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太极拳论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太极拳论,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太极拳论

答《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目前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发展自陈家沟长拳一路“十三势头”。

《太极拳论》‧山右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判好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版《太极拳论》

(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 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 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 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极图说》 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 岳说 :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 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 ,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 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悄冲猛 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 《拳经总歌》 有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启桥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 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 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 缠绕绞转 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 、力点和快慢,作 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 ,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 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 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 ,便对方 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 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 利的地 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 朝俞大 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 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 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 "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 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七)、 "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着 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 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 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 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 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 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 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 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 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 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 摸每个看法用得上, 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 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 及屈中求直.蓄而后 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 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劲附着而 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 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 应有的作用。 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 然结合, 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 作就不 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 使用也更能得机 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 对懂劲是谈不上 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 阶 及 神 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 "意即神妙 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 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 " 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 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 后达到 "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 "系指练功夫,不 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 : 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 忽然完全悟解 )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 保 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 还有老架.新 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 讲究着法、运气的特 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 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 拳的时间。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 挥动 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 升,胃 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 然平正。 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内功拳 "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 式 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 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 力, 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 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 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 手 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 然中 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 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 于 适应 顾此失彼。(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 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 而化之,虚而引之 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 不可捉摸的意思。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 攻,我高以引 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 进攻,我低以引之,便 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 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 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 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 不得势而 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 技巧可说是无 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 例如力量、 耐力.速 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这是形 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 功 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 :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 及人体任何部 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 ;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 不如我,我能知他。(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 近身搏 斗技巧在战场 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 ( 十五)、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 手脚快打手脚慢。(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 ( 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 来的。 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 说其它拳种是 .旁门 ",而自己是 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也 不是先天自然 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因此, "非 关学力而有( 为)也"这句 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 。 四两拨千 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 不知其二了。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 察 (打手歌) 里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 ( 意为 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 可是老人体 力比较差,动作 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 "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 句 "的.察 "字来 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 有的四句 《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 来力, 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 粘着处放 松走 化不受力,这叫做 "偏沉 ",能做到 "偏沉 ",就能顺随,使对方 有力也不得力,有力 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 ‥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 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十九)、"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 ( 十九)、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和"粘随走 化 "的道理,往往 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 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 而是体格强 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 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 离阳;阴阳相 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 合、蓄势、吸气等 ; 阳指刚、 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 刚柔、 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 措,应接不暇,处 处被动。 阳刚 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 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 是懂 劲。(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 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 摸 其 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 搭手即能 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二十二)、"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 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 的手 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 实,造成失 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 道理。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翻译

答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翻译如下:

《太极拳论》翻译:太极,是由无极化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分别反映出相互矛盾的一阴一阳;静止时,阴阳两者就合归于一体了。动作切不可过分或不足,肢体要及时地随屈就伸。对方用刚劲打来,我以柔劲引化,这叫做“走”;我顺势粘随,迫使对方陷于背境,这叫做“粘”。对方行动快,我反应也要快;对方行动慢,我相随也宜慢。

虽然应敌的机势是千变万化的,但那基本原理却是一脉贯穿的。须从熟习着法哗运入手,而渐渐懂得劲的变化规律,再由懂劲进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然而如不是经久地刻苦锻炼,是不可能一下子突然精通的!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帆纤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态芦仿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答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被证实。究竟如何练好太极拳达到养生作用呢呢随着太极拳论,掌握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掌握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对初学者入门有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和拳谚都是历代太极拳名家和当代修炼有成者对自己修炼体会的总结,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是太极拳修炼大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有的是一生探索的结果,有的是几代人智慧的积淀。

他们的努力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使中华武术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为后学者修炼太极拳照亮了前进的路程、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修瞎练,使后学者少走弯路。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下工夫学好拳论。如何才能学好用好拳论呢必须有合理的方法。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自身境界,同时对自身也有教育意义,太极拳的哲学理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含义不懂,暂不硬啃

初学拳经拳论,不懂的内容肯定不少。不懂的原因,一是古典的拳经运用的语言与现代有较大差别。二是有些比喻作者心里清楚,但学习者很难想象得那么明白,有时会感到云山雾罩无从捉摸。

例如授密歌曰:“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这是对一种高级练功态的描述,作者借助比喻高铅,形象地诠释了自己练功的感觉和体会。

但后学者对这种比喻,只有靠功夫的不断长进和阅历的不断增加才能逐步领悟,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领悟和解释,各人的理解也可能与原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体会有所不同。

学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练习前要排空思想杂念,当你静心练完整套拳法后,你会发现整个身心都轻松愉悦。

