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分析关于"奇特的一生"的解释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奇特的一生,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匹配到多条相关结果,欢迎阅读!1、《奇特的一生》:在自己时间区域里更好的活着2、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3、奇特的一生的内容简介4、《奇特的一生》《奇特的一生》:在自己时间区域里更好的活着

最佳答案最初了解到《奇特的一生》是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书里提到的。

我原以为作者会围绕主世敬人公详细讲解如何度过不凡的一生,买书回来特别期待。书看完后,说实话比较失望,全本书都是围绕作者对柳比歇夫这个搜念慎人的评价和对他生前日记和文学的探索,整本书索然无味,枯燥连篇。

不过枯燥文字中有一点值得深思,柳比歇夫运用时间统计法做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创造了诸多领域的价值,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一点实现自己梦想成为更好的人?

柳比歇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书中并没有详细的描写他这个人,也没有花费大量笔墨去写有关他的历史故事。作者也不太清楚这样的历史故事,大部分被云雾笼罩着,有关他的一生详细事迹只一笔带过“云雾到如今才开始消散,但一直可以感到它的存在。”1890年出生的柳比歇夫到1982年去世,一生活了82岁,每年工作2006小时,回信283封信,一生写了12500页文章,跨越生物学,昆虫学,文学,哲学多个领域。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都有,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各个阶段的时光。

作者评论柳比歇夫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

他是如何做到用短暂的时间做那么多事情的呢?

柳比歇夫生前在大学教科室当主任兼研究所负责人,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等,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他作为“休息”研究地蚤。工作量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来35箱地蚤标本,共计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属的分类他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研究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

他研究的工作基本花费6小时20分,平均工作5小时,在5小时的纯工作时间里他不会中途抽烟或停下休息,而是专注于工作,他的工作方式是,做严肃的工作与娱乐性工作相结合,比如研究累了就写信,他的工作时间统计写着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钟。不仅如此他还很善于利用时间,坐车等车时间看小说,在开会时间做数学演练或是学习英语。他随时随地利用时间,假如要出差在外,去到另一个地方,就会提前寄几本书籍过去,根据自己以往的阅读定制计划,例如计划要看一本书,根据老经验就知道一个小时能看20-30页,那么能制定这个计划需要多少书籍多少时间。

他所有看过的东西都要仔细的研究,不太了解的就会做摘要,比较重要的就尽量写一份高宴评论性简介,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根据以往经验可以订出一定的量。他的年度报告总结浩浩荡荡整整有一本,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什么时间用于同人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他都记录清清楚楚,当然是没有看表的情况下,他与作者见过两次面都能感知到时间在冰冷流逝,他在本子记录“1小时35分”“1小时50分”他体内形成了一种特殊时间感,时间在体内嘀嗒嘀嗒走着,不用看表他都能感知到时间在流逝,准确说出时间是多少,差距在五分钟内。

不管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时间统计的执行。他对时间如此斤斤计较,即便是儿子意外夭亡也丝毫不会影响他执行,浪费时间和消磨时间在他身上不会存在,他做时间统计法一丝不苟,执行时间统计法从不间断,这种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极少见,他在时间统计法里鞭策自己,审视自己,调整自己,56年来从不放弃。

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 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能做多少事?能产生多少思想呢?

柳比歇夫82岁去世,用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向人们展示了一点。他喜欢用时间统计法去完成计划,56年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是如此,他的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他也并不会因此感到束缚和压力,这也是作者最想一探究竟地方。

这种看似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在柳比歇夫的世界里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几十年来它取得精神上的力量,它构成了柳比歇夫生活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而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他的日常时间统计如下:

