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孙立人夫妇-孙立人几位夫人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孙立人夫妇,以下关于孙立人几位夫人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目录包含多个相关词条,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1、滇缅活埋日本兵之谜:是孙立人还是李鸿还是虚构?2、唉,女朋友大我四岁,和她聊天感觉好累,是不是有代沟。我22,她263、除了孙立人!我国还有哪个将帅毕业于西点军校?滇缅活埋日本兵之谜:是孙立人还是李鸿还是虚构?

优质回答作家李骜在《孙立人研究》一书的前言中提到,在远征军作战的过程中,有一个“孙立人活埋日本战俘”的传说。网上有对这段传说的描述:“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29日即占领新平洋。当被俘的日军被带到师长孙立人将军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 *** !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当然在劫难逃。

“结果,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军官,统统被孙将军以活埋的方式杀掉。唯一生还的倭寇,是一个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为经过审讯,孙将军得知他是台湾人。

“活埋1200名倭寇的事件是二次大战中比较大的杀降事件,此事被美国报纸披露,震惊了世界,美国方面大为恼火,认为这将使日军此后更加顽强的渗大抵抗。然而,其结果却是倭寇一旦闻得新一军的威名,皆望风逃窜。1945年春,新一军兵不血刃占领仰光,缅甸全境光复!孙立人将军名震全球,成为二战中与张自忠将军齐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将领。”

这段描述虽然听来惊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漏洞百出,比如新一军并未收复仰光。这座缅甸的首都属于下缅甸,按照作战序列属于英军的作战区域。而现存的影像资料也记录了大量远征军在缅甸俘虏的日军战俘,显然并没有被活埋。此外,在当地俘虏的日军也没有1200名之多。这些都说明这段描述的不靠谱……

大规模杀俘在远征军作战中看来属于谣传,毫无历史根据。但是,新38师、新22师官兵很多都曾经打过淞沪抗战,对日军恨之入骨,也很清楚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因此个别曾经到过中国的日军老兵被活埋,却也不是没有可能。我熟识的一位记者提到,当他向远征军老兵谈起“孙立人活埋日本战俘”的传说时,对方先是大摇其头,表示从未听说孙立人下过这样的命令。不过,活埋日军战俘的事情嘛……“李鸿干过!”

语出惊人,但可能因事涉严重,这位老兵此后不肯再多说,我那位记者朋友虽然百般追问,也不曾得到确切的回答。因为没有找到权威文献证明此事,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言了。

这虽然查无实据,却很像李鸿的风格。

和廖耀湘一样,李鸿也是一个“湖南骡子”,同时,他也是 *** 抗日将领中读警校出身的将军之一。他1904年出生于湖南岳阳,据说 其先祖乃唐代名将李泌。1925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却没有去当警察,而是继续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学习,后成为孙立人最得意的部将之一。推测他在 中央军校教导团期间结识了孙立人,从此李鸿的军事生涯深深地打上了孙的烙印,被视为孙的铁杆嫡系。用“荣也因孙立人,辱也因孙立人”形容颇为贴切。

1932年,随孙立人参加过“一二八”抗战后,李鸿得到孙的推荐,调任税警总团第4团第二营型喊卖担任连长,后到江西参加过对红军作战,也参加过“西安事变”时对东北军的作战准备。

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李鸿随税警总团参加战斗。激战中,孙立人被敌军炮弹击伤,负伤13处,是李鸿命令一个机枪连长将孙背回抢救的。

入缅作战时,李鸿担任新38师第114团团长,随孙立人转战缅北,率军退入印度。退入印度后第114团最先进驻,整理修建改造英军在兰姆伽留下的营区,后 来有人将李鸿誉为“兰姆伽训练营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大反攻开始后,他率部攻入缅甸,先后参加了新平洋、胡康、密支那等战斗。在攻占密支那后,中国远征军 驻印军扩编,李鸿接替孙立人担任了新38师师长。

不过,抗战结束之后,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将军后来的命运坎坷,却也是远征军将领们的一个典型。

新一军自缅甸回国后,蒋介石任命李鸿为新编第7军军长,后该部队在长春弹尽援绝,在友邻部队先后起义的情况下,向 *** 投诚。李鸿在此役中没有参与长春起义而被俘虏。成为俘虏后,李鸿选择了仍然追随 *** 的道路, *** 方面也未加特别责难,而是将其释放。当时有人认为蒋介石在战败后作风日益辛辣,劝他不要来台湾,更不要继续投效蒋介石,以免受害。但他坚决要追随孙立人,听说孙在台湾,便冒险辗转来到台湾。

一开始情况似乎还好,蒋介石在他抵达台湾时,曾在官邸召见,当面对他颇多嘉许,并一度允诺要派他担任即将卜逗成立的成功军军长,或陆军官校校长,重新进入军界。不料事隔不到一年,李鸿就被逮捕并被施以酷刑逼供。

