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梁武帝萧衍,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梁武帝与佛教的故事:梁武帝萧衍因佛失国历史名人答梁武帝天纵英才,少著美誉。除东昏如拾遗,总江南似转圜。其武略之高,实为神授;文才之俊,诚哉时冠。以书生而登大宝凯枯,举义师而制六合。范云因之效命,魏文闻之敬惮。且大兴文教,阐扬儒业。文士济济,国泰民安,近四十年,功业之隆,政绩之佳,自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武功仅宋武之次,文学为六朝之首。而暮年沉迷佛教,忘国家之至务,听佞臣之言,纳 侯景 之降,遂使蹈天羯寇,祸乱江南,王室荼毒,生灵涂碳。九五之尊,困于胡酋之手;四十之业,毁于叛贼之军,岂不哀哉!岂不惜哉!
或问:“梁高祖允文允武,博学多能,且端庄谦恭,寡欲高行,历代帝王少比。 出自诸生,爰升宝历,拯百王之弊,救万姓之危,反浇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独道。朝多君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 *** 咸举。弘深慈于不杀,济大忍于无刑,荡荡巍巍,可为称首。属阴戎入颍,羯胡侵洛,沸腾碜黩,三季所未闻,扫地滔天,一元之巨厄。 廊庙有序, 翦成狐兔之场,珪帛有仪,碎夫犬羊之手。福善积而身祸,仁义在而国亡,其天道欤,抑人事也”
陶子曰:“夫帝王者,以法为尊,以天下为公。以政治为首,以百姓为要。而梁祖废法殉私,不罚萧宏之逆;惠爱子弟,罔顾黎民之忧。专其所轻,而忽其所重。费千万之资,建无用之寺。脱九五之尊,拜虚拟之佛。年既八十,昏聩为甚。弃好从仇,纳侯景之降;宠佞去忠,违谢举之谏。陨身亡国,不亦宜乎”
恒云梁武陨身失国,祸由崇佛也。崇佛非主因,亦病在过慈,过慈则废法,废法则政乱,而人臣敢欺,子弟敢逆。萧综遁投北魏,侯景兵临台城。正德竟同逆谋,王伟甘附羯贼。其慈适足源孙雀以成其觊觎之心。身处至危,不见勤王之师;国遭大难,少闻死节之将。萧绎据守湘东,萧纪拥兵巴蜀,为梁室宗王,乃坐观台城之陷,不拯父皇之急,武帝既死,方出师讨贼;元恶既枭,乃争夺御座。至于身陨国乱,子孙相残,良足悲矣,为人主者,可不诫哉!
虽然,亦不可苛责梁武也,自汉末以来,罕有长久之治。晋朝开基,不过二十年,而有五胡之乱,宋武一死,子遭辅臣所弑,宋文帝元嘉之治虽美,未至三十年,而遭逆子刘劭所杀,刘劭旋为刘骏所杀,宋室皇室相争,内乱甚矣。萧齐更不足言,中有萧鸾之篡位,二十余年即亡国。
而梁武大修文教,除两晋宋齐之弊,四十余年,国无内乱,民安于生,固为难矣,且文学之盛,为六朝之冠,吾以为梁武犹贤于汉文,昭宣也。
梁室之不终,武帝之长寿致耳。武帝年已八十,又沉迷浮屠,其智衰矣,故惑于奸佞之言,眩于羯虏之辞,开门楫盗,且不善驭之以术,轻其无为,不知正德之逆,使其共为轨谋,故致颠覆。若使梁武早死数年,则有英主贤君之美誉,岂被蹈天之灾,贻后世之讥哉!汉族皇帝,寿莫及梁武,八十六岁而终,而梁武之长寿反致身祸国殃,岂天命耶
梁武之事有同晋武,晋武大封宗室,而启八王之乱;内徙夷虏,而肇五胡之祸。梁武暮年极崇佛教,收降侯景,而成羯虏之侵。
然吾以为梁武功大于晋武,而晋武之罪又过于梁武。晋武能南平吴会,实承父祖余荫,多赖良将攻伐,彼坐享其成耳。若梁武起自诸生,才兼文武,齐明为将,破强劲之魏军,威震邻邦,起义伐暴,将雪家冤,拒萧颍胄之劝止,建独断之明,旬月之余,遂取齐国,而成王业,且为君恭俭,甚兴文教,仁政远施,岂晋武之荒淫尚侈,听人左右可比哉!