不仅每天如此,每月如此,还每年如此。56年如一日的坚持统计着。柳比歇夫总会提前计划下个月的事物,时间统计精算到了每分钟。甚至每月都会做总结,每年都会做年度总结。

1937年——1840小时

1938年——1402小时

1939年——1362小时

1940年——1560小时

1941年——1342小时

1942年——1346小时

1943年——1612小时

俄文共读50本共计48小时

英文共读2本5小时

法文3本共计24小时

德文2本共计20小时

他每年会把年度总结寄给他朋友。似乎也在向朋友炫耀这一成果。他在年度总结信中吹毛求疵的记上一笔: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也就是说,一切都相符,误差仅为1%。这一切都多亏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做时间统计法做到极致的结果。与目标误差仅差5.5目标进展精熟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有人认为这样的时间统计法会让难以忍受,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时间统计“给自己每分钟规定详细计划,等于失去一切自由,这等于自我摧残,把自己变成机器。”但也有人以此想要复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指望用这个方法带来成效,但这种愿望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凑效。

作者格拉宁认为“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而我认为一个人只有深刻的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感到时间流逝的惋惜才真正会做时间规划和统计,唯有合理的利用好时间,时间统计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

柳比歇夫运用时间统计法也能很好过一生。不得不令人叹服他的毅力和执行能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李笑来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把一些时间统计法改成适合自己的方式。他会在“事件日志”中记录事件本身,比如:

1995年12月20日,延吉市

1.主持经销商大会

2.拿到上个月奖金共计多少钱

3.李堃请为吃饭,算算有4个月没有见了。

保持时间统计法,能快速的搜索出过去的时间都干了什么,他从时间统计法中受益无穷。此后他坚持每天记录有价值的事件,在家里卫生间马桶对面墙上挂了本子每天花十分钟记录一天的事件。日积月累一年下来能清楚看到这一年时间都花在哪里了?唯有做时间统计才真正感知时间流逝之快。唯有记录才更好掌控,于是记录事件的习惯慢慢也变多起来。

