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汗流浃背的原因」献帝春秋中曹操汗流浃背的原因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汗流浃背的原因,以下关于献帝春秋中曹操汗流浃背的原因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匹配到多条相关结果,欢迎阅读!1、曹操在濮阳之战中做出了哪两次错误的决策?2、曹操的优缺点3、谁能告诉我专家对曹操和诸葛亮的评价4、关于曹操的史事曹操在濮阳之战中做出了哪两次错误的决策?

优质回答东汉末期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集团一统北方的基础,可以说是影响曹操一生的关键之战,不过在官渡之战前,濮阳之战才是曹操真正的生死战,如果不是在和吕布僵持了一年多的战事中获胜,曹操只不过是历史上勉强留下名字的人物,成为不了曹魏的武帝。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因父亲曹嵩在陶谦的徐州遇害,有说是陶谦故意为之,有说是陶谦部将贪财所为,但是这对曹操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给了曹操第二次大举讨伐陶谦的借口,由此曹操再度集结兖州精锐部队东进征讨徐州,而这时候,曹操任命留守兖州的张邈、陈宫等人联合吕布攻取兖州,曹操后方大乱。

在这个时候,处于徐州前线的曹操不得不撤军,而这一撤军,吕布屯兵于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而曹操的根基只剩下三城,鄄城(山东鄄城县)、东阿( 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范县(今山东梁山县西北范城)。

由此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的濮阳之战爆发,在这次持续了一年的战争中,曹操险些丧命,也有过两次错误的决策,但是都被谋士否决了,这成为曹操最后夺回兖州的关键。

当时的情况是,兖州其实是分为大块,也就是割据濮阳一带的吕布,占据三城的曹操,以及其他察氏知兖州各县,“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当吕布进入兖州初期的时候,各地郡县大多反叛曹操,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响应吕布不代表支持吕布,大部分人都是希望浑水摸鱼,谋取利益。

翻看三国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公孙瓒打袁绍是,冀州多有反叛,袁绍打曹操,曹操地盘上多有反叛,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袁绍地盘也是多有反叛,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见局势不利,郡县反叛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会所兖州除曹操和吕布能够实际掌控的地盘外,其他郡县大多是处于自立状态,不是真心追随于吕布或者曹操的。

相对来说曹操有快速夺回兖州的意愿,所以说在兴平元年(194年)八月,曹操率主力部队西进,目标直指濮阳,也就是吕布的根据地,曹操并没有把首要军事目标放在其他反叛的郡县上。

在第一次征讨吕布的战争中,曹操是想要一战定全坤,一劳永逸解决吕布的,可是结果是事与愿违,吕布所部仍然保有着强大的战力,尤其是骑兵战力,这是曹操最不具备的。

《三国志.典韦传》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核山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当时曹操率部先行攻克了濮阳西塞,也就是吕布在濮阳以西建立了一座营寨,显然这就是为了遏制曹操攻城的,濮阳城和西塞可以遥相呼应,有西塞在,曹操无法全力攻城,而曹操若是去打西塞,那么吕布的骑兵部队可以快速驰援,这可以让吕布占据优势。

不过曹操也不傻,选择了先行夜袭西塞,这使得曹军在吕布主力部队到来前攻克了这座营寨,不过吕布的骑兵部队反应够快,所以说曹军并未来得撤离,只能强行去抵挡吕布援兵的冲击。

这个时候是典韦率敢死之士击退了吕布的援军,曹军这才得以保全,撤退后重整旗鼓,曹操也可以集结部队围困濮阳城。

《三国志.武帝纪》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献帝春秋》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在围城战中,历史有两处的记载,《三国志》中记载了吕布曾经趁曹军刚围城之机,率领骑兵部队突然杀出,击溃了曹操当时能够依赖的青州兵,结果青州兵战力的确不行,历史上青州兵抢劫的事情也有,但是说打过什么硬仗,就没有可以说得了,曹操在混乱中也是受了伤。