和李鸿同时被捕的,还有陈鸣人等八位新38师远征缅甸作战有功的高级军官。特务抓了他们后,经过漫长的四年时间,不杀、不放、不审、也不判,直到1955年,“孙立人兵变”事件后才把这批人移送军法机关进行侦查;接着又拖了18年,到1968年才侦查终结,以叛乱罪嫌提起公诉。他们的罪名是在长春贪生怕死,放弃部队,而且台湾的军事检察官还指控他们在被释放后,与投共将领秘密联络,并接受 *** 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的指示来台,“争取国军高级将领孙立人及掌握兵力,以备策应匪军犯台”。最终李鸿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减刑为有期徒刑25年。

后来有人推测,所谓怀疑他们是“共谍”倒是次要的,剪除孙立人的羽翼,避免其拥兵自重,对蒋经国的“继位”形成威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尽管他们在战场上曾为 *** 政权做过很多贡献,但却在内部斗争中稀里糊涂地成了叛逆的嫌疑。李鸿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审判结果,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他获得释放,台湾当局才发给他判决书,他才了解自己被判刑的罪名是“阴谋颠覆,策反孙立人将军”。李鸿的夫人马贞一也同案被捕,坐牢达七年之久。李鸿夫妇在狱中生有一子,名为李狱生。

李鸿出狱后贫病交迫,一代抗日名将在1988年病逝。李鸿死后似乎才忽然引发社会重视,各界致赠的挽联甚多,其中,孙立人的挽联最受瞩目,他的挽联这样写道:“六十年亲似兄弟,喜训善战。本望长才大展,精练雄师。奈竖子预定阴谋,削我股肱,构陷诏狱”;“常胜军纵横南北,能守能攻。那期上将平庸,牺牲劲旅。愿总统未遭蒙蔽,还君清白,洗尽沉冤。”

所谓“竖子预定阴谋”,背后指的是谁,昭然若揭。不过,“愿总统未遭蒙蔽”,就等同于明代大臣们给木讷天子的奏章中“愿君为尧舜”的无聊话了。

在缅甸战场上,活埋日本兵的或许只是一个传说。真正值得记忆的是远征军的英勇奋战。李鸿的作战风格凶悍快捷,只是由于长期在孙立人麾下,其作战能力被孙立人的光芒所遮掩。这次八莫战役,是他得以大展拳脚的一个极好空间。