2004年9月12日,北京市

1.《TOEFL6分作文》终稿交给责编窦中川

2005年11月9日,成都市

1.收到窦中川快递,协助修订《TOEFL6分作文》三审意见

2006年1月27日,北京市

1.收到徐燕青快递,《TOEFL6分作文》20本

~~~~~等等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不是都适用于所有人,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许你也能像李笑来老师那样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中得到一些启发,最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时间统计法。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里,每个人对时间的流逝感越来越强烈,好在很多人都开始明白时间的珍贵并乐此不疲地尝试记录时间,柳比歇夫的影响效应不断波及。

某一个上班族一天的时间统计:

6:30 起床,做饭,吃饭,送孩子上幼儿园,上班

8:30到单位打卡

8:42跟同事闲聊花费17分钟

9:00-9:40处理30封邮件,列出23个代办事项

9:47-10:25坐车去客户单位等待开会调试PPT

10:30-12:00开会,向领导汇报前段时间工作,列出待处理问题,讨论

12:10-13:00在食堂吃饭,跟客户闲聊

13:20-14:10回单位

14:30-16:00写项目文档

16:07-16:40向财务报请假记录

17:20整理文档

18:10-21:10到家,做饭,吃饭

21:20-22:40看小说,电影

23:00继续写文档,做项目计划

0:40睡觉

记录时间和事件成为了现代人必备的技能,统计一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哪里值得投入更多,哪里需要改进。每天花十几分钟记录看似简单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柳比歇夫坚持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记录自己时间开销的人。实在令人叹服,连作者都佩服五体投地,他的朋友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里曾经这样形容他的一位朋友——柳比歇夫:

在他的身体一侧戳个洞,流出来的就是一个大英博物馆;有时候流出来的,是整个亚洲。

除了柳比歇夫,好像再也没有人能做到如此,他乐于计算时间,善于统计时间,擅长和时间打交道,他是掌控时间的英雄。他坚持56年记录时间过着不同世俗的一生这,世间再无第二个柳比歇夫了。

好在今天我们看到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开创了一种掌控时间的生活方式,在容易焦虑时代里找到了缓解焦虑的解药。

不知不觉时间统计法已深入人心,更多人运用时间统计法在职场上进行高效工作,正如柳比歇夫直言“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但几十年如一日的使用时间统计法,这样给自己生活制定了条条框框到底好不好呢?事实上,柳比歇夫在这样条条框框中生活自得其乐。他不仅高效工作,娱乐生活,还能保持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到难以想象,一生从未生病。柳比歇夫深信:“ 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事业,因此才有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工作能力。”

其实他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遵守几项原则,从不过度劳累。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一些人会认为他一定活得很累,其实未必如此。

他懂的掌控自己的时间,通过时间重新认识自己,懂得适度工作生活,懂得高效学习,对他而言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工作与娱乐自由切换。他在自己时间区域里自由穿梭,愉快生活。柳比歇夫除了学术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他还喜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给写信和回信。一生回复信件283封,发出69件印刷品。

娱乐生活方面也很丰富,一生看过戏和听过的音乐会看过电影和展览会共计65次。游泳43次,同学,学生交往151小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让人发现,原来人一年内能干这么多的事还能见识这么多的东西。

柳比歇夫通过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事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准。

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这条道路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孤独且幸福。

他一生永不停歇地成长;他是一个孤独者一个苦行僧,一个在时间区域里孤独且幸福生活的人。他从不与他人争执,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总会带来不解和攻击,但他尽量避免争执。“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很奇怪的是,后来这些阐述的观点的坦率竟屡次帮他摆脱困境。他不与世俗比较,他不会追求物质上的完美,豪华的房子车子和世俗的名利。

做时间统计法的柳比歇夫不是天才也没有出众才华,明显 他比同龄人更早就意识到一点,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取决于你如何使用。

就像作者格拉宁结尾时说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2021年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像柳比歇夫一样化曾经的苦难为成果,开始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统计,重新认识自己。

人要明白,终其一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不清自己。在时间的洪流里去认清自己,审视自己,去创造自己吧。

毕竟时间才是塑造一个人的本质。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最佳答案论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生活的人,柳比歇夫肯定榜上有名。

他56年如一日地诚恳记下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并且每周、每月、每年、每五年都会做一次统计。如此自律的结果是,在他的一生中,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生物分类学、昆虫学、分散分析等,他探讨的主题涉及地蚤、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进化论、昆虫学等,他还写过很多科学家的回忆录。

我被震撼了。一个人真的可以孜孜不倦、不费一日地投入于这广博的兴趣中,并让自己成为一个活标本么?

而按照书中的记载,他也没有落下娱乐时间,看的小说、话剧,旅的行,甚至睡的觉,都在普罗大众的平均之上。

他算出来自己每一日投入工作的纯时间是5个多小时,状态差一点的时候是四个多小时。这里所谓的纯时间,是刨除了发呆、走神、被打断的时间,是完全投入于有价值的事情的时间。