不过在《献帝春秋》中曹操所遭遇的困境就更恶劣了,也就是濮阳城内田氏假意投诚,打开了濮阳城东门,引诱曹军入城,曹操为了鼓舞气势还自己焚毁了东门,但结果一头撞进了吕布的包围圈,大败亏输,自己也险些丧命,还是说谎欺骗了吕布的士卒才逃出来的。

这里个人认为吕布骑兵抓住了曹操,没认出来曹操有些假,因为即便他们没见过曹操,但是曹操身上的铠甲佩剑等都必然和普通士卒不同,吕布军的士卒不会傻到连这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所以说曹操应该就是趁乱跑了出去,但是这是在整个濮阳之战中,曹操最危险的一次,可谓险些丧命,毕竟当时他和城外的主力部队已经失去联系了啊。

《三国志.程昱传败消》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

最后曹操攻城不下,加上闹起了蝗灾,曹军缺粮,只能撤军,吕布也得以继续割据濮阳和曹操对峙。

这个时候是曹操的低谷期,经历战乱的兖州残破不堪,加上闹起蝗灾,攻打濮阳,白白折损了兵力,濮阳的吕布依然是自己强大的对手,曹操可能在这个时候,没有那么多傲气了,而袁绍也是直接“打来电话”。

袁绍:曹操,瞧你现在的惨样,跟我混吧。

曹操:我考虑考虑。

程昱: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

当时袁绍虽然名义上是联合,但是联合个啥啊,傻子都知道,当时袁绍势力强,袁绍能愿意和曹操平分天下,袁绍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把曹操当做自己的下属,这个身份还是要说明的,而曹操见兖州无法立足,又打不过吕布,也就想要答应袁绍,这是曹操在整个濮阳之战中,第一个重大错误的决策。

因为袁绍是什么人,不是说他真的像演义中那么心胸狭隘,而是说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袁绍怎么会留下一个潜龙在自己身边,下杀手是在所难免。

但是遭遇挫败的曹操是有意答应袁绍的,好在曹操是被程昱劝阻了,当时曹操还有万余规模的军队,文臣武将具在,还是有希望的,文臣有荀彧、程昱,武将中主要将领,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都参与了濮阳之战,也是拿出了家底,《三国志.夏侯惇传》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夏侯惇也是在濮阳之战中受的伤。

可见曹操集团,文武集团尚追随于曹操,还能再战,这是曹操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虽然他惨败如此,但是仍有追随于他的人心。

所以曹操经过数月的调整,再度征集部队,征讨吕布,而这一次曹操没有直接扑向濮阳,而是选择先行肃清兖州其他吕布掌控的郡县,两个主要目标就是定陶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北五里)。

显然这一次,曹操心不急了,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打法,个人认为定陶、钜野两地应该是曹操第一次征讨濮阳失利后,吕布趁机派兵扩张的地盘,在第一次濮阳之战中,这两个城池应该还不是吕布的地盘。

战事初期,曹军节节胜利,在吕布援兵尚未抵达之时,曹军连克两地,肃清了濮阳外围吕布的势力,此时曹操又有了新的想法。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操军乘氏,以陶谦已死。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

在曹军接连攻克定陶、钜野两地后,曹军进军到乘氏(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五十里),这个时候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赢强于吕布了,吕布的势力范围还是在濮阳一带,而曹操则是基本上夺回了濮阳一带之外的地盘,曹操自认有些底气了。

所以说曹操想趁着大胜吕布之机,东进攻打徐州,毕竟之前就打了徐州两次啊,曹操太想得到徐州了,而当时陶谦刚挂不久,刘备接掌了徐州,徐州人心未定,曹操认为这是个机会,但是同样也是危险啊。

说实话,曹操若是在尚未击败吕布之前就去打徐州,那么结果就是造成兖州第二次大乱而已,吕布必然再度趁曹军主力深陷徐州之际,四处攻略城池,那时曹操还有能力回来吗?这不存在再一再二不再三,而是第二次就要你命。