晋武违刘毅之谏,大封宗王,悖江统之论,内徙胡人。拒卫瓘之劝,立愚憨之子;惑杨后之语,保暴戾之媳。宗室相残,挟持天子,朝为伊周,暮为莽卓,使胡人乘势侵犯西京,天下大坏,二帝被虏,北方沦亡于夷狄二百余年。彼幸早死,不身及于祸。
梁武虽招羯虏之乱,而梁元能平羯酋,陈武可御北朝,岂若晋室之倾覆难治哉!武帝不幸,太过长寿,而身及于祸,若不然,亦如晋武之安终也。
帝王之长寿,多为国祸,鲜有令终。汉代之君寿莫如孝武,而有巫蛊之失;三国之君,寿莫及 孙权 ,而有废立太子之过;李唐之君,寿莫及玄宗,而致安史之乱。 盖人至耋老,少有不昏聩者,汉武且难免,何况梁武。夫以一国之政主于老迈之君,其固殆矣!主明则国安,主昏则国乱,此人治之弊也。
梁武固慈父仁君矣,然放雹早纵子弟,不教之以道,多习淫辞,不谙武略,区区侯景,数千之兵,聚众十万,势如破竹,攻陷台城。帝子皇孙,多遭屠戮。侄子萧正德乃与候景同谋大逆,次子萧纲受制于贼臣,三子萧绎,四子萧纪拥兵割据,坐观台城之陷。不急讨仇雌,先自相残杀。赖王僧辩, 陈霸先 之勇武,得诛羯酋,报雪父兄之仇。而争为梁帝,萧纪兵败,元帝忍而杀之。虽平虏乱,而北魏旋侵,以二十万之众而败于彼数万之军,身俘受辱。不教之以道,心为爱之,实为害之也。韩非子曰:“慈母多败儿”,武帝之谓矣。使梁武教子得法,勤王之师可至,虽有十侯景,百万魏军,亦何能为哉!
多云梁武失国,祸由崇佛,诚未得其远大者也。 隋文帝 ,唐太宗亦为崇佛之主,何以不身死国乱然则梁武之失国,何由也 梁武之失国,乃以佛理治国也。佛讲慈悲,梁武以儒道之难以教臣民,而乃深究佛学,以图大治也,务以慈仁化天下,不忍刑戮,适足以长奸慝之谋,乱国家之政,终为巨殃,此专任德治,而废法治故也。夫德者,所以劝善也;法者,所以惩恶也。而梁武废法轻刑,则奸恶得以恣肆,而祸害苍生也。本欲为仁义治天下,反以害之,失其术也。
佛者,出世之学,岂可与政务哉!而梁武崇之迷之,复倡于天下,使子弟大臣士民学之,国人多学空虚之佛理,尚清谈,废兵刑,忽政事,岂能不弱且靡也,此候景所以能横行江南,通畅无阻,北魏所以能攻陷江陵,俘虏元帝也。 梁武之误国,好佛过甚也。秦武王好举,而卒以举鼎亡身;梁武帝好佛,而卒以倡佛乱国;唐庄宗好优伶,而卒以优伶陨命。彼好之过极,专其所好,而坏国政也。日尚清谈,专研佛理,荒废国政,则与耽酒渔色何异哉!梁武虽恭俭有余,而终蹈晋怀之祸,乃同昔之亡国昏君东昏也。> >
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原因是什么呢?答前言: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一直没能占据中国的宗教主体地位,但到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逐渐受到了封建专制统治者的重视,并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南朝的发展到了南梁时期,梁武帝萧衍竟然因为崇信佛教,先后出家四次,这到底是他对佛教虔诚的表现,还是他自己表演的一场具有阴谋的政治作秀呢?