结果,一天下来,通过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地拼凑和累积,我真正投入翻译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而即便是这零碎的时间,也让我完成了近4000字。第二天我继续拿自己做脊扰迅实验,一天下来出来的数字十分接近前一天的。

所以我开始认识到柳比歇夫每天5小时的投入力度有多大。更难得的是,他能稳定地投入时间,据书里的记载,即便儿子去世、发生战争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让他的时间停下来。此时我心里面有一个画面:他多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啊!

然而在作者之后的描述里,我知道他如常人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丧子之痛,在大量的书信里他表达了这一点。那么雷打不动的时间投入,只能用恐怖的自律来形容了。

而驱动他这么做的,毋宁樱此说是因为他心中伟大的目标。他期待自己有生之年能做生物的分类工作,后来发现这个目标太遥不可及,改成了昆虫,之后发现昆虫学还是太庞大,由改成了专注地蚤……即便如此勤奋,当他去世的时候,还是没有完成他自己期待要完成的目标。他是带着些许遗憾离开的。

柳比歇夫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知道被使命感驱动,每日保持5小时以内的投入,就能累计有丰硕的成果。即便达不到他的千分之一,这致力于目标的几个小时,也可以李悉让我每日睡觉时问心无愧了。

奇特的一生的内容简介

最佳答案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文献散文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创作使我厌烦了。您知道,创作归根到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情节归根到底全是想出来的。这一切似乎很自然,是文学中大家通用的方法,近来却使我烦躁,我开始寻找另外的方法来描写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

目前关于文献文学,即所谓“写生”文学谈得很多。对作家来说,譬如,对文献文学作家来说,研究生活是什么意思?我总算走运,因为我同科学家们有长时期的接触,对学者们的生活天地也比较熟悉,因此有所依据。一般对研究生活的简单理解是:打定主意要写什么,再动手去了解情况,这就有与新闻业混同的危险。新闻业有自身的范围和规律,与艺术并不完全相同,它反映现实的方法与文艺所固有的反映现实的方法也不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品过分用事实约束作家,事实成了难以摆脱的负担。

我很重视写文献散文前的调查阶段。我作为一个作家,只有通过调查,才能深入理解收集的事实,发现时间这一主题。研究事实,一直追溯到产生矛盾的起因,从这里,即从主人公心灵深处去看待事实,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这里也有文学必不可少的创作,但不是凭臆想,而是凭深刻理解和观察。我可能说得不够确切。因为有许多告坦东西对我说来也是新事物。

文献散文往往会遇到材料成灾的问题。周围事实那么多,一本本的笔记本都记满了,使你陷入事实的汪洋大海,来不及深入研究,也无法站开一点,从远处通观全貌。文献散文与特写有区别,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但总有一个界线。文献散文又要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最使人感兴趣的自然还是现实生活本身。我甚至可以说得更过分一些:使人最感兴趣的是生模友裂活的非典型性——即个别性。譬如柳比歇夫,一个不典型的人,完全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罕见现象,一桩奇迹、怪事。可是他的生活是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也可能实际上他的生活也是不寻常的,只是我没有发现旦闭它有任何不平凡的地方),在他生活中找不到独 特的、惊人的、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无仅有的东西。既然生活中这些都没有,那么,您也晓得,文学家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可是当你一旦捕捉到,认识到它的奇特性时,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加以深思,虽然它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

《奇特的一生》

最佳答案书名: 奇特的一生

译者:候焕闳、唐其慈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在开始讲这本书之前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有一个这么一个学者,他在部队复员回来后,就定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知道这是一项大工程,要用许许多多的时间去研究它们。在努力工作之余,他又显得那么的不从正业,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历史,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美学,他的兴趣是那么的多,而且每一项都不是浅尝辄止,在其中一些研究上面,他还发表论文。后面,在学者的纪念会上,各界的人士都来发表他们对他的看法,在这时候这些学者才意识到,他们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的他罢了,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留下的知识遗产有多么巨大。他的时间似乎比别人都多的多。他是谁?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

他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这个人非常传奇,他这一辈子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的领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可以让这位杰出人物,在短短一生中取得这么多领域的成就?

本书作者格拉宁,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作者在写作时,仔细调查了柳比歇夫,认真地揣度柳比歇夫的精神内核,思考柳比歇夫为什档汪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越是了解柳比歇夫,格拉宁就越为之倾倒,觉得有必要掘拿将这位了不起的人介绍给大家。又或是另一种渴求,让他迫切地希望大家知道柳比歇夫,那就是格拉宁相信柳比歇夫身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切实地管理时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这本书里,作者详尽地将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在拆解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先深入了解柳比歇夫本人,看看为什么作者格拉宁如此推崇他。接着,我们来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明白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最后,我们来了解时间统计判蠢搭法的好处,看看这样的时间统计法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柳比歇夫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从作者收集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柳比歇夫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文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涉及到,关于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相当于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单是从文献数量和涉及的领域来看,柳比歇夫可以说是知识面深广了,为什么他能用有限的时间对这么多个领域,都如此熟悉、并有所钻研呢?在这里,就不能不体提及他的学习态度了,柳比歇夫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并热衷于仔细研究新事物。

