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东晋门阀政治。东晋门阀政治制度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东晋门阀政治,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门阀士族政治

答世家大族被称为门阀,士族、世族,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世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重要内容。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治经学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汉朝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征辟制,这些家族的子弟因经学才干进入官场。这些家族一方面因为家学而屡出官宦,另一方面也因为察举征辟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现象,也导致了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豪门世族形成后,与寒门庶族针锋相对。九品中正制实行后,门阀士族进一步壮大,东晋时甚至出现了门阀政治。南北朝时期皇权崛起,但门阀士族仍然和汪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隋唐时期,皇权有意打压门阀,但门阀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五代时期,经过一系列打击的门阀士族出现了分野,一部分向上进入官僚士人阶层,另一部分向下进入了平民百姓之中。到了北宋时期,门阀士族不复存在。

门阀为何而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的设置和统治集团的封闭化为门阀崛起提供了条件。东汉时期,官学衰落,造成了学在家族的局面;与此同时,因战争的缘故,统治集团走向了封闭,九品中正制虽为抑制门阀而设,但仍需由门阀进行执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温床。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东晋皇室衰微,不得不依靠侨姓世族和吴姓士族,导致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二是经济制度为门阀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东汉时期,门阀士族往往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晋朝的占田制和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也对门阀士族侵占土地提供了便利,门阀士族也利用混乱的形势将大量百姓变成了自己的部曲,甚至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门阀又为何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其根基被摧毁。在政治上,皇权的打压和庶族的冲击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南朝,北府军势力崛起后,庶族开始上位。南朝皇帝多为武人出身,实行了“武将执兵柄、寒人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的陵锋政策,逐步夺走了门阀手中的实权。在北朝,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皇权得到了强化,门阀势力无法威胁到皇权。在这种情形下,官僚政治开始复兴。在经济上,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士族失去了经济基础。均田制实行后,地方基层实行了三长制,但三长仍由宗主担任。但是,均田制瓦解后,大量部曲逃亡,致使门阀士族的经济优势不断削减。在文化上,官学的复兴和科举制的实施使得士族的文化优势下降。南北朝时期,皇权便开始着手打击门阀。官僚政治复兴后,官学开始复兴,寒门庶族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文化资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实行唯才是举,不再以出身决定仕途。皇帝也有意扶持庶族,在科举制度设计上向寒门倾斜,使得门阀无法操控科举。在社会上,士族阶唤塌层的稀释导致士族影响力的削弱。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鲜卑贵族门阀化,并实行了定姓族的政策,扩大了门阀阶层的家族数量。唐朝时期,通过编纂《氏族志》和《姓氏录》等谱牒,使得新门阀崛起,不断稀释门阀阶层。门阀越来越多,导致无法再次出现东晋时期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除此之外,孙恩卢循起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一系列战争使得世家大族受到了重创。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下,门阀士族和门阀士族政治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什么东晋尽管是察举制,现在看来却被认为是门阀政治?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东晋时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官制度,主要流行于两汉。魏晋时期针对察举制的流弊,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

虽然,这一时期察举制仍在实行,但以九品中正制为主,并受其制约,由察举制入仕者也要经过中正官品第。故东晋时期的特殊政治形势——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联系紧密,察举制对门阀政治的影响相对较弱,也形不成制约。

1

那么,什么是察举制?什么又是九品中正制呢?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通过考察,每年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人才,经中央考核后授官。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常科(岁科)和特科两大类。岁科又分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科。

这些科目中,举孝廉最为重要,彰显“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察举制使得选拔官员和选拔人才紧紧联系在一起。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让众多出身贫寒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但长期发展,这样的由下向上推选官员的制度使得地方大族把持选官权力。至东汉时期,“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的现象层出不穷。

2

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并把选官权力收回中央,魏晋时期又制定出一个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该制度规定在各州郡选择有名望、有学识的官员出任“中正官”,由中正官将衡培李州郡人士评定品级,共九品,依品级授官。品评的标准是家世和行状。九品中咐迟正制看似将选官权力收回中央,但由于东晋时,皇权势弱,世家大族在与宗亲的政治斗争中获胜,把持朝政,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家大族进一步壮大的强有力手段。世家大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状态——门阀政治。

3

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特殊形态中册。田宇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写道:“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曾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等,他们处于家族鼎盛时期几乎左右朝政,连皇帝都得礼让三分。

但这样的特殊状态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王谢之士族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累世公卿”,九品中正制又使其走向鼎盛成熟;而皇族虽丧失专权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保持着司马氏王朝的延续;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成为了制衡多方力量的外部平衡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严格的来说也只有东晋政权下可以说是“门阀政治”。综上,两汉时的察举制为士族的形成提供了温床,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势力达到顶峰,在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宗室外戚专政、各世家大族互相牵制的形势之下,东晋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形态——门阀政治。

上品无寒门的东晋门阀政治与制度自东汉而起,是如何建立的?