三是太极拳是意气劲的知觉运动,修炼者有体会、有感觉,但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确实有些只可意会、体会却难以言传。四是武术是相互竞争、打斗、比高低、论输赢的技术,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所以过去武术界难免有保密的思想,有的拳论故意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这就必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还有的干脆像密码一样,只有按他的规律打破顺序重新组合成句子才能明白拳意。五是自己还没有练到那个地步,不可能有那种感觉和体会,这也是对拳论不理解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鉴于情况,学习拳论中有不懂的词语和内容在所难免。

学习中遇到不明含义的词句,不必苦思冥想耗费时光,可以暂时放一放。我的体会是,有的内容随着修炼实践边练边悟,到一定地步会突然明白,即拳论中说的“顿悟”。

有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再读,或者研究其他拳论著作时也会融会贯通;还有的内容,此时请教老师或者拳友没有弄懂,他时请教探讨或者换个人解释就明白了。所以学习中不懂的东西暂时不必为难,也不用硬啃,功到时自然明白。

二、学用结合,适合自己

学习拳论是为了用,但用也要讲科学性。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太极戚指好拳家的拳论是对自己修拳不同阶段的总结,对于后学者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炼内容和规矩,绝不能把拳经拳论等书上的东西同时都拿来体验,否则不会找到感觉、练出功夫,必然一事无成。

用拳论指导自己逗誉修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现状,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就用什么内容。初级阶段就要用修“形”的规矩,练松的方法,练站桩,练基本功,练套路,找到形体中正、骨头节节放松、拳架饱满、行拳连贯无缺陷的感觉,达到形正体柔。

此阶段不可用气、劲的修炼方法同时修炼。即使在同一阶段,修炼的内容也有先后的差别,否则欲速则不达。

修拳不可贪多,不可急于求成,要按照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再阶及神明的顺序,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形、意、气、劲、神的层次,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如何找准自己修炼的内容最好在明师指导下修炼,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踏不上太极的正道。

三、说法不一,细心鉴别

学拳经、拳论有时会遇到说法不一的情况,后学者需要通过鉴别加以理解并用以指导练拳,这样才不至出偏。鉴别的方法,我的体会有三条。

一是要有鉴别标准

目前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各派太极拳公认的准绳,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论与王宗岳拳论是一致的。遇有不同观点或者新鲜说法不可盲从,要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进行修炼,等以后功夫高了,体会深了,再研讨不同观点为宜。

二是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悟透不同说法

修炼者因所站角度或者所处的层面不同,总结出来的体会用语可能不同,虽然说法不同但不一定不对,后学者可以通过揣摩领悟加深理解,实现融会贯通。

例如有的拳家说“打拳不用手,用手非太极”,还有的人说,手是直接接触对方的前锋,怎么能不用手呢,经典拳论中的语言是“梢领中随根节催”。细想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层面而言。

“太极不用手”,一方面是指初练太极拳时,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事事用手的习惯,练拳时也是用平带着练,为了避免初学者只用手主动行拳的'偏差,因而强调用腰主宰行拳,这才有了“太极不用手”的说法。

我的体会是,初练拳要“忘掉手,随腰走,八面均衡太极球”。另一方面,太极拳全身上下都是手,任何部位都能化劲和发劲,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太极整体劲的形成和发放而言,手不是核心部位,起主宰作用的是腰胯。

从上述两个角度讲,太极不用手是对的。有的人强调手的作用、手必须领劲,这是到了全身松柔通透、整合一体、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阶段,此时应该 “梢领中随根节催”,我的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手领腰动脚紧跟,脚领身随手相合”,到了这个层面实际上是内外上下一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样来理解,“不用手”、“用手”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站的角度或者层面不同。

太极拳论-武禹襄

答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虚实渣扮凯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注释

注释一

杨露禅注

【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注:练拳时,不用莽力,方能轻灵,十三式须一气串成。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注:气不滞,则如海风吹浪;静心凝神,斯为内敛。

【原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注:练拳宜求圆满,不可参差不齐,宜缓慢而不使间断。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注:练法须上下相随,劲自跟起,行于腿,达于腰,由脊而膊,而行于手指,周身一气,用时进前退后,其劲乃不可限量矣。

【原文】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注:病不在外而全在意,意不专则神不聚,即不能得机得势矣。

【原文】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注:此言与人对敌搭手时,先将彼摇动,犹树无根,立脚不定,则自然倒下矣。

【原文】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注:与人对敌,每式前虚后实,如放劲,则前足坐实,后足蹬直。如唤总使虚实清楚,则变化自能如意矣。

【原文】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注:周身骨节顺合,气须流通,意无间断。

注释二

陈微明注

【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注: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

【原文】尤须贯串。

注:贯串者,绵绵不断之谓也。不贯串则断,断则人乘虚而人。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注:气鼓荡则无间,神内敛则不乱。