好在这次曹操被荀彧劝阻了。

荀彧: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当时荀彧说了很多,其实荀彧想说的都凝聚在这句话里了,说的直白点就是,曹操你打徐州打个球啊打,兖州根基之地尚且不稳,就去对外征伐,这不就是自寻死路吗?曹操自然会被荀彧“骂”醒,所以这一次错误的决策,曹操也没有执行,不然的话,曹操就没活路了啊。

后面就简单了,曹操进取濮阳,吕布出战不利,只能逃到刘备那里,结果又玩了一手偷家,趁刘备和袁术交战之机,夺取了徐州,这就是后话了。

而曹操则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击败吕布,彻底夺回兖州后,在同年,天子刘协东归,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 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打法,实力得以快速扩张,可以说他击败吕布的时间刚刚好,如果他在天子东归前尚未击败吕布,那么割据濮阳的吕布是拥有先行迎接天子的地利的,如果刘协落入吕布手里,那么曹操还拿什么翻身。

总的来说,濮阳之战,是曹操一生征战中打的自己艰苦的一次,自己险些丧命,也因为局势所困,做出过错误的决策,但是曹操就是那个时代的天选之子啊,身边就有两位主要谋臣,都劝阻了曹操错误的行为,冲阵于前的曹操也没有死于战场之上,刚击败吕布收复兖州,老天就送来刘协天子这杆大旗,曹操做梦都会笑醒吧,一年前,看到兖州残破的曹操,能想到这好事吗?

曹操的优缺点

优质回答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优点如下: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行庆闭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我认为曹操身上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1、残暴。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档裂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差闭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杀异己分子孔融。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盗取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其实言过于实。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因为骄傲自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

资料来源于:

谁能告诉我专家对曹操和诸葛亮的评价

优质回答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正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锋拆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银清枣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三国演义》里被歪曲的人里,属周瑜最冤,明明是气度不凡的统帅却被写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嫉妒狂,若不是鲁肃从中相劝,联合抗曹大计就要中途夭折,小说里就是这样写的。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翩翩年轻公子、很有韬略的军事统帅。

周瑜是庐江舒县人,家里有几代人做官,从祖父、从叔是太尉,他父亲是洛阳令,他叔叔是周尚是丹阳太守。他的相像貌不错“瑜长壮有姿貌”,小说里描绘他风流萧洒是有根据的,这样说他是一个翩翩公子毫无问题。

周瑜先是袁术的属下,这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吧?因为他叔叔周尚做的袁术的地盘丹阳郡太守,可断定周尚是袁术的部下。后袁术调他们叔侄回寿春,术想以周瑜为将,有重用的意思,袁术不象是人们说的那样不分好赖,而是别人不愿跟随于他,这也说明许多君主就不用贤而用不肖之人,不是不知道人才之重要,而是贤能之人看不起他不愿屈身于他。周瑜正是如此,“瑜观术终无所成”而不愿为之出力建功,做一个居巢长。为什么?因为此前他已和孙策有了定约。

原来孙坚曾在舒县安家,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是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周瑜把一座大房子让给孙策住,“升堂拜母”这是当时最知心的表示,互通有无,悉心帮助。后来孙坚南征北战,儿子孙策随父到处流动。周瑜则在淮南生活。一次要去丹阳,碰巧孙策要到江东发展,老朋友相聚,说起共图大业的理想,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周瑜率他叔叔的兵及船粮帮助孙策攻横江、当利,又打秣陵,下湖熟、江乘,进入曲阿,真个是所向披靡,战无不克。这时孙策已有数万之众,为了不引起袁术的怀疑,他对周瑜说:你回丹阳,守住,我取吴会,平山越,这些兵足够了。周瑜回去不久,可能袁术发觉孙策要独立,周尚参与了孙策的活动,于是派从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周尚另行安排。周瑜提出到居巢任职,实际上是借机到孙策那里谋求发展去了。孙策亲自迎接,授予建威中郎将,给二千兵,骑五十匹。孙策给周瑜的待遇是当时最高的,可是孙策还是感到不够,《江表传》载“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筹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这里孙策对周瑜用他叔叔的权力派兵、船及粮草支持扫荡江东之事,做了充分肯定,由此而来周瑜与孙家的友谊奠定了他的牢固的事业基础,他个人事业的航船也顺当地扬帆远航。