柳比歇夫看书有一套巧妙的总结方法,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柳比歇夫不太了解的新东西,他就尽量的做摘要,概括书中的精华。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书籍,通过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后,他就写份评论性的简介。这样一来,只要翻开总结,柳比歇夫就可以想起,并找到这书中他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这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旦可能会利用到,他就可以随取随用。

在这些总结中,除了柳比歇夫的专业生物学外,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总结,比如文学、数学、天文学等。他求知若渴的天性,使他无论看什么书籍,都要分析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他为之写了相当长的论文,用了将近一百张的练习纸。

他批判地吸收符合自身理念的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极善于吸取作者书中的观点,有的书,他只用一张纸就可以总结好;有些大部头,他用几张纸也能对其进行归纳。而且,他每一次散步,都会用来捕捉昆虫;在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还会拿出纸张进行演算。英语是他用那些零零碎碎的通勤时间学会的。在他眼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是有那么的多 。这就像一种正向循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柳比歇夫越发感到自己所知甚少,于是他就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查缺补漏,这么一来,他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广了。

那么,在了解了柳比歇夫的知识储备和他的看书学习方法后,我们来看看,他的一个有些别致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好。

我们应该知道,柳比歇夫生活在上个世纪末的苏联中,那时学者们了解知识的途径一般是书籍,所以说知识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使用资料时,却找不到资料的详细来源,那可真是大灾难了,毕竟重新翻找记忆中的文字片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那段所要应用的文字,可能还来自于零散的报刊杂志呢。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整理文档对学者的重要性了。柳比歇夫整理的文档不仅包括他发表的作品、读过的材料、写过的总结,还包括他写的各种书信和日记。他将这些材料按照自己习惯的排列整理方式放置好,一旦需要使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在浩瀚的资料中,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反复寻找。

那么,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养成这样别致的“兴趣爱好”吗?我们有必要学习柳比歇夫,像个有整理癖的人一样,把自己接收到的讯息,都分门别类地放置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现在我们接触的信息更多了,很多信息都是在脑海里转瞬即过。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信息临时都能搜索到,没有必要记录和收藏,往往需要用到的时候,却发现难以检索出来,最后只能想起来的,也只有模糊的碎片。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将它们收集和分类好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精准运用这些信息。

实际上,材料都是积累出来的,就连所谓的灵感,也是积累出来的。像著名作家李敖,他是怎么看书的。他看书的方法也是有点“暴力”,每次看书的时候,他都要将有用的部分撕下来进行收集,如果双面都需要收集,那么就将其中一面影印了进行收集,或是直接买两本书。在这之后,李敖还要把学习的内容分类放置好,好让自己能够简单地找到需要的资料。

所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像柳比歇夫、李敖一样博闻强识,能言善辩的人,那么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整理体系就十分重要了。

那么,在了解柳比歇夫的兴趣爱好后,我们来谈谈作为学者的柳比歇夫的科研精神。尽管有那么多头衔的光环加身,实质上,柳比歇夫是一个非常富有原则,不畏强权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柳比歇夫正在研究害虫的经济价值时,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那就是,他认为害虫的危害被夸大了。在调查中,他仔细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研究美国的材料,并且到各地进行考察,询问当地人相关情况,在调查结束后,他根据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害虫带来的损害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百分之十,而应该是百分之二。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就是防治农业害虫部门的工作被夸大了。而这个结论也让防治农业害虫部门非常愤怒,部门的领导人对于节约不感兴趣,他们反而觉得这样的调查和结论是种侮辱,于是对柳比歇夫进行了反击。他们指责柳比歇夫想搞垮害虫防治工作,最后,学术委员会宣布柳比歇夫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并取消他博士的学位。然而,柳比歇夫从没有悔过的意向。对柳比歇夫来说,能让他改变观点决不是奉命行事,而是证据。

所以说,总结一下。柳比歇夫是一个知识面很广的人,但凡他看过的所有东西,他都会进行仔细研究。他有个特别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尽管有那么多的光环和头衔,但他为人富有原则,不畏强权,并对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对柳比歇夫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看他的管理时间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高效率、高输出的生活状态呢?