攻占八莫之后,那里的两条路被分别命名为“孙立人路”和“李鸿路”。这两个名字,和“史迪威公路”并为抗战史话中西南战场不朽的传奇。

唉,女朋友大我四岁,和她聊天感觉好累,是不是有代沟。我22,她26

优质回答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玉龄与张灵甫:一段世纪传奇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一个,是豪门深闺、绝色佳人。一个,是《红日》里兵败战死孟良崮的五大主力之整编74师中将师长;一个,虽守寡60年独自抚养幼子老母,却成为周恩来的座上客和中国与美国、大陆与的桥梁。张灵甫和王玉龄,虽然只做了两年夫妻,他们之间的故事却以中日之间、国共之间的两场大搏杀为背景展开,成就了贯穿20世纪的一段传奇。年近八旬的王玉龄,如今定居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60周年前夕,她接受了本报专访。 文/菲戈说实话,采访完王玉龄,有一点点失望。想从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嘴里探听“历史秘闻”,很多她根本不知道,或者只能转述别人告诉她的东西;对于她所亲身经历的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她也没有更深的见解、更富教益的总结可以告诉你。而这些,可能都要归咎于一点:她太“年轻”了。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她什么都不懂,直接从一个名门望族的闺中小姐,变成了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师长夫人。她出嫁时不到17岁,守寡时刚刚19岁。来看一份简要的“年份对照表”。年,张灵甫以黄埔四期生的身份,与同学、刘志丹、谢晋元、胡琏等一起追随总司令“蒋校长”踏上北伐征程的时候,王玉龄还没有出生。年,王玉龄诞生在湖南长沙的望族王家时,北伐已经成功,张灵甫因屡立战功而升为连长。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张灵裤卖弊甫率军来到淞沪战场时,不到4岁的王玉龄刚刚为避战祸离开上海。那是她第一次到上海,陪身患重病的父亲求医。年,张灵甫以团长的身份参与了“八一三”淞沪血战,此时他几乎经历了抗战中正面战场的每一场恶战,并打下了“常胜将军”的威名;这一年,9岁的王玉龄正在家中欢度幸福的童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毫无意识。-年,张灵甫在王玉龄的家乡历经惨烈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打瘸了一条腿,从团长升到副军长;此时的王玉龄却一路逃难,在山林间读完了小学,又读中学。年,42岁的张灵甫身兼74军军长和南京警备司令,成为的“御总管”,而他的新婚妻子王玉龄甚至不知道他的年纪,以为他最多30出头。年,直到孟良崮战役前夕,王玉龄还挺着9个月的大肚子坐着在土路上颠得乱跳的吉普车,去前线看望张灵甫,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丈夫。她说,那时候她真的什么都不懂,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不知道要小心“保胎”,只想着能见上丈夫一面就开心了。年5月7日,这一天,王玉龄生下了胖小子,张灵甫爬上了孟良崮。10天后,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战死。这份“对照表”列出了在王玉龄与张灵甫相交集的那些“历史事件”中,他们各自悬殊的年龄、身份配歼、地位和参与历史的“深度”。究其实质,其实无非是出生于19 0 3年的张灵甫与出生于年的王玉龄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尽管他们的婚姻生活和谐美满,尽管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共同语言”,但实实在在的“代沟”使得王玉龄并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张灵甫这个人的过去,并不能真正理解身处中国现代史上最血雨腥风最风云变幻的年代的他面对那些重大抉择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太年轻的女人。她能够付出的,唯有感情,这份感情一直支撑着她。