梁启超,极受梁启超的赞赏。他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非常钦佩,自称是康有为的“私塾弟子”。此后,他积极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之中,并于公元1897年初,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仁学》。在《仁学》中,谭嗣同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号召人们冲破封建伦常的罗网。公元1898年初,谭嗣同回到湖南。孙雀裂他主持时务学堂,创办南学会,出版《湘报》,每次集会,都有数百人前来聆听谭嗣同的慷慨陈辞,很快使湖南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

军机四卿

公元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受维新大臣徐致靖的举荐,谭嗣同被征入京参与新政,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处任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时称“军机四卿”。谭嗣同喜出望外,为了报答“圣恩”,他不顾则闭“杀身灭族”的危险,不辞辛苦地积极推行新政。光绪皇帝准备召开懋勤殿,设置顾问官,命谭嗣同起草圣旨,并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说自己将亲自到颐和园去请示慈禧皇太后。谭嗣同退朝后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皇上一点权力也没有”。

当时荣禄是京师的总督,袁世凯以监司身份在天津练兵。光绪皇帝下诏提升袁世凯为侍郎,并要他到京师朝见。

光绪皇帝两次召见了拥有兵权并表示过拥护维新的袁世凯,引得顽固派举朝惊骇。一些守旧的大臣纷纷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告状,慈禧的亲信、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连忙调兵遣将以备不测。外面纷纷传说荣禄将利用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感到处境危机,于是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其中光绪皇帝以紧迫的语气向杨锐叙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慈禧太后随时都会对他下毒手,希望杨锐等维新人士采用新的办法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不要违背慈禧太后的意思,明确表示出自己试图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法,使变法继续进行下去。

不愿意逃跑的志士

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英勇就义

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抚今追昔从容自若,用煤渣在牢房的墙壁上欣然题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行刑前,谭嗣同横眉冷对,正气凛然,面对屠刀,他面不改色,对着上万名围观者大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使得刽子手不寒而栗,使在场观众为之震撼。这年谭嗣同才33岁。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收殓了他的尸首。次年,他的遗骸运回湖南浏阳,安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为了表示对这位维新志士的敬慕,在墓前华表上刻下这样一副对联: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谭嗣同的死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的强盛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说明了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想要求得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谭嗣同简介

答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早年,谭一彤曾开始在湖南家庭学校,南方社会等工祥燃作。他主持了“向宝”,主张开放矿山,修复铁路,宣传改革,实施新政。

英勇就义: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1898年的改革运动。改革失败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市场北京是英雄的,只有33岁。与此同时,受害者的受害者是林旭卜棚,杨申秀,刘光迪,杨锐,康光仁,这六个人也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主要作品:

谭嗣同代表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求学经历:

1877年,谭嗣同与刘才和刘才订阅。他在土岐县学习,系统地学习中国经典,并开始接触数学和格致等自然科学。后来,他去了兰州,在他父亲的办公室里读书。

1884年,谭嗣同离开家乡,前往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做朋友。 。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参与变法,谭嗣同致力于改革法,并主张中国必须坚强。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最公开提出废除科举考试,振兴学校,开放矿藏,修复铁路谨弊虚,建立工厂和改变官方制度的改革派是最激进的。

早年,他在湖南实行新政策,并利用时间学校培养了大批改革者。后来,他参加了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吴圩改革的领导,在此期间,他协助光绪皇帝推进改革,整顿官制,消除行政失当。最后,他以“愿意用血涂抹政府”的决心,为改革牺牲,传播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旧文化和封建主义的旧观念。

2、思想体系

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中,谭嗣同有很多师生交流,强调折衷主义。他的思想来源包括儒家经典,科学,佛教,朱子和西方研究。儒家经典主张儒家经典研究,而理学主张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理学;佛教主张禅宗,华严宗,魏志宗;朱子学主张庄子,墨子,明末,王船山,黄宗羲的思想。

3、仁学之论

谭一彤于1897年在南京。他研究悠闲的家庭,冥想毛孔,佛陀的本质,慈善事业的一般原则,以及南海的目的,成为“仁”之书。 “仁”是一部将哲学,宗教和科学融为一体,独立的学术着作的学术着作,汇集了谭一彤短暂生命的学术研究成果。

4、哲学

《仁学》作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5、佛学

谭嗣同对佛教思想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且还进行学佛的实践,谭嗣同将他的研究、实践成果纳入《仁学》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誉为“佛学彗星”,一个是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他只活了三十岁,但却留下一部佛学经典之作《肇论》,奠定其在佛教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另一位是晚清的谭嗣同,他活了三十三岁,但却赋佛学予现代的精神,如果说僧肇是“理论佛学”,那么谭嗣同却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佛法精神贯注于现实社会,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锁居的围墙,重现其刚健雄猛的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嗣同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谭嗣同简介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窝牛号的其他内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