在攻皖城时得到美女大乔、小乔,孙策要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他们既是关系非同一般的君臣,现在又进了一步成了亲戚,对周瑜来说真是君臣默契、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周瑜很喜爱音乐,懂音律,“虽三爵之后,其有缺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那时周瑜二十四岁,江东称青年为郎,叫他周郎。苏东坡有词一阙,很传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烟灭。”音乐、狗马、美食、华丽的衣服,是那时青年人的时髦爱好,曹操年轻时喜爱此事,刘备也“喜狗马、音乐、美衣服”那是当时社会时尚,可好此事必须有财力物力做后盾,没钱是办不成的。周瑜有这样的条件,但不象浮华公子只会玩乐百无一能,什么都不懂,他是深入研究了音乐,达到精通的程度,即便喝酒醉熏熏的也能听出曲子演奏的错误;后又得一个美人相伴,说他是风流公子,不会有什么不妥吧?呼周瑜为周郎,一是年轻英俊,有美人相伴;二是好音乐,有公子王孙的时尚享受;三是年轻轻的就做了官,为时人所重。他又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公子,只会享受胡作非为,而是胸怀大志,要干一番大事,也干成了大事。请世人不要看错了,以为公子哥儿都不成才,都是胡闹的蠢货,他们比平民百姓子女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而且大部分都利用此机会很快发展起来了,过着优裕的生活,只一小部分是浪费了机会。

《三国演义》里着意描绘了周瑜忌恨诸葛亮的才能,必欲害之而后快,最后气死,临终还说出一句千古流传的嫉妒者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衬托的诸葛亮智力过人,成了亦神亦仙的人物,以至后人就把诸葛亮当作智慧的化身。其实,诸葛亮并没有与周瑜大闹其矛盾,当时精诚团结犹恐不能战胜曹操,那里有时间去斗来斗去的。倒是东吴内部有人与周瑜闹矛盾。东吴老将程普,是追随孙坚的战将,资格老,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率军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因为周瑜年轻,虽任主帅而程普不服,《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不仅如此,在对待不同意见者他还寄予厚望。他是主张软禁拘留刘备的,而鲁肃则是极力倡导给刘备地盘与之联合共同抗曹的。这两种主张是观点非常鲜明完全对立的,很多政见不同的人,往往也不能交往,而周瑜却与鲁肃是非常好的朋友,临终时他郑重向孙权推荐,由鲁肃接替他主持军国大事。“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周瑜的主要功绩是力主抗曹。当时曹操在北方消灭了那时全国最大的军阀袁绍集团,成了全国最强的势力。本身就有几十万军队,又收编了袁绍的几十万军队,以此实力计算已超过全国各派军阀的军队总和。因此,当他乘胜前进南下用兵,荆州的刘琮在蒯越等人的劝说下,按甲束兵不战而降。曹操最怕刘备站稳脚跟,那就很难对付,于是率五千铁骑紧紧追赶刘备,不让刘备到江陵利用那里的军用物资与粮食,在长坂相遇,把刘备的军民混合的队伍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就是在这样的局面,曹操下了一道最后通牒,可能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么一封文字那么轻松、而字里行间又那么充满杀气的信了。他只带十万左右的军队,加上荆州的降兵总共也不过十几万人,他却说带来八十万众,他要孙权立即表态,这是采取的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策略,以强大的压力迫使孙权放下武器不经过抵抗而降,那样曹操就不费一兵一卒而平定江南。孙权从父兄手里接过江东这份产业,那是经过流血一城一地打下来的,他不甘心让出去。然而,大多数部下却认为不能跟曹操打,道理很明显,力量对比不成比例,太悬殊了,江东军队全部不过十万,要全集中兵力去打曹操,江东的豪族大家就要趁势做乱,山越少数民族也会不听管制,曹操还没打败,后院就起火了。如果只拿出五万去对付曹操好象很难取胜。就在此时,鲁肃出来支持抗曹,然后建议请周瑜回来商讨抗曹大计。周瑜从前线回来,明确表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又给孙权解除思想上悬殊不敌的顾虑,分析说“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周瑜的话坚定了孙权与曹操一战的决心,因为周瑜与孙策的关系非同一般,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是属决策层的,他的意见份量自然要大得多了。有了他和鲁肃的支持,孙权才算最后下了决心。周瑜主动请缨挂帅出征,指出曹操有用兵四忌,“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万兵,还保证能破曹,似有些太过。《江表传》上另有说法,“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为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回答“五万兵卒难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周瑜本要五万兵,孙权凑不齐,准备了三万,这是实际情况。虽然人数不多,但加上刘备的二万,对付曹操的水军,应该是占优势的,曹操所率北军性不习水战,虽在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但一年的训练怎比得上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水军,所败当然。