直到现在,尽管谈起孟良崮,她已经可以很平和地微笑着回答问题,但忆起张灵甫死讯传来的那些日子,她依然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她不反对重拍《红日》,但有两点保留:一,希望这个重拍版里不要再有丑化的倾向;二,传说中的李幼斌,她认为不适合演张灵甫,倒不是因为他刻画的“土八路”李云龙太过深入人心,而是因为他“长得不好”,与她心中珍藏了60年的那个高大、英俊、威武的张灵甫形象反差太大。近80岁的人,只要谈起张灵甫,她能够在儿子那间非常“台商”风格的凌乱会议室里一坐6个小时,中间只站起来接了两个,上了一次厕所。临走,她还反复关照:“我太平凡了,你写报道少写一点我,主要写张灵甫。”因此当我抱着“重述历史”的目的去采访王玉龄时,免不了有些失望,可是当我意识到不需要强加给她那些历史的“意义”,只需要去见证这段绵延一个世纪的感情时,我却有些羞愧了—从年张灵甫出生,到年王玉龄依然健朗地接受采访,不正是这一“跨越时空”的感情,串起了这整整年的历史?我们这些后生,即使真的领受了后来者的“优势”,而能以更清晰更全面的视点来解读历史,岂不胡族正是这些亲历者以自己活生生的爱恨生死,赐予了我们这些启示?因此我们唯有尊重,哪怕怀疑,哪怕批判,我们也要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为出发点。打日本人,他从没打过败仗年“七七事变”后,张灵甫随王牌部队74军参加了“八一三”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战役、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长衡会战等,其中因“张古山大捷”而被田汉以真名写进话剧,被誉为“常胜将军”。B:应该说,张灵甫和上海还是很有渊源的,两次淞沪抗战,年的“一二八”和年的“八一三”,他都有份,后者更是实实在在打了场恶仗。W:我告诉你,上海、南京、长沙、江西,这一带的战争,他没有一仗不打的,没有一仗不是受了伤抬下去的。受了伤,留着血,他还是一直坚持指挥,直到部下强行把他抬下去。他这个人,既不讲名,也不要钱,就是要尽他的能力把仗打得最好,不要命地打,所以他能够带兵,74军所有人都很服他。打日本人,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B:“八一三”时,张灵甫是团长。当时参战的“团长”中,可能有两个是最有名的,一个是四行仓库的谢晋元,一个就是张灵甫,他们还是黄埔4期的同学。W:对,他们是同期的。不过好像他们没什么来往。张灵甫这方面和我性情相投,都不喜欢交际。他很少出去,我从来没看见过他和好朋友聚会。他几乎就没有朋友,只和自己的部下来往。B:张灵甫跟你说起过自己的抗战经历吗?W:他从来不讲。在南京的时候,他也从来不讲他办公室、军营里的事情。过去的事情,高兴的、不高兴的,他都不讲。所以对他的过去,我一概不知道。B:但是他受了很多伤,那些伤口你应该是亲眼所见吧,据说有13处?W:不是,是有一次,13块弹片一下炸到他身上。他身上的伤还要多。比如他的右腿,有人说他有点跛,叫他“瘸腿将军”,其实你看不出来。抗战的时候,日本人的机关枪扫过来,有两粒子弹留在他膝盖里,伤愈后他这条腿就完全直了,不能弯曲。坐着的时候,他只能一条腿弯一条腿直,想要站起来,就全靠左腿使劲一蹬,整个人就起来了。我试过,怎么蹬都蹬不起来。但是走路的时候几乎看不出来他腿不好。B: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你安排了什么纪念活动吗?W:有啊,“七七”的时候,黄埔同学会组织了活动。我现在还是香港黄埔同学会的副会长,“七七”的纪念活动上,我还发表了演讲。一对新婚的“老夫老妻”19 4 5年抗战胜利,张灵甫不去和同僚们争夺军长、司令的宝座,却一门心思窝在长沙,演绎英雄追美人的故事。在他最终“抱得美人归”的同时,也顺利当上了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可谓两不耽误。尽管有25岁的年龄“鸿沟”,尽管王玉龄对张灵甫的过去和赫赫战功都不甚了了,婚后他们却过起了和谐美满的“老夫老妻”生活。假使我当时笑一笑,他就没兴趣了B:张灵甫追求你的各种细节,大概可以拍一部很有意思的爱情电影了。W:他是请了一个朋友张处长做媒。张处长跟他讲,有个女学生,各方面条件都挺好。张灵甫就跑来沅陵,我当时读中学的地方,来看我,结果我不在。最后他找到一个认识我的人,让他给我打分,那个人打了99分。张灵甫问为什么不打10 0分,人家告诉他,因为这个小姐脾气太大了。B:你是小姐脾气很大吗?W:我也不知道。可能确实是在家里娇纵惯了。我不大喜欢和生人接触,所以人家会认为我脾气大吧。我在衡阳时读的明明中学是男女同校的,可是我以前一直读女校,一下子进男女学校很不习惯,人家跟我讲话我都不理,人家就觉得我脾气不好。