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败其兴致-兴于什么败于什么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败其兴致,以下关于兴于什么败于什么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1、为什么说清朝“兴于孝庄,衰于慈禧”2、兴于察举败于科举,古代的门阀大族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为什么说清朝“兴于孝庄,衰于慈禧”

答孝庄做后人品,绝对优胜于慈禧;

二女均沿袭了多个朝代,充分体现了,一个女人,决定着“家”的三代兴衰。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兴于察举败于科举,古代的门阀大族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答古代的世家门阀受到君王的猛烈打压,当然会逐渐消亡,而君王打压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举制度。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采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地方官员在主政期间,对当地百姓当中有才能或者孝顺的人进行考察。如果官员认为这个人可以当官,那么他就会向朝廷举荐。得到官员的举荐,这个人就有了做官的机会。但是一般官员都会举荐自己的亲属或者是有利益关系的人,不会平白无故举荐寒门士子。察举制盛行于两汉时期,在东汉灭亡之后,由于它自身的弊端,就被废除了。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操执政时期,当时曹操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废除察举制,改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大致和察举制一样,它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把天下读书人的品行划分为久等,由中正官进行评级,然后定档、送往朝廷进行选拔。听起来这个制度似乎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不过选拔官员的权力依旧掌握在世家门阀的手里。

从隋朝开始,各个朝代的君王通过科举制度打压世家门阀的实力。以前世家门阀在朝中的势力很深,只要君王有一点异动就会遭到来自他们的猛烈反扑。所以君王选择通过科举制度“温水煮青蛙”,把朝中官员换成自己的心腹,这样在收拾他们的时候就很稳了。

除此之外,君王还会找一些理由来打压世家门阀的成员,在各个方面削弱他们的实力。对于君王来说,用自己手里的滔天权势给他们戴几个帽子,再收拾他们简直是轻而易举。

君王的手段这么多,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不断减弱,不断地走下坡路,最终被君王除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败其兴致-兴于什么败于什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