当我们走进南北朝风云变幻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似乎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梁武帝萧衍
上到升裤皇帝,下到民众,对于佛教的崇敬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老百姓们纷纷出家,进入佛寺运笑歼。后来事情竟严重到田地荒芜,因为无人耕地,国家因为战争缺损的兵员补不上,因为年轻的男子都出家当和尚了,和尚并不需要服兵役。
而且由于沙门僧尼不需要缴税,国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最后竟入不敷出,还使得经济倒退,百业凋敝,甚至导致政府不得已下达了灭佛的命令。
就是在这样一个佛教空前繁盛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皇帝,他在位四十余年,在位期间曾经四次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这位皇帝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朝服像
这个梁武帝萧衍,从血缘上看,他和南齐皇室的关系密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他建立梁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萧衍刚出仕时便因为机警聪明,善于谋略担任了南齐的开国功臣王俭的幕僚,后被王俭举荐,当上了黄门侍郎。在此期间帮助齐明帝萧鸾,连续击退了来自北魏的数次进攻,被升为中庶子,颇受齐明帝器重。
但等到齐明帝去世,其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这家伙是出了名的暴虐昏庸,是一个著名的昏君,他弄得整个南齐朝廷朝野惊恐,人心离散。
萧衍看这位东昏侯离心离德,于是便召集自己的亲信们商量对策准备废掉萧宝卷,另立皇帝,众人都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萧衍便在大家的支持下举兵造反,最后政变成功,废掉了萧宝卷,大权在握。不久后便代齐建梁,改元称帝,是为梁武帝。
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疆域
梁武帝即位后,一改萧宝卷时期的酷法苛政,他自己也吸取齐亡的教训,每天勤于政务,冬天时依旧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甚至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宫门前设置了两个盒子,这是专门是用来收集来自官员和百姓意见的盒子。
他本人也很节俭,史书记载“一冠三年,一被两年”,意思就是每天只吃一顿饭,很少吃肉,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古代也算是出类拔萃了。他一生在位的时间很长,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位初期还能勤于正事,到了后来就荒废懈怠,甚至开始迷恋佛教。
南齐后主东昏侯萧宝卷
公元527年,他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
第二次,又去同泰寺出家,并穿上僧袍,亲自讲解《大般涅槃经》,群臣从国库拿出一亿钱为皇帝赎身,皇帝这才还俗回宫。
第三次出家,群臣又用了两亿钱才将皇帝赎回
第四次,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国家又出了一亿钱才将皇帝请回宫里。
这一来一去国库的储备荡然无存,国家也日趋衰亡破败。这时,从东魏逃来的叛将侯景趁机发动叛乱,萧衍被囚禁,最后竟然活生生的饿死在宫殿里,这位对佛教如此崇敬的皇帝就这样凄惨离世。
佛教《大般涅槃经》部分残件
面对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但是,面对如此热爱佛教的萧衍,面对这堆积如山的帝王财富和国家最高的权力,他真的能够忍心放弃这些去做无欲无求的和尚吗?
接下来,将从梁武帝萧衍本人讲述,其四次遁入空门的背后真相。
梁武帝萧衍舍身同泰寺
南朝佛教兴盛,萧衍确实有向佛之心,但却以四次出家来判断满朝大臣的忠心。梁朝能够成功地建立,一来确实是南齐不得民心,再一个也是因为萧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也想登基称帝!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头脑,背负背叛谋逆的罪名的勇气,往往是做不来这种事情的,但是萧衍他具有的全部优点。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
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于是萧衍四次出家弄得是满城风雨,而大臣们耗尽资财的一次次赎回他也证明旁冲了他们的赤胆忠心,但最终也耗空了国库,这是导致南梁灭亡的直接原因。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
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萧衍篡位南齐,借自身对佛教的一片赤诚,推行佛教,实则为了愚民,降低人们反对的声音。
梁武帝萧衍曾经出家的同泰寺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教派,而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并没有根基。并且,佛教讲究因果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主体思想在中国拥有了广大的受众。
萧衍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甚至以身作则,以四次出家的形式,向广大臣民证明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但实际上,萧衍推行佛教,并不是因为对佛教虔诚,而是通过佛教,可以很好约束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因为萧衍本人地位的尊崇和封建宗法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被他完全放大了,而这种因果的报应也就随着人的地位而变大,利用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直接地降低群众造反的概率,因为他把他自己弄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此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动,达到自己安全控制权力和享受财富的目的,其中的意义并不单纯。
是因为全国僧尼沙门繁多,萧衍自己也惹不起,但信仰佛教会有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当时在南朝,佛教的发展已然是相当的鼎盛。唐代杜牧曾写过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便是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
整个南朝,由于对佛教的尊崇,国家寺庙众多,僧尼沙门也很多,由于信奉佛教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僧尼沙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势力,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凝聚下变得十分团结,演变成了一股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
如果一方的政治势力受到他们的支持,可谓是如虎添翼。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萧衍带头尊崇佛教,信仰佛教,做出了出家四次的“壮举”,赢得了整个宗教团体对他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帮助自己掌控权力。
东魏叛将侯景画像
萧衍他正是借着对佛教的所谓谦恭和尊敬,来维护王朝的统治。他四次出家的行为看似荒诞可笑,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权利提供保护伞那,他拉拢了僧尼沙门的势力,并控制人民群众的思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一出戏,来给天下的人们造成一个假象。