答东晋建立者是琅琊王司马睿,其本人并非近支皇族,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第五子司马伷的孙子。这个王朝自建立伊始,就皇权衰落。初期号“王与马、共天下”,中期士族门阀轮流掌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士族门阀政治”。东晋共十一位皇帝,到了第九代才掌握了国家实权。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司马氏掌权后的东晋却天下大乱,不出两代就亡国,被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切都要从“王与马,共天下”的起源说起,只有弄清楚了这一点,才会理解为什么东晋皇权衰落,以及为什么开国皇帝会是远支皇族司马睿。

王衍出自琅琊王氏,在西晋是高级士族(此时并非顶级,但是也人才辈出,琅琊王氏真正成为顶级门阀是过江以后)。三国末期,魏国曹爽执政的正始年间,任用何晏、王弼、夏侯玄等爱好庄子之说、擅长谈玄的士人,于是魏国举国上下开启了一股清谈玄学之风,为魏晋谈玄之始。但是玄学真正开始流行,并且日后成了江左南朝士族学问主流,就是从王衍开始的。

王衍清秀俊郎,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曾感慨,是什么样的妇人生出了这样优秀的儿子。但是也预言,将来误天下的也许就是此人。王衍名气很大,自比子贡,为士人所倾慕,甚至大部分士人都觉得他是未来的士族领型冲氏袖。所以,谈玄,渐渐地就成为了当时的风尚。很多儒学大家,尤其是后来过江的江左侨姓士族,都由儒学入玄。但是历史证明,大部分谈玄的士族,除了少数像王导、谢玄一样实干外,大部分都是清谈误国类型。

南方江左士族,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在东汉末年,这些人反对孙策,但经过孙权以及后来吴国的几位君主治理,转而拥护孙吴政权。吴国灭亡后,江左士族备受中原士族歧视,导致南方的世家大族一直想找一位孙权一样的人物,重新统领江东,维护江左士族的利益。之前军阀陈敏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孙权”,但是“吴四姓”等南方大姓,尤其是顾荣(东吴丞相顾雍之孙,与陆机陆云同时入洛)看出了陈敏成不了气候,所以暗中帮助镇压陈敏。琅琊王司马睿出镇建康以后,他的威望实在是太低了,南方士族根本就不看好他,甚至轻视他。

司马睿本身又无军队实力,于是,刚刚成为正版的“王与马”权力结构发生了逆转,琅琊王司马睿要靠琅琊王氏,即王导和王敦的辅佐,才能在江左站稳脚跟。

依靠着王导及一干过江的中原士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江左侨姓士族,司马睿得到了本地士族的支持,尤其是顾荣的支持,开始站稳脚跟。洛阳陷落怀帝被俘虏后,原中原司马越系各藩镇共推司马睿为盟主,但是江南江州刺史华轶不服,杜弢又在荆州作乱,在讨平江南的过程中,王导的族弟,大将军王敦逐渐掌握的军权,开始控制荆州上游,而王导控制中枢,开启了东晋上游荆州和下游扬州的之争,这种争斗伴随了东晋政权的始终。

所以,东晋建国一始,就大权旁落,后来继位为皇帝的琅琊王司马睿完全是摆设。

司马睿不甘心大权旁落,遂重用寒门人士,刘隗和刁协,反制琅琊王氏,直接导致了王敦的第一次起兵清君侧,并且攻占了京卜散师建康。司马睿从此号判慎令不出宫门。王导表面上天天向司马睿请罪,却暗地里支持王敦。王敦此时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东晋门阀政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均衡”二字,互相制衡,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谁都没有逆势而为的能力,得知王敦有篡位想法后,王导又联合其他士族转而支持司马睿。东晋司马家扛过了第一次大乱。

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答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6、影响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歼祥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庆衡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想氏差搏、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东晋门阀政治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窝牛号推荐的方法去处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