周瑜不仅以曹操为敌,还深为刘备的存在而忧虑。刘备到江东见孙权,周瑜密报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周瑜的这一建议不可谓不毒也,但从各为其主的角度看,也是对东吴不无有利。刘备的占有荆州,使周瑜的下一步计划成了泡影,足见他对刘备其人的认识之深。

打败曹操后,周瑜就开始策划实施发展东吴的行动。他是这样说的“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操,北方可图也。”这个计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占荆州、下益州,结马超,围攻中原。但此计划为刘备所阻,《献帝春秋》在写了孙刘交涉取蜀的情况后,谈崩了,“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周瑜对刘备的看法不佳,而刘备对周瑜的印象也不好。《江表传》记了这样一件事“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话里有话,有的文章说刘备是想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关系,这似乎有点像,因为周瑜击退曹军是那末大的功劳,后来生病,没见孙权有慰问抚恤的举动,相比之下,吕蒙只打下个荆州三郡(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兵偷袭荆州取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加上原有一郡江夏郡孙权拥有四郡,刘备只剩武陵一郡,刘备带兵五万下公安与孙权争荆州,后双方妥协,重划领土,给刘备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才算了结),即受到孙权的破格之奖赏,当其生病,又把吕蒙“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观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多加宠爱,由此可见,孙权多少是接受了刘备的进言。政治家不能象一般人,见风就是雨,对一些人事的判断和处理都是缓慢进行的,那些听到什么话马上就火冒三丈的当不了政治家,当了也是短命的。周瑜的地位使他有一种优越感,接人待物缺少点尊重态度,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要与吴军商议有关事项,刘是一方的君,周是另一方的臣,本应臣见君,而周瑜却找借口让刘备来见他,《江表传》上说他表示“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你有军任不能动,刘备就没有军任了?他还是君肯定比你个臣事多且繁,他就能动吗?不讲道理。刘备没办法,当时正有求于人,自己说了一句“我今自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解嘲的话,屈尊前往见周瑜。肯定这一来一往给刘备很难忘的印象,周的那样托大的姿态,刘备有理由认为他在江东也是如此,刘备说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是客气,重点是后边那句“恐不久为人臣耳。”刘备说的话不完全是坏话,也有其极具价值的地方,比如他对曹操说吕布反复无常叛丁原杀董卓,是符合吕布的性格特点的,曹操也心知肚明,说刘备怕吕布跟了曹操会壮大曹的力量,纯属小人之见。孙权恰恰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出兵打仗,他从没给过部下太多的军队,他只给周瑜三万人去打曹操,而为牵制曹操孙权在东线打合肥,派张昭攻九江用兵就多于周瑜的主战场,建安二十年,他带十万军队打合肥,这就是一个证明。刘备对周瑜的印象太差,作为拥刘反曹主题的《三国演义》是把刘备当做正面形象来描写的,因而就把对他大不敬的周瑜作为讽刺的典型来写,极尽夸张丑化之能事,于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将就成了心胸狭窄,嫉妒,害人的将军,其实刘备对他的不满才是他被人们误解的根源,加上诸葛亮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丞相,清廉,鞠躬尽瘁,为了衬托他的美好形象就把周瑜做了对立面,使一代英才成了小肚鸡肠的人。以风流倜傥心胸开阔的周瑜,被小说写成了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好嫉妒人的样子,实在是一桩千古冤案,只能由我们给予平反,还不知道老百姓同不同意,毕竟《三国演义》给周瑜定的嫉妒小心眼的性,流传时间太长了,影响也太深了。