柳比歇夫将他的时间管理方法称为“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不仅仅是制定年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要思考这个计划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柳比歇夫认为,用去的时间长度应该和计划内容的价值相匹配,也就是物有所值。在制定计划之中共有几个要点。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我们要了解做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举个例子,对柳比歇夫来说,具有独到见解的分析文章,会比普通级别的文章收获更多,但又比专业论述文章的收获少,所以,写这样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所用时间应该长于写普通文章的时间,又应该短于写专业论述文章的时间。就好像你写十篇日记,也只是流水账。其实对自己的写手水平不是太大。

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当人们在预计完成任务的时间时,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效率,比如将两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估计一小时就能完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觉得一件事情很简单,于是只预留了比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才发现,规划的时间太短,不足以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于是选择草草结束。这是因为,你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

接着,我们还要选定好时间做适合的事,柳比歇夫喜欢头脑清醒的时候看数学,累的时候看文学作品。他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分布情况,将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或者六个单位,在各个单位中,他都按照自己的精力周期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例如,大部分人都是早晨的时候,思维比较清晰,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困难任务安排在早晨。

按照的几点来制定计划,好处就在于,不仅控制了任务量,还控制了任务执行时长,并且保证了这个时长和价值相对应。而在限定时长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分心和拖沓的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知道了许多时间管理方法却还是难以管理时间呢?其实就是因为计划没有制定好,而失败的计划导致任务未有效完成,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时间管理的方法产生怀疑。

说完制定计划,下面我们来谈谈时间统计法的第二步,也就是记录时间,在这里,你需要做的事很简单,那就是把做事情的时间记录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柳比歇夫看来,所有的时间都是等价的,没有什么时间是浪费的,所以所有的时间都有记录的必要。这样的时间记录方法,不但能让柳比歇夫准确地知道,今天工作的时长和内容,还知道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当他一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时,他就可以判断是什么被事情耽误了。

同时,在记录休息时间后,柳比歇夫意识到碎片时间的可利用价值是很大的,于是,在乘火车和排队的时候,他也不会停止学习,会看看书。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不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要增加知识储备量,就要利用好时间的潜力,从时间中去寻找时间。

最后,我们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第三步,那就是对统计的时间进行计算总结,如果只有制定计划和记录时间却不进行总结计算,那么就像是开会却不进行会议总结一样,总有遗漏,在计算总结中,计算,是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是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是为了分析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计划方面,比如,制定计划的时候对自己的效率估计是否正确。二是执行计划方面,比如,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是否存在分心、拖沓等现象。在这样的计算与分析过后,下一次制定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预计任务耗时的准确度便会上升,并且在执行相似的工作任务时,也能较清晰地了解,自己大概需要消耗多少时间完成,并为之提前做好准备。而如果每一次制定计划你都能按时按量完成,那么对你而言,时间就不再是追着你跑的敌人,而是可以沟通交流的朋友。

在掌握了计算时间技巧和好处后,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计算总结,首先,将今天所做的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举个例子,你今天用零散的时间看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后,又看了几集综艺,在晚上做时间统计时,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后,在总结中写明,今天一共看了《奇特的一生》多少页,零碎的时间总共花了多长;以及看了多少集综艺,耗时多久。然后,将这些事件分成两类,也就是工作事项和休息事项。工作事项是和工作学习直接相关的事件,例如看专业书,做研究等。休息事项包括像看电影、闲聊、逛街等和工作学习不直接相关的事情。

最后,只将工作事项的全部时长相加,也就是将看专业书、做研究等“正事”的时间全部相加,这样一来,只要看这工作事项的总时间,我们就能知道今天的工作时长情况了。至于休息事项,我们只做第一步的“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并不进行合计。

这样子,如果我们想要在学业或者工作上“进修”时,就可以针对单个的休息事项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进行总结时,我们发现休息事项中看综艺的时长有两小时,那么,当我们想要明天多投入点时间来工作学习时,就可以考虑缩减看综艺的时长。

这样三步总结下来,我们既可以看到今天做了多少“正事”,又可以知道在二类事项中的各项“杂事”中,我们花了多少时间。

