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偏听偏信下一句」兼听与偏信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偏听偏信,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兼听与偏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前者说的是一个人能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后者则是一个人只愿听取自己想听的意见。这两种做法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一个人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自然会耳聪目明,保持清醒的头脑;反之,则有可能闭目塞听,做出错误的判断。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二人,就曾为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唐朝吴兢在《贞观政要·论君道》记载:贞观二年(六二八),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唐太宗为什么向魏征询问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显而易见,他很希望自己成为明君,避免成为昏君,在史册上留下光彩的一页。但对于明君与昏君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不是十分清楚。魏征给了清晰的答案:关键在于为君之人对于不同意见的态度。前者能够兼听,后者则是偏听偏信。同时魏征以历史为镜,举唐尧、虞舜因为兼听,即便是像共、鲧也不能蒙蔽他、迷惑他,来证明兼听的价值;以秦二世胡亥偏信赵高、梁武帝萧衍偏信朱异、隋炀帝杨广偏信虞世基,导致天下大乱,甚至江山易主,来说明偏信的危害。

任何人的知识、经验与脑力、体力等都有限,而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听闻,必然存在着种种的不足。因此,广开言路,扩大听闻,以更多地了解各方信息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就此基础作出的决策,相对会更加明智与正确。相对的,在个人见闻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还又偏听偏信,最终会因被蒙蔽而害了自己。

为什么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帝王会偏听偏信,这是让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与奸邪之人善于揣摩圣意并投其所好有关。如梁武帝、隋炀帝想尽情地享受生活,不想被政事打扰的时候,朱异、虞世基们将发生叛乱一类的事压下不上报,上位者因此喜笑颜开,依旧醉生梦死,可以说,正是昏君与奸臣的相互配合,才会上演中国历史上那一齣齣的荒唐大戏。

唐太宗可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少见的明君,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明君,与他懂得以史为鉴,努力兼听、避免偏信有关。可惜的是,在谏臣魏征过世之后,因为少了一面镜子,晚年的唐太宗“渐恶直言”,以致他也因为偏听偏信犯下了某些错误,如出兵高句丽等。而这,是不是让人感到遗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偏听偏信下一句」兼听与偏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