我对三国时代感兴趣,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感兴趣。以下是我对诸葛亮的理解。

诸葛亮(180—234)琅玡阳都人,幼年移居荆州,27岁时仕于刘备,后为其奋斗一生,234年亡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谋略高于常人,人称卧龙。他为刘备“借”荆州、攻益州,辅幼主,伐曹魏……鞠躬尽瘁,至死而后已。

其人一生立功无数,却也时有失误。隆中一对对出惊世奇才,却也对出后来的祸患。首先,他把根据地选在益州,此失策一也:益州中为平原,四周是雄关险隘,进之难,出之亦难,虽有利于战略防御,却不利于战略进攻。而诸葛的方针是主动出击,而非消极防御,所以不妥。我认为,选益州为粮仓可,为根据地不妥。《傅子》中记载了曹操的一句话:“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观点相同,视角不同而已。失策二:诸葛亮采取联吴抗曹方针,又采取以荆州为军事前进阵地,殊不知东吴荆襄由长江联为浑然一体,失其一,则另一部分危矣。这由孙家三代不惜身家与刘表互攻可证明。诸葛亮却不知:若得东吴联盟,荆襄便不可求,此为将来关羽之死埋下伏笔。失策三是在于后期六出祁山。古代山地战,正确的是以长蛇阵快速机动,摆脱山地在平原与敌对峙(攻方),当年韩信就是如此(暗渡陈仓),而诸葛亮却在山中与司马懿对峙,此极不可取。当守方处于劣势的时候,可以轻易地在山中找到一处隘口,据险而守,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后来姜维即是如此。

尽管诸葛亮有这样那样的失策,但诸葛亮对后代的深远意义也列举不尽。经济上诸葛亮一面大力发展农业,一面提倡织造蜀锦,并加强了政府对井盐业的控制以增加收入。诸葛亮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南中地区,使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益州在战国时分巴、蜀,曾经是贫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后有都江堰。两汉时,四川盆地虽有不少汉人迁入,但仅限成都平原(蜀郡)等几处土壤肥沃、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且仍为“蛮荒之地”。东汉末年因战乱使四川盆地人口增长迅猛,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诸葛亮的治理,不仅使人口成规模迁移至益州,且经济发展迅猛。“路不拾遗”就来自那时的蜀国。至唐,由于外界战乱和几代人的努力,使四川盆地富饶无比,成都成为当时中国的纺织业中心,时为中国的四大城市之一。后来四川盆地又成为安史之乱中唐军可靠的后方。如此种种,都说明诸葛亮对四川盆地经济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四川仍是中国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巨大的省份之一。在军事上,诸葛亮可谓是大规模阵地战和火力支援战术的先驱,后世感叹他的阵法精妙无比,且他发明的“元戎弩”(见《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种火力支援武器。诸葛亮使中国的军事家们对后勤保障更加重视。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在今日仍无法尽解其奥妙。在外交上,他富有远见,坚持联吴抗曹。在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与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楷模。他的深谋远见连后期所有封建统治者也无法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对当时政局的影响是改变了一个时代,而他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改变了半个中国。

关于曹操的史事

优质回答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庙号: 太祖

谥号: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生平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手穗汪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毕仔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族首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气出唱(三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火昆〕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忄曷〕。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门”内有“言”,音“银”)!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艹务〕〔艹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汗流浃背的原因」献帝春秋中曹操汗流浃背的原因》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