B:后来他怎么见到你的?W:回长沙后,一天早上,我们几个女孩子出去理发,张处长的太太来了,硬要跟我们一道去洗头发。后来我们坐在那里打肥皂的时候,张处长就带了张灵甫进来。他站在我背后,对着镜子看我。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就觉得这个人看人怎么这么没礼貌,横了他一眼。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B:结婚以后,你们说起过当时这些事情吗?W:嗯。结婚以后他跟我说,假使我当时笑一笑,他就没兴趣了。B:为什么?W:可能他也是古板脑筋,觉得女孩子先对男人笑的话不好。B:后来呢?W:后来他就天天来我们家。开始我根本不理他,不习惯和生人讲话嘛。慢慢慢慢的,他就不让我紧张了,熟了之后,就开始聊聊天。B:都聊些什么话题?W:讲历史啊,讲故事啊,就这样。他也不会说爱啊什么。B:你后来同意嫁给他,主要是因为家里安排,还是确实感受到他的魅力?W:当然我不讨厌他。他人也不错,长得也很英俊,谈吐很有修养。主要还是我的二伯母,她是文艺界的,比较开放,她很赞成这桩婚事,所以我伯父就没什么意见了。B:当时征求过你的意见吗?W:因为后来都很熟了,也没什么征求不征求意见,我也没多想,很自然就接受了。我还想着,结婚以后可以一点,离开家,没人管,不用念书了唉,你想想啊,17岁的小女孩,是不会想得太全面的。没有婚假的“司令”B:你们的婚礼为什么那么麻烦定在上海,而不是在“首都”南京?W:我们的婚礼,那时候算是豪华的,而南京,老蒋在那里,你不能弄得太隆重了。而且抗战刚胜利,南京的物质条件不太好,东西不是很全,就算上海也不是很全。当时我去婚礼穿的高跟鞋,不是小一,就是大一,结果只好大一的,穿在那么大的婚纱里,不小心就会别一下。B:书里说,“党国元老”程潜是你们的媒人?W:不是的。我只知道,我们家要求张灵甫找个有名气的人来,他就找了个“主席”,我那时候那么小,根本不知道“主席”是谁,而且他也不是来给我做媒,只是当“媒保”。我只告诉书的作者,那个媒保是“主席”。因为程潜当时做过的湖南省主席,所以他们就写了程潜。其实是不是程潜,我也不知道。B:婚礼那么盛大,来了哪些宾客?W:我不知道,我根本不认识。我只知道,我们的婚礼请帖都没时间发。因为老总统(指)是要随叫随到的,所以只好等到最后一刻才出发去上海。我们是前一天晚上坐火车,早上大概6点到上海的,一到就忙开了。幸亏有一家姓罗的,对上海很熟悉,罗太太就带了我去花、首饰、各种婚礼用品。B:这些都是婚礼当天办的吗?W:对,当天办的。我的衣服,包括卸妆以后穿的旗袍什么,好几身衣服,都是当天几个钟头做出来的。B:婚礼当天你们就回南京了?W:我忘了几点,肯定是当晚回去的,可能点钟的火车吧。因为老总统在那里啊,他一点点事情,一不满意,就要把张灵甫喊去。B:那天老蒋喊他了吗?W:没有,但是怕他随时会喊嘛。B:爱将结婚,老蒋也不准几天假?W:那时候啊,他给你假,你就有假,他不给你假,你连礼拜六礼拜天都没有。老总统随便哪天,晚上十一二点钟想起来打个给他,他都得马上去报到。一开始就像老夫老妻B:资料上说,张灵甫身高1.89米,你有1.7米吧,一个威风,一个漂亮,当时走在街上应该很“吸引眼球”吧?W:他父亲是1.9米,他是1.87米,我们的儿子是1.83米,孙子是1.81米,所以我开玩笑,张家是“每况愈下”。我是1.68米。我们其实很少有机会一起在街上走,出去有车,只有在古董店里面,或者偶尔在玄武湖、中山陵逛的时候,才会两个人一起走走。那时侯不像现在人那么多,我们去的地方人更少,所以没什么人会盯着我们看。B:张灵甫毕竟是北大出身,虽然没毕业就投笔从戎,但后来在黄埔也得读书,所以他的文化程度在将军里应该算很高的吧。W:很多将军的文化素质都很高,但他在其中也算是佼佼者了。他小时候读的不是学校,而是私塾,后来在北大读的又是历史系,所以古文造诣很深。读中学的时候,他一有空就带着纸啊笔啊墨啊,去西安的碑林临摹,所以那时候字就写得很好了,学校都给他开书法展。当了师长以后,他又开始专门学习于右任老先生的字,于先生看了之后说:几可乱真。他后来用最粗的一种派克笔写字,也是自成一体,而且是用红墨水写,包括给我写信,都是用红墨水。B:你们毕竟年龄那么悬殊,婚后是怎么相处的?W:我们也没有像你们现在这样,什么爱不爱的,一开始就像老夫老妻,但是彼此很关心,很照顾。我们在一起,就是念念书,读的都是古典文学。我也会陪他去古董店。几乎每天早上,我们都去他军部驻扎的中山陵骑马。一般都是他先早起,去军营升旗,然后打给我,我就去骑马。那时候我还不会骑,那些马都是接收的日本军马,很高大,有一次副官把我推上去时用力过猛,我又从那边下来了。张灵甫喜欢逗我,那些军马,只要前面有他的马在跑,就不会停,我怎么叫都不停,只好死死抓着缰绳。B:他也不怕摔到你啊。W:我不知道。可能他有经验,知道不会摔。齐白石他们的画,我们家有多幅B:他经常去古董店,收藏了很多古董吗?W:是啊,他是明天没饭吃,今天看到好东西也要下来。