他本人权力的游戏玩的是相当精彩,令人啧啧称奇,他本人也在位四十余年,享尽了天下的富贵荣华。
就在他为他的权利和财富做足了功夫演足了戏的时候,来自东魏的部将侯景发动叛乱,将梁武帝萧衍囚禁在皇宫中,长时间不理不睬,最后竟活活饿死。他死后,梁朝也日薄西山,没多长时间便灭亡了。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答梁武帝没有灭佛。
他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
显著政绩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裤颂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伍物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腔纯液。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答梁武帝并没有灭佛,但灭佛运动是因梁武帝而起。
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孙让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梁武帝在佛学上的成就
梁武帝萧衍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则告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滑敏颇有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答 导读 :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乞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缓顷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
其中,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曾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雅馆、士林馆等。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未尽其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大明历》,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相当精密,直到此时才得以颁布发行。由于萧衍的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而不能自拔。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座座规模宏大,极尽壮丽,耗费无数钱财。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争相修造,到处都是寺院。他还下诏优待僧尼,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据《梁书》记载,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各地寺庙多达2846座,僧尼82万余人,从而造就了佛教的鼎盛时期。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元527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公元529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朝中大臣非常惶恐,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才将“皇帝菩萨”赎回,但梁武帝执意出家,不肯回宫,群臣无奈,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萧衍迷恋于佛教,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追随佛法。
就在梁武帝萧衍沉溺于佛教不能自拔的时候,侯景之乱爆发了。侯景是个已经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曾担任过北朝东魏怀朔镇的外兵使,据《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狡猾多计,反覆难知”。后因在东魏斗争中失势而欲投靠西魏,西魏不肯收留他,他于是转而投靠南朝萧梁。梁武帝不听众人劝阻,执意接受侯景来附,并授侯景大将军、封河南王,并都督河南诸军事。岂料侯景一到河南,便举兵反叛,四处宣告说南梁朝廷亲信小人,朝政昏聩,又广建寺庙,不问耕织,致使百扰迅陆姓民生凋昌做敝、苦不堪言,迅速召集了十万余众,一举攻破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转眼间成为瓮中之鳖,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人接近。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这时萧衍已经八十六岁,被困时仍然念经诵佛、斋戒不辍,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便被活活饿死了,下场可谓凄惨。
这是一般流传的萧衍饿死的说法,但有人认为他并非饿死。据《资治通鉴》记载,侯景攻破南京后,进宫面见梁武帝萧衍,“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谒”,萧衍神色自若,对侯景说:“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让人带他到三公的座上。侯景非常惶恐,便对左右说:“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见萧公,使人畏惧不已!”也就是说侯景攻破皇宫见到梁武帝时非常恐惧,被梁武帝的从容自若镇住了,于是便把他软禁在台城,不敢再去见他。后来侯景派王纶给萧衍送去了几百粒鸡子让他吃,因此梁武帝不可能是饿死的。
关于梁武帝之死,《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根据这段记载,萧衍是“疾久口苦”,也就是得了重病,嘴巴苦说明梁武帝并非空腹,而他想吃蜂蜜说明他并非肚子饿,而且送去的鸡子有数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东西一定都齐备。其实当时梁武帝已经八十六岁,眼见国破家亡,恶人横行,禁不住忧愤成疾,而自身又被软禁,无人搭理照料,因此病情日益恶化,最终死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梁武帝到底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恐怕今人已经很难明察,因为时隔久远,而且当时萧衍是被软禁,身边人员稀少,关于他的行踪不可能有很准确的记载。但无论他是饿死还是病死,自身都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之所以死乃是由于侯景之乱,而侯景之乱则是由于他过于崇信佛教,以致朝政废弛,国库亏空,老百姓民不聊生,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据《梁书》、《资治通鉴》记载,侯景从采石渡过长江的时候,兵马总共只有八千多人,到攻破台城时却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了,也就是侯景在南朝是得到百姓的强烈拥护的。而百姓拥护侯景的原因,也正是侯景所宣扬的,萧梁沉溺佛法、僧尼泛滥,朝纲废弛、民生凋敝。
虽然侯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却在客观上迎合了百姓的要求,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迅速打败了南梁的三十万兵马,让梁武帝萧衍成为阶下囚。可见梁武帝崇信佛法,并四次舍身侍佛并没有获得佛祖的保佑,反而落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梁武帝萧衍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窝牛号希望你有所收获。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