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班师回朝的典故 成语典故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班师回朝,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1、成语典故2、秦穆欣盗马之士,楚庄赦绝缨之罪谁给解释一下这两个典故3、桓温北伐的故事是怎样的?成语典故

最佳回答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典故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典故 篇1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成语典故 篇2

三国时的曹操是当时的一代枭雄。他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三十余年,才削平群雄,统一了北方,进爵为魏王。

曹操晚年,患有严重的头疼病,且经常发作。他头疼病发作的时候,头痛得像要裂开来一样。虽经宫中太医无数次诊疗,但毫不见效。后来他把名医华佗请来诊治,华佗认为曹操的病灶在大脑,需打开脑壳,取出病灶,才能治愈。曹操认为华佗想谋害他,竟下令将华佗杀死。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疼病无人能医,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临终之前,他把曹洪、司马懿等召到病床前,嘱咐将长子曹丕立为继承者,又把自己的侍妾都叫来,吩咐近侍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她们,并嘱咐她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勤习女红,学会做丝鞋的本领,以便将来生活困难的时候,可以卖了自给自足,维持起码的生计。”

诸侍妾都泪流满面,哭着答应。

曹操又留下遗言,把众多侍妾全部迁往铜雀台居住,让她们每天在台中设祭。他又怕自己死后有人盗掘他的坟墓,吩咐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处疑冢。曹操一一嘱咐完毕,长叹一声,气绝而死。

后来,“分香卖履”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临死前对妻儿的留恋、关爱。

成语典故 篇3

江淹少年时,家里很穷,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了,他靠上山砍柴来供养母亲。但他读书十分刻苦,二十岁时便学有所成,踏上仕途,担任宋孝武帝刘骏第十一子刘子真的授业老师。孝武帝死后,刘宋王朝内部爆发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斗争,结果湘东王刘彧获得了胜利。刘子真被杀,江淹便转投到建平王刘景素门下。

江淹二十多岁时便才华横溢,文名卓著,写下了《恨赋》、《别赋》等不朽名篇,很得建平王刘景素的器重。但他少年气盛,恃才傲物,引起同僚的妒忌,被诬陷入狱。

江淹在狱中抱着一股不平之气,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诣建平王上书》,为自己申辩,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刘景素,立即将江淹释放。

由于江淹的文章写得如此精彩,下笔如有神助,于是有人传说,江淹在二十一岁那年,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见到了一个名叫郭璞的仙人,郭璞送给他一支五彩笔。从此,江淹的诗、文、赋便越写越好,每每提起笔来,文思有似潮涌,写出的文章也更加文采焕发。

公元479年,刘宋王朝的大臣萧道成灭宋称帝,建立齐朝。萧道成深知江淹的文才,任命江淹为东武令,齐朝的许多重要文书,多由江淹执笔,显示了其不凡的写作功力。

后来,“江淹梦笔”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文才卓著,笔力不凡。

成语典故 篇4

唐朝宣宗时,年轻书生卢渥到京城参加考试后,带着一个仆人外出游玩。他俩偶然经过后宫外面的一条小河时,卢渥突然发现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红叶,叶上隐隐有字,顿时发生了兴趣,马上让仆人把那片红叶捞了上来。

仆人把红叶交给卢渥,卢渥一看,红叶上题着一首五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读完诗,心中暗想:

“这红叶一定是宫中一位很有才气的宫女题诗后顺水漂出来的。这些年纪轻轻的宫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栈,把红叶珍藏在衣箱里。不久,发榜了,卢握渥高中进士,随即被派到范阳去做地方官。

过了一段时间,唐宣宗看到后宫宫女太多,决定放出一部分宫女嫁人。卢渥也获准到长安挑选一个宫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赶到长安,挑选了一个文静而秀丽的宫女回到范阳。他虽然很喜欢她,但又不免想到那个在红叶上题诗的宫女。

回到范阳后的当天,卢渥就和那宫女成了亲。洞房花烛之夜,卢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红叶,想对妻子讲述红叶上的诗以极当时捞到红叶时的情况。不料他妻子一见到红叶,万分惊异,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一听,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说:

“你就是那个题诗的宫女,真是太巧了!”

“当时我偶然在红叶上题了首诗,放在河中,没有想到被郎君捡到,还一直珍藏着,这真是太巧了!”