只要是他欣赏的东西,他可以拿在手里,左看右看,一研究就是好几个钟头,一边看一边得意。我们在南京的家,每个月,间里陈设的所有古董、字画都要换过,而且不许别人动手弄,勤务兵连碰都不许碰,全部都是亲手弄干净,放好,再把新的挂出来。B:他主要收藏些什么?W:瓷器啊,字画啊。他收藏过一对酒杯,据说是杨贵妃用来喝过酒的,酒倒进去,白色的瓷器上就会映出个美女,喝干了呢,美女就又消失了。有些东西那时候还不太值钱,像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光他们3个人的画,我们家至少有20 0多幅,其中包括一些很大幅的“中堂”。B:这些画都是从场上来的?W:不是,是从他们手里直接来的。他对字画很有兴趣嘛,所以他们都认识。我现在还保存着一枚,很好的鸡血石,是齐白石专门为他刻的。孟良崮:生与死的界线年,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全副美械装备,成为五大主力之首。内战爆发后,整编74师作为急先锋,从苏北一路推进到山东,王玉龄也带着身孕,多次去前方陪伴张灵甫。她没有想到的是,不出半年,高猛进的张灵甫就落入了陈毅、粟裕的包围圈。年5月,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兵败身亡。只做了两年恩爱夫妻,他们就天人两隔了。B:今年也是孟良崮战役60周年,你4月刚登了一次孟良崮。以前去过吗?W:没有去过,我没到过山东,这回都是第一次去。B:对你来说,那个小山包,也称得上是“伤心岭”了吧。W:唉,我是坐车去的,现在有柏油公路,一直开上山。但是有一部分,到那个山洞去的路,要下来走。我一边走,一边想,那时候真是苦。打孟良崮之前,基本上每打完一仗,张灵甫和整编74师就要撤下来修整一个礼拜左右。他休息的时候,我就去了。那次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他腿上生了一个疮,后来他就上孟良崮了,又不能坐车,只能自己爬上去的吧。B:是瘸的那条腿吗?W:不是,是另一条。很痛,有脓,没熟的时候又不能挤,他只能躺在床上。那时候我也快生了,9个月了,也只能睡在床上。人家来看我们,我们两个人就都躺着。B:你都快生了,还跑那么远?W:那时候年轻嘛,根本就不觉得。其他的军官太太们就讲,张太太,你带着这样一个大肚子,跑来跑去好像没事一样,我们一路跑到前方,好像骨头都散架了,都不想再来了。那时候,每打完一仗,我都去。B:他在不断前进,等于你每次回来,再去的时候又要多走很多路。W:对对对。就是一次次走。B:一路上是怎么去的?W:我们先要坐火车,从南京到徐州,再坐吉普车到前方。当时没有路的,吉普车直接在田里走,颠簸起来,人常常被抛得碰到车顶。B:那你也不怕影响到胎儿?W:当时是19岁,不懂啊,人都是懵的。我刚怀孕的时候,都不敢告诉人家,以为自己生病了,就叫军医来给我打葡萄糖针,打得我的孩子生出来是12磅,生的时候足足叫了2 5个钟头!B:你最后一次见张灵甫是在哪里?已经进山东了吗?W: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是刘庄还是陈庄什么,我记不清了。总之是一个庄子里面。我一离开,他就打孟良崮了。B:张灵甫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W:他的朋友啊卫士啊,都瞒着我。时间长了,隐隐约约的,我就很奇怪。因为张灵甫打仗的时候一般不打给我,但是会发电报,拟个稿子,让译电员发过来。有时候战场上可能不通,电报一般总是通的。他在外面打仗,几乎每天,不是有就是有信啊电报啊回来。所以那阵子我就很奇怪,好像一下子,什么音讯都没有了,好像这个人就丢掉了。问周围人也问不出什么名堂。其他太太们其实都知道了,但是据说产妇在月子里不能受,所以她们安慰我,说打仗的时候,打得太激烈了,没有音讯很正常,从前打日本人时,有时候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他们是能骗一天就骗一天,直到他的随从杨参谋,被俘之后,过了好几个月被放回来,我记不清是8月还是9月了,他把那封信带给我,我才确定。B:是张灵甫亲笔写的绝笔信?W:对。杨参谋一回来,就跪在我的面前痛哭,把信交给我。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他真的是死了。但是以后的一年多,我还是会觉得,一个人,怎么会这么说死就死了呢,好像不太可能吧。B:据说张灵甫出征前曾给你留下一把小?W:你看看,很多事情都是谣传。你说张灵甫对我那么好,而且他的遗书上,要求我善待老父,养育幼子,他怎么会要我也自杀呢?不可能的嘛。这个不晓得谁编出来的。