【原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注: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未能圆满也。凹凸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注: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故变动其根在脚。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上至手指,完整一气。故太极以手指放人,而跌出者,并非仅手指之力。其力乃发于足跟,而人不知也。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原文】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注: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腰腿不动,手愈有力,而身愈散乱,故有不得力处,必留心动腰腿也。

【原文】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即有右。

注:欲上欲下,欲前欲后,欲左欲右,皆须动腰腿,然后能如意。虽动腰腿,而内中有知己知彼、随机应变之意在。若无意,虽动腰腿,亦乱动而已。

【原文】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注:此言与人交手时之随机应变,反复无端,令人不测,使彼顾此而不能顾彼,自然散乱,散乱则吾可以发劲矣。

【原文】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注:练架子要分清虚实,与人交手,亦须分清虚实。此虚实虽要分清,然全视来者之意而定。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实者忽变为虚,虚者忽变而为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周身节节贯串,节节二字,以言其能虚空粉碎。能虚空粉碎,则处处不相牵连,故彼不能使我牵动,而我稳如泰山矣。虽虚实粉碎,不相牵连,而运用之时,又能节节贯串,并不相顾,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譬如以千斤之铁棍,非棍不重也,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而缺慎起;以百斤之铁链,虽有巨力者,不能持之而起,以其分为若干节也。虽分为若干节,而仍是贯串。练太极拳,亦犹此意耳。

《太极拳论》 多少字

答郝和本《太极拳论》全文共23行(竖行),22整行每行16字计352字,末行7字,全文共359字,确认无疑。社会上流传甚广的版本多了“动静之机”4字,则是363字。

以下是郝和本无标点全文,简体字但忠实于原文(“著”字通“着或招”字,“沈”字通“沉”字)。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首前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陆正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者悉清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答《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交合旋转互为其根,无始无终,绵绵不息,这就是太极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戚圆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只有经过长期的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开合自如,周身一家”,达到阴阳的高度统一,进入“太极”境界。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句话是讲太极与阴阳的关系。太极是个浑圆球体,包含阴阳两仪,阴阳两仪互济兼容。静中触动分阴阳,动中求静合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这句话是讲太极拳的动作要合乎自然。太极拳家陈鑫云:“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在练拳时,宜慢不宜快。平梁仔桐心静气,静心慢练。随着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在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合一,神形合一,顺其自然,渐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推手时,表现为舍己从人,不顶不丢,沾粘连随,恰到好处。没有过头和不及的动作,完全是根据对方的动作顺势而为。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里,关键是弄懂下面几个字的含义。

1、“刚”:即阳刚、坚硬、用力。

2、“柔”:即阴柔、柔韧,顺遂。

3、“走”:即化劲,“四两拨千斤”。

4、“粘”:即像胶一样粘住对方,即用柔劲跟随对方的着力点,“不顶橡坦不丢”,并随着对方劲路的变化不断地听劲柔化,使之处处落空,造成我顺人背的有利形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粘走相生,我顺人背。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方动作快,我就快接应;对方动作慢,我就缓慢跟随。

太极拳练时宜慢不宜快,追求虚静的太极境界。注重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由慢而生灵。“慢到十分工夫,即能灵到十分。唯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

“能敬能静,自保虚灵”。

虚静功夫即是太极功夫。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心静体舒,精神内固,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无论轻重缓急,均能应付自如。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六、“虽变化万端,而理维一贯。”

外形上虽然千变万化,但太极之理却是不变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悟”:即动脑筋去思考,在练习中去体会,领悟。因为太极拳是一门内家功夫,其意气运动是看不见模不着的,非得自己有了实际体会,才能真正学到。所以,练拳过程就是“悟道”的过程。

“懂劲”:即理解、掌握对方的劲路。大家知道,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推手时要细心体会。“懂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要通过长期的推手练习才能逐步掌握。“练拳架是练知己的功夫,推手则是练知彼的功夫”,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推手时,要心静体松,悉心体认,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全神贯注地体察对方之劲路。沾粘连随,不顶不丢,以柔劲运化对方之劲,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挨着何处,意要用在何处,气要贯在何处,成球在何处,松在何处。以彼之力推动我之太极球旋转,使之处处落空,而我之劲则藏而不露。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做到,“有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