“这是我们的缘分呀!”卢渥说。

两人四目相对,无比激动兴奋。第二天,卢渥的亲友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有人让卢渥妻子当场题诗一首验看笔迹,结果笔迹一模一样。

后来,“红叶题诗”这一典故,用来描写情思、闺怨,也用来描写良缘巧合。

成语典故 篇5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政事混乱。陈后主不务政事,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太子舍人徐德言,娶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姿色绝佳,世间罕有。徐德言知道陈王朝不会长久,社会动乱不可避免,也深为妻子的命运担忧,于是对妻子说:

“以你的美貌,国亡后你一定会被权贵之家占有,我们夫妻情分难以保留。如果我们之间情缘未了,就应该有机会相见,见面时须有一信物。”

于是,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夫妇各执一半,约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将破镜拿到都市去卖,只要一方看到破镜,就设法寻找。

果然,陈被隋灭后,徐德言夫妇离散,其妻被越公杨素征入府巾,宠爱有加。徐德言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京城,正月十五日到集市之上,就有一仆人高价出卖破镜。德言将仆人领至他的住处,讲述缘由,将自己所藏半面破镜合于一处,并在上面题诗一首。

仆人将镜拿回,陈氏见诗后伤心不已,悲泣不食。杨素弄清事情原委,也有些感慨,于是召来德言,将陈氏归还给他,夫妻二人终于团圆,返回江南,共度余生。

后来,“乐昌破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妻离散或分离后又团圆。

成语典故 篇6

帝尧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年,中原连遭水灾,帝尧为此而感到忧心如焚。他感到自己无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士。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师尹寿请教,请尹寿举荐贤人。

尹寿向帝尧举荐了许由等人,于是,帝尧派人四处去寻找他们,可过了好长时间,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帝尧终于打听到许由隐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带着玉玺来到箕山找到许由,对他说:“我们大王听说你的贤名,我拿来帝王的玉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请你不要推辞。”

许由听了,长长叹了口气说:“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就会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饿了,就上山采些果子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河水喝。我这样悠然自得,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真是其乐无穷。哪里想求得什么官职呢现在你们大王竟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怎么会接受呢?”

使者听了,知道许由这样的隐士是决不肯接受禅让的,就回人向帝尧禀告。帝尧听了,也只得算了,以后再另择贤人禅让。

而许由等使者走后,独自翻过后山,不觉来到山下的颍水边上,自言自语地说:“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这股浊气,听这种浊话,我的两耳,不免污浊了。不如用这清水来洗它一洗吧!”

于是,许由走近水边,俯身用清水来灌洗两耳。

后来,“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名利之外。

成语典故 篇7

汉武帝与宠妃丽娟一起赏花。

花园中,蔷薇花蓓蕾初绽,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似乎是在羞涩、多情地笑着。

“你看,花在笑呢!”汉武帝说。

丽娟问汉武帝:“花笑,固然是好看的。但难道能比美人的笑还要好看吗"汉武帝说:“花的笑容、当然胜过美人的笑容。”

丽娟听了,开玩笑地说:“那么,这花的笑容,也是可以用钱来买的吗”

“当然可以。”汉武帝轻松地答道。

丽娟听了汉武帝的话,立即让侍者取来黄金一百斤,作为买笑的钱,让汉武帝高兴了一天。

后来,“一笑千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美女之笑,或用以比喻买笑追欢。

成语典故 篇8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饥荒。刘秀看准时机起兵,加入了绿林起义军。后来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起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即位称帝。

刘秀即位后,又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才统一全国。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逐步对带兵打仗这类事感到厌倦。又由于他看到老百姓经过多年战乱。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因此下功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宁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终于使汉朝又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刘秀六十多岁时还勤于政事,天不亮就坐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宫。他不谈军事,但对经史义理方面的事非常有兴趣,时常召集公卿郎将谈论,直到深夜才上床休息。

皇太子见父皇如此勤劳,便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但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悠安宁。”

刘秀听了这话,摇摇头说:“我乐于这样,不感到疲劳。”

成语典故 篇9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商末帝纣,却是一个好色好酒的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历的禁酒令。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酒,将帽子丢了,齐桓公为此事感到羞耻,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粮食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公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灾民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帽子啊!