周恩来说:我应该把张灵甫争取过来年,王玉龄受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访问,从此以后她几乎每年都要回来看看,最初是利用她在美国任职之便,每年1个月的假期全部用在祖国大陆。退休后,她回来的次数和住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选择定居上海。闲暇时间,她最喜欢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帝国》,并且从中选择了唐国强,作为她心目中重拍版《红日》里张灵甫一角的理想扮演者。“家属”秘密回国B:你年回国的情况,披露的都是一个大概。《佳人》这本书里,说你是受朋友之邀从美国到了澳门,而后似乎又在比较懵懂的情况下被请到广州;可是也有报道说,你是正式接到由黄华发来的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信,才下决心回国的。到底是怎么回事?W:是这样的,周恩来大概很早,尼克松访华回去后,就在做我的工作了。就是请我的朋友写信给我,邀请我回,说你再不回来,四合院都拆光了,你就看不到老了。可是按照那时候的说法,我先生是,我怎么敢回来?我就很客气地回了信,说要到你们那里去啊,签证比较困难,假设能够拿到签证的话,我就回来。没多久,黄华就写封信给我,说如果我没有改变初衷,他就愿意给我签证。我在办公室里讲这个事情,周围人就开玩笑,说大概有人想Get Rid of You,把你骗回去杀掉你。B:是美国人这么说吗?W:都是美国人。我就写了封回信给黄华,我说我从来没有申请过啊,你能不能告诉我,是谁帮我申请的?后来就没消息了。我想没消息那就算了嘛。但是过了一阵子,又有朋友,夫妇俩都是,写信给我,说有机会去澳门学习,约我碰头。后来我到香港,就打请他们两个到香港来,他们说,你一个人,来起来多方便,还是你来澳门吧,一定要我去。我就把行李寄在旅馆里,到澳门去看他们。第二天,不知不觉,两夫妻就把我带走了。B:你上车的时候,不知道是要去哪里吗?W:知道要去广州,几个人一说,糊里糊涂就去了。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关系。港澳通行证他们老早就给我弄好了,过关的时候,派来的人给他们看了信,他们问带了什么东西,我说没有,然后看也不看就放我们走了。B:你到了广州,就知道是要请你去了?W:对。我在广州住了一晚上,还不让我住旅馆,怕人家知道。那个时候很秘密的,还在嘛,凡是周总理做的事情,都要反对嘛,所以要保密。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飞机到了。B:总理宴请你的时候,关于张灵甫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但版本相似的有好几个,你还能回忆起准确的原话吗?W:他说张灵甫是黄埔的学生,自己是黄埔的老师,他应该把张灵甫争取过来的,因为张灵甫是个很好的将才。就说了这么一句,就聊起别的东西了,都是家常,没有让你觉得他要你来做什么。每周与“总司令”们打牌的女人B:从那以后你每年都要回来,为什么?W:中国好玩的地方很多呀。年我就到了延安。我要看看,毛主席怎么能够在延安这种地方生存下来。那地方是黄土高原啊,简直苦得不能再苦了,周总理都要睡窑洞,只有毛主席可以睡平,还是土砖砌的,要是在湖南乡下,就是贫农住的子。B:据说当时有指示,杨振宁和王玉龄两人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来去?W:对,那是确实的。而且招待得很好。比如饭店,东楼是新的,中楼呢,是以前张学良他们跳舞的地方,还有就是西楼,那时候根本没有人,住饭店的人都住在东楼和中楼,而我回去,就安排我住在西楼。我在西楼,只碰到过当时美国的副总统,我只记得他的样子,高高的,名字忘记了(按:可能指福特或者纳尔逊洛克菲勒),他和他太太正好在中国。他就跟我打招呼,GoodMorning什么,周围陪同的人就很紧张,问我们说了什么,我说没说什么,就是道个早安。B:当时那种环境下,对你们两个的接待规格可能是最高最隆重的了。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是杜聿明的女婿,杜聿明曾是司令长官,70年代还健在;张灵甫相比之下只是师长,早已阵亡,你认为为什么会给予你这么高的待遇?W:可能是让人看看,党连我这样的人都接待。我认识的人确实很多,我在的时候,所有的“总司令”,包括“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空军总司令”周至柔,还有另外一个人,加上我,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在一起打一次桥牌。我如果回去,人家就会觉得,党没有拿你怎么样,也不会对我们怎么样,大概作用就在这里吧。