懂劲的功夫是没有止境的。一般的懂劲是靠身体的接触来感知的,高级的懂劲功夫是靠心意来感知的。推手的过程,就是意气作用的过程。太极名家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无声无形,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至此,太极功夫神乎其技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要达到上述“神明”的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一首打油诗写得非常形象。“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时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我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然闻真香。袛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太极之道乃中庸之道也。虚领顶劲,不偏不倚,讲的是立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头为六阳之首,头正,则身躯自然端正。这里,要注意一个“虚”字,将颈部虚虚领起,不可硬挺,否则有害。气沉丹田,忽隐忽现,讲的是行气。气沉丹田,即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下沉,收于丹田。忽隐忽现,是形容内气运行时隐时现,变化无穷,令人不可捉摸。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为令,气为旗,神为统帅,身为驱使”,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意和气的引导下完成的。有的人练拳多年仍然没有内气,这是由于练法不当造成的。他们练拳时或只重外形,或僵硬使力,或心静不下来,这些都严重影响内气的培养和运行。太极拳要按照“松、静、沉、柔、绵、缓、整、舒”的原则来练习。所谓松,即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静,即为虚静,无极混沌之状也,练拳时,平心静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尤静;沉,即沉气,练拳时,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柔,即动作柔顺,练拳时动作要柔和,如春风扬柳,似行云流水;绵,即缠绵、缠丝劲,练拳时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带动四肢,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无一处不缠;缓,即缓慢,练习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形、神的完整统一,顺其自然,宜慢不宜快。只有慢练,才能做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整,即劲整。气沉丹田,主宰于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舒,即动作自然、舒展大方。

打拳时,经常留意气沉丹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气足则鼓荡,就可以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体内流动,开则贯至四梢,合之收于丹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或充盈肌肤,或收敛入骨,做到意到、气到、劲到。这不仅是拳术之道的需要,也是健身之道的需要。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缈。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几句话说的是推手中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具体着法。

彼攻我左边,我左边就虚;彼攻我右边,我右边就空。彼向上攻我,我则顺势上引,使其拔根;彼向下攻我,我则顺势下沉,使其前俯,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彼向前攻我,我则顺势引进,使其摸不着劲,有长不可及的感觉;彼向后退,我则粘随进逼,使之无法换劲变着,站立不稳,无处可退。充分体现了太极拳“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四两拨千斤”的威力。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自人。”

太极功夫到了高级阶段,身体十分虚灵,感觉非常敏锐,任何一点微小的外力,如一根羽毛,一只小虫落在身上都能立即感知。在与人交手时,十分轻灵,无论对方如何使劲都能干净、彻底地化解,而自己一点也不露劲,因此,对方无法摸到我方的劲路,而我方却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时刻掌握对方的劲路,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二、“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英雄之所以所向无敌,都是由于这种高深的功夫所产生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其他各种武术流派很多,虽然姿势招式各异,但不外乎是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手脚快的打手脚慢的,这些都是先天条件决定的,并不是后天学来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四、“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仔细体察“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不是靠力气来战胜对方;观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多人进攻的情形,快又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极拳能以小力胜大力,能以静制快。拳谱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五、“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平者,称也。立身中正,如称一样准确。松腰落胯,腰如车轴,身似车轮,则能旋转自如,处处运化。“顶为准头,故曰头顶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沉浮,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

“双重”,其意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方用劲时,我相应地将内气偏沉,不与之顶抗即能保持黏随;反之,我若以硬劲相抗,便形成“双重”,使劲路发生阻滞,其结果必然是“有力胜无力”,“大力胜小力”,这就违背了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原则。其二是,自己的重心不能平均地落在两腿上,而应有虚实变化。这样,才能灵活机动,化解来力。因此,要想学好推手,就必须克服“双重”的毛病,否则,难免受制于人。

“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这就告诉我们,犯“双重”之病就是违背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基本原则,经常见到经过多年太极功夫练习的人,不能运化,受制于人,这是由于没有领悟到双重的毛病。在推手时硬顶硬抗,其结果是力大者胜,受制于人也就不奇怪了。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六、“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必须搞清阴阳的关系。《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中云:“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懂劲”的功夫是阴阳相济,融为一体的功夫。是太极的入门功夫。只有“懂劲”了,才算是入了太极之门。所谓阴阳相济,也就是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粘走相生。要克服“双重”的毛病,须从松柔入手。欲刚先柔,欲柔先松,欲松先沉,欲沉先静。由松沉入手,可得柔劲,而后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刚复归柔。极柔软而后能极坚刚。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七、“懂劲之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即悟到太极的真谛,也就是入了太极之门。此后功夫蒸蒸日上,愈练愈精,向更深层次发展,渐至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太极拳套路,动作复杂,千变万化。初学时须循规蹈矩,用心模仿。但练到后来即可悟到,其中的内涵不过是“阴阳”二字。因此练太极,也就是练阴阳。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为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太极拳,缠丝法也。越小小到没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相随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十八、“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五字诀》中云:“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洽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但在现实中,往往有许多太极拳练习者不理解“舍己从人”的道理,以为“舍己从人”吃亏,麻烦,是舍近求远,没有必要。在推手时,喜欢主动进攻,一味逞强。由于练法不对,欲练愈僵,完全违背了太极的道理。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鉴于这个原因,我才写了这篇《太极拳论》。

附: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窝牛号关于太极拳论就整理到这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