成语典故 篇10

“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此典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几句话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柔可克刚。

成语典故 篇11

公元二○○年,曹操派属官卫觊前往巴蜀之地,联络益州牧刘璋。卫觊行至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关中。关中这地方本来很富裕,前几年因为战乱,数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这里局势安定,人们先后返回故居。当地一些将领将他们招为私家的土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卫觊敏锐地感到,地方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曹氏势力的集中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于是他写信转告曹操,建议派司隶校尉来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将领的权力。

公元二二七年,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侈,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还霸占了许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老百姓如果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百姓长期服劳役,以致大批农田荒芜,国库空虚。卫觊对这种状况极为忧虑,就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天下三分,国家还未统一,战争没有结果,千里没有人烟,百姓极度困难、,陛下再不重视这些问题,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它支出的限度。”

成语典故 篇12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hun)、滑稽在车后随从。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吗?”

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那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现在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就像我放牧马群一样,只要能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成语典故 篇13

春秋时期,邹国和鲁国打了一仗之后,邹国国君邹穆公向孟子求教:“这次作战,我的将士死了33人。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拼命的。杀了他们的话,又杀不了那么多。如果不杀他们,可他们却眼睁睁看着官长被敌人杀死而不去援救,太令人气愤了,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在战乱和灾荒的年月,老百姓中老弱者死了来不及埋葬,填满了沟谷;青壮者则只能四处逃荒,妻离子散。遭受灾难的人恐怕有几千人吧。你埋怨他们见死不救,但你和你的官员在百姓危险时也没有去救过他们。你的粮仓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而你的官员们却不把这些情况向陛下报告,甚至玩忽职守、任意欺压百姓,曾子就曾说过:‘当心啊,当心,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就怎样回报你。’你怎么能怪你的百姓做国君的假如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会拥戴你,也会愿意为保护他们的官长出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后简化为“出尔反尔”,则是指做事反复无常,言行自相矛盾。

成语典故 篇14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

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成语典故 篇15

在巫风甚浓的楚国,首先觉悟到巫术不能挽救楚国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巫师出身并长期担任楚国主祭师的屈原。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撰写《天问》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发泄个人的疑问,而是为了教育楚国的君臣“悟过改更”,放弃单纯依赖巫术的心理,改变任人唯亲的现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之路。

不幸的是,屈原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楚国君臣的理解,反而因言获罪,受到了更残酷的打击,屈原被彻底剥夺了参与国政的权力和机会,并被迫长期离开了郢都,从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间的凄风苦雨之途。

后以“呵壁问天”喻指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成语典故 篇16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成语典故 篇17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典故 篇18

战国时,燕国太子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要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很高兴,都委以重任,关怀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成语典故 篇19

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回家去。

成语典故 篇20

曹操起兵二十万,分兵五路至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兵败,张飞突围后,望芒砀山而去,刘备无路可归,遂去投奔袁绍。关羽被围无法解脱,为保全刘备家眷,只得暂时投降曹操。

刘备在袁绍处,旦夕烦恼,一忧关羽、张飞不知去向,二忧妻小陷于曹营。袁绍得知刘备心中苦痛,便遣良将击曹。袁曹交战,关羽连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刘备始知云长身在曹营。袁绍得知刘备二弟关羽斩了他的爱将,即令斩刘备之首。刘备表示愿修密书一封与云长,叫他前来辅佐袁绍,共诛曹操。袁绍为此十分高兴,即派人前往送信。关羽看毕书信,大哭,当即写书答云:“……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之后,关羽便去拜辞曹操,操知其意避而不见。关羽去志已决,遂率旧日随从,护送车仗,夺门而走。关羽一行,沿路屡遭难险,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古城与刘备、张飞相聚。

后来人们引用“披肝沥胆”比喻对人对事非常忠诚。

秦穆欣盗马之士,楚庄赦绝缨之罪谁给解释一下这两个典故

最佳回答秦穆公欣盗马之士.

