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虽千万人吾往矣 九死而不悔-苏轼晚年,依旧不知“悔改”,咆哮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悔”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虽千万人吾往矣,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谈到苏轼,很多人心中都会浮现很多很多诗句出来,比如《定风波》中的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江城子》中的豪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者是忠贞不渝的丈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亦或是叹古怀今的侠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那句流传千古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歌文化-风轻云淡

苏轼的一生充满传奇,琴棋书画诗酒花每一样都精通,可是却尝尽世间爱恨情仇悲苦愁。苏轼抗争一生,不甘一世,哪怕是最后的最后,也没有丧失豪情,也没有悲天悯人。依旧是豪气冲天,一往无前。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自海南岛返回,怒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依旧是如此嘴硬不服输,眼中心中满是对政敌的不懈与嘲讽。

诗歌文化-孤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是苏轼一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被迫害离京,到贬谪儋州,期间整整七年困苦烦闷的政治生活,饱受摧残之后。生活迎来了转机,可谓是绝处逢生让人喜不自禁。终于可以渡海北归,生还中原,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兴奋和激动是可以想象的。面对着三年前的六月十一日曾经漂渡过的茫茫大海,他心潮起伏,写下这篇传世之作。

诗歌文化-海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诗歌文化-迷雾

之后两句意在抒情,抒情中夹带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同时这两句也是有典故由来的。

在《晋书·谢重传》中这样写道: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诗歌文化-国风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两句,由天空转大海。诗人使用典故,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诗歌文化-苦闷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诗人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诗歌文化-苏轼

苏轼一生,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但他在统治者面前,却从来不屈服、不低头,不去摇尾乞怜、“省愆”认罪,来换取统治者的宽恕,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品节操守,这一点,应当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真的不恨吗?黄州五年、岭海七年的贬谪生活,壮志难酬,身心俱疲怎么可能不恨,但是越是恨意越足,心中越不愤越能表现出苏轼的乐观豁达,越能体现出他对于政敌的不屑于与嘲讽。

诗歌文化-东坡书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虽千万人吾往矣 九死而不悔-苏轼晚年,依旧不知“悔改”,咆哮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悔”》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