除了孙立人!我国还有哪个将帅毕业于西点军校?

优质回答西点军校的中国毕业生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位于纽约哈德逊河上游的西点,故俗称西点军校。中国籍学生就读美国军校为数不少,但荣幸能在美国西点军校就读并毕业的仅有八位。抗战前后,由于国内新制军校的建立,从此再未有中国学生就读西点。下面按时间将这八名中国籍西点生作一简介。一. 温应星(1887-1968),广东兴宁人,1905年6月15入学西点。当时为了西点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将军于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 [实用军事工程] 科目成绩名列全级第二。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戴维斯上将(Jacob L.Devers,二战欧洲盟军副总司令),巴顿将军(George S. Patton 盟军第三军团司令)等等;巴顿原比温高一届,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同届毕业。温回国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第三课课长,铁路工程烂升师,中东铁路警务处长,第五任清华校长,上海保安处处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长,全国伤兵管理委员会主任,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行宪立法委员等等职务;1949年定居香港。温将军临终前曾向子女嘱咐,若不能返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母校。将军逝世后西点军校根据将军的资历和业绩,同意将军夫妇入葬西点军校墓园。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追悼礼拜中,温将军当年西点的同学戴维斯将军等主动担任荣誉护卫官。二. 陈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温应星一起进入西点,在西点被人称为“比利”,是出色的体操选手,后因表演受伤,功课受到耽误,毕业时全期103人中殿后。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在颁发毕业文凭时拍著陈的肩膀鼓励:我的朋友,不要气馁,吾国许多名将毕业时都居最后啊。回国后,陈曾在北京陆军部工作,31年退出军界,因而后期活动茄衫鲜为人知晓;据悉长居香港,逝世年代不详。三. 王赓(1895-1942),江苏无锡人,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并热心帮助其他人,颇得同学赞誉,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王赓回国后曾任职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后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并晋升少将。王赓和前妻陆小曼以及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当年是热门新闻,亦有许多诈闻和不实之处,甚至不少二流文人至今仍将王将军视之丘八行伍之列;亦为喜好情色的好事之徒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唾沫横飞的闲聊话题;然而,实情是王将军以优雅的绅士大度主动退出了感情纠纷。1928年后王赓先后担任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敌前炮兵司令,铁甲车司令,国府淮北盐务缉私局局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长;128沪战开始时因误入日宪兵辖区被捕,后经他国协助得以脱险,但被误认为泄露军情重新入狱,甚至部分第19路军主官以及著名的牛B大王沈醉先生(虽然沈先饥纳老生后来身为情报官员,但对王赓案件实情毫无所知)几十年后的“回忆录”中仍毫无责任感地将作战失利推咎于王赓身上,然而当时就经政府多方查证予以澄清。1935年王赓出狱后曾任职铁道部,后任国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为维持抗战期间滇缅命脉的战略物资内运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赓作为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于赴美期间(当时太平洋已为日军封锁)因肾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开罗逝世,终年仅47岁。四. 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学的幼童,曹13岁时(1908年)赴美国,先后就读小学、中学;学业结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国。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修之后,于1916年9月13日进入西点。由于时值一次大战,美国决定全面参战,对1916级的学生施行“战争紧急课程”,以便学生尽早投入作战,故该届学生仅以两年多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毕业。曹氏毕业后即任中国驻美使馆武官,并于1919年担任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的秘书;和会结束后赴美宣扬中国于和会后的不平等处境,次年返国。 回国后曹氏任职外交部,又于1922-1926年期间任教清华,在校期间积极向学生鼓吹强兵富国之道,激励学生积极投考美国军校。1926年底离开清华,任张作霖的军事顾问,并于次年晋为少将,但于1928年自动辞去所有军职,专心矿产开发贸易。1949年曹氏迁居香港,1952年后在澳门建立霖生学院,致力发展澳门教育事业。曹霖生于1976年4月15日在澳门逝世,享年81。五. 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随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读南洋大学(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美资格。在美期间,王氏先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均获得学位;后王氏立志习武报国,经当时我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先生推荐,于1919年8月1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期间,王氏数学成绩极佳,一直名列全级300名军校生第一, 有“Professor Wong”的绰号;于1922年6月毕业。毕业后王氏回到上海,先于交大任教,后赴北京任铁路护路局局长,并兼教北京工学院。王曾于1924年服务东北军,但于两年后返回上海,此后活动及业绩情况不详。六. 张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岁时获取清华,1918年毕业后公费赴美深造,先就读克拉克大学,两年毕业后(1920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学期间,张氏数学成绩窳劣,曾因不及格险至留级,后侥幸获得特许(原因不明,可能福人天相),经补考过关。1924年张氏西点毕业回国,随即时来运转,不久竟捷足荣登段大帅兼总理祺瑞先生之乘龙长婿(夫人段式彬千金),后又任税警学校校长。1930年后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抗战期间主管华中公路运输,1946年还一度(8月至10月)任国府农林总务司司长,且多嗣多福(6女1子),天伦尽享。1949年后张氏辞去公职,1956年万幸获准赴港探望长女(49以前留美生)后便留居香港,不久幼女亦幸准赴港探亲。1960年张氏父女在张的美国同学会帮助之下,获得美国移民签证,但夫人皆其他子女仍滞留上海。1962年张氏返居香港,专心致力于将家人接出大陆,竟能于1967年大陆文革极左狂暴期间将夫人及另一爱女迁至澳门,从此后张便长居澳门,续继天伦之乐,并继续努力团聚大业;但张氏其他的3女1子仍居留大陆,改革开放后是否迁出不得而知。然而张先生以西点之不屈不挠精神,二十余年致志家庭团聚幸福;其乐天知命、崇敬亲情之个性着实令人敬佩。张氏于1976年美国国庆日在澳门逝世,享年77。七. 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学,后又转入诺维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读军事,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初时几乎因视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虑王之在他校学业优秀,允以入学。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完成学业,他日方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级262名毕业生中第12名毕业西点。1932年10月王之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温应星将军邀请返国,任职财政部税警总团,后该总团工兵连成立,王任连长。1933年10月,王氏一度返回湖南,先任职何健将军第4路军参谋,负责新兵器培训,后任教湖南大学军事工程课目,继而担任长沙中学生军事集训总队大队长。1935年王之应温应星将军召请重返税警总团,任直属工兵营营长,对抗战准备的战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宋子文先生重组税警团(易名为缉私总队)时王氏复职并任总队教练所教育长。1939年4月,王氏奉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手令,带领第八军工兵营之加强连援助八路军施行敌后破坏,并于延安会见毛润之等,是时毛曾挽留王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声称将有大批苏俄先进兵器到手,可由王氏负责指教培训,但被王托词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拒绝。援助任务完成后,王之重返缉私总队,后随总队内撤都匀继续训练,并任总队学兵团团长。 1941年,王之经戴雨农先生审查并推荐,又奉蒋先生命令,以中校(王当时受上校衔,但依规定,出国公干官降一级)军事观察员身份赴菲律宾,随美军考察西太平洋战事;继以随西点老学长麦克阿瑟将军(老麦系西点1903级93人中的第1名毕业生)转战南太平洋,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中华民国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王将军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后留日本服务。王将军于1946年奉召返国,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情报学校校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总统府参军兼东吴大学外语系主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等等多种职务,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积极致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美交流。八. 严朴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亲严惠庆为中国老牌外交官。1932年严朴生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前往英国,原拟考读剑桥大学,但后接到西点录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读期间似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1937年毕业。严氏返国后曾任驻仰光总领事,1940年至1950年期间任职纽约领事馆,后任总领事。1957年后严朴生退辞公职,到美国西电公司任工程师,1979年退休后长居加州,热衷太极国粹,致力安康长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孙立人夫妇-孙立人几位夫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