除了每日总结之外,柳比歇夫还会做月总结和年度总结。在每次总结之后,他会立刻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在这样的时间统计中,柳比歇夫对自己的工作“含金量”一清二楚,每篇论文都的“成本”核算,比如看书、找资料、讨论等,每个步骤花了多少时间他都了如指掌。而这些计算的时间,也为他下次做相似计划的时候,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好了,就是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首先,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思索这项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其次,我们要记录时间,工作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都应该记录出来。最后,我们还需要进行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既了解了柳比歇夫,又知道了怎么使用时间统计法,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使用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使用这样的方法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首先,时间统计法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我们分别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制定计划,记录时间和计算总结。第一步,在制定计划中,我们认真分析了一天中可用的时间和今日的工作量,可以有效率地将不同的计划列入不同的工作时间段中,让任务分配更加合理。第二步,在记录时间中,我们注视着时间的流动,更有效率的执行当前任务。第三步 ,在计算总结中,我们回顾当天工作和休息的过程,能知道有哪些事情耽误了我们的工作,通过分析、反思后得出经验和总结,从而对计划做出调整改变,提升工作效率。

时间统计法的妙处就在这里,虽然它不能增加你的时间长度,但是它可以增提高你的时间质量,让你节约和利用好固有的时间。

举个例子,同样是看书,有些人只做记录和写书评,但是使用时间统计法做总结记录后,我们知道了我们看多少页用了多少时间,并据此判断下次看同类书要多少时间。当下次看同类书籍,实际耗时和计划耗时差异大时,我们就可以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是书的深度有差异,或是其中一本的涉及面更加广了。这样一来,对比了两本书后,我们对于书籍的印象就更深了,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两本书也有了连接点,从而形成坚固的知识体系。

除了能够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时间统计法,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

我们先来谈谈一个和时间认知曲解相关的实验,美国大学的伯曼博士和约翰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了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那就是,人们普遍相信他们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和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并且通过仔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在这两者之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人们更倾向于认同:明天的时间会有更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普遍会认为明天的时间会比今天多呢?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反馈,通过看老师在试卷上的改错,意识到知识上还有缺漏,又或者喝热水被烫到嘴,意识到不能喝太热的水。但是,我们却难以在时间上得到像这样明确的反馈,因为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当我们浪费时间时,我们感受不到像“烫嘴”一样的实质反馈,从而做出有效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统计法,减少这种曲解,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因为在时间统计法中,时间通过每天的时间统计向我们的大脑进行反馈,比如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用时情况,知道今天的时间中哪些是被浪费的,哪些是被充分利用的。这也是柳比歇夫所说的,“被安排好的不是命运、行动、心情,而是时间。”在柳比歇夫的感受中,时间变成了可安排可计划可掌握的实体,他通过这个实体告诉自己,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好了,我们接着来谈论一下时间统计法的最后一点好处,那就是,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焦虑感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经常被提及,在畅销书籍《应对焦虑》中提到,导致焦虑的因素之一是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比以前便捷了,生活节奏也变快了。现代人基本都在忙于做事,这和人体的自然生命节奏是相互矛盾的。

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天同样都是24小时,而在同样的时间容量中,现代人接受的信息比之前多得多,时间管理不来,自然就会产生焦虑感。就像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所说的,“人们常说要和时间赛跑,我却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被追的死去活来。”

而使用了时间统计法之后,在制定计划层面,我们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规划一天的时间;在记录时间层面,我们可以调节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对时间的流逝感更加精确,我们是和时间携手并进,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的;在计算总结层面,我们可以回顾今天的时间去处,为明天的时间做出安排。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时间统计法的种种好处。通过时间统计法,首先,我们可以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其次,我们可以将时间掌握在手中,珍惜时光,最后,我们还可以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我们深入了解了柳比歇夫这个人,及其推崇的时间统计法。

首先,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广阔的人,有着整理文档和保存记录的习惯,除此之外,他在科研上富有原则,不畏强权。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他的时间统计法。具体怎么做呢?第一步,它要求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第二,我们要记录时间,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第三,我们要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学习了时间统计法后,我们明白了使用时间统计法有着多种好处,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通过时间统计法,我们能够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此外,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从而缓解焦虑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分析关于"奇特的一生"的解释》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