秦穆公的骏马意外失踪,等他带人寻找到时,骏马已经成为饥肠辘辘的岐山下百姓果腹食物。盗食骏马者当得知他们所烹食的竟然是国君的爱骑时,不由得非常恐惧,感到大祸临头了。岐山下百姓之所以盗食骏马,是饥饿引起的。百姓衣食不足,按说,他这个当国君有责任。骏马已经不能存活了,别再让这些百姓受刑罚了。他对那些正要捆绑岐山下百姓的官员摆摆手,平静地说:“到底是马重要,还是人重要人?骏马虽好,到底是牲畜。自古有贤德的人不能为了牲畜而加害于人。”随即,他忽然对属下说:“敢盗食良马的都是勇士。我听人讲,吃过马肉而不喝酒,对身体不好。这样吧,你们赶紧去弄些酒,送给他们喝,然后再让他们走吧.这就是所谓的

楚庄王赦绝缨之罪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秦穆公与楚庄王后期都在战争中失利,而他们赦免的人都拼死为他们效力,都是说的对人宽宏大量.

桓温北伐的故事是怎样的?

最佳回答桓温北伐,是东晋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对北方十六国发动的北伐战役。

东晋王朝自陶侃平定苏峻乱以后,暂获安定。此时,北方发生了动乱。后赵国主石虎死后,内部大乱,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史称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又灭冉魏,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氐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前秦。

东晋朝廷趁北方大乱之机,令殷浩北伐,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不过,除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外,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父亲是江左八达之一的桓彝。这桓彝有位好朋友叫温峤。桓温出世,温峤前来交份子钱,孩子总得让我看一看吧,老温一看吓一跳,忍不住大喊:“这哪是小婴孩,听这哭声,简直天降英才啊!恭喜你了,老桓,你这个儿子生有奇骨,将来不可限量啊。”桓彝听了,心花怒放,“好说好说,都知道你跟前皇帝那是把兄弟,得了,就叫这小子做桓温吧。”

王敦之乱平定后,桓彝由温峤举荐到宣城任内史,这宣城是重镇,大抵是如今的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有管控长江,护佑建康之重任,桓彝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然而,没多久苏峻乱起,桓彝不顾自己兵力寡弱,毅然赴难,为国尽忠,时年五十三。

这时候的桓温才十五岁,虽然不大,但心志不小,他得知杀害父亲的元凶是泾县县令江播,于是夜夜枕戈泣血,发誓报仇。但是江播势大,三年不得,后江播去世,桓温假扮宾客,将其三子杀死,大仇得报,时人称之。

桓温

俗话有说得好,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认知强行加到古代人身上,所谓礼法,礼法,有礼有法也。

桓温为人豪爽,气度不凡,有英雄气概,而且样貌奇特,面有七星,有“风流之宗”美誉的刘惔曾经赞叹:“桓温眼如紫石棱,须发如刺猬毛,乃是仅次于孙仲谋、司马懿之流的人物。”

忠良之后,侠义之风,相貌不凡,这般人物,皇帝自然也是喜欢的,不久就让他娶了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其父爵万宁县男。这里的男,是古代爵位,《礼记·王制》有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不久桓温出任琅琊内史,加辅国将军。公元345年,桓温升为安西将军,兼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这段时期,北方羯胡欲联合蜀中成汉灭晋,虽然最后没有实行,但这其中的危机桓温看的一清二楚,他深知蜀中若是学当年王濬顺流而下那一出,东晋估计就没了,于是先下手为强,不等朝廷政令,发兵直接灭了成汉。

平蜀以后,桓温在当地,选贤举能,驻扎一个月,安排的妥妥当当,朝廷上下也十分高兴,公元348年,将其升任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当时,鉴于桓温先斩后奏,所有人都不看好,担心危及国家安全,唯有刘惔十分淡定,众人不解,刘曰:“桓温可是赌博高手,没有把握,他是不会去做的,我现在只担心,他胜利之后,会专制朝廷啊!”如其所料,灭了成汉的桓温,功高震主,皇帝不得已,只好启用大名士殷浩来抗衡,甚至不惜组织北伐,然而殷浩就是个三四把手的料,不久北伐失败,殷浩下野,桓温终于是朝野上下,无人能敌了。

一伐关中

公元354年,桓温集三路大军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目标直指长安。这三路军,一路走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一路走陆路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还有一路由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这第三路大家眼不眼熟?可还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将魏延就曾说过:“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用,这也让后来人不断讨论,魏延的这条奇计能不能成功,如今,桓温北伐,他的一路大军正如魏延所言,暗出子午谷,那么他能成功么?

晋官兵一扫昔日疲软之风,数次血战,连战告捷,不久顺利进入关中。然后于峣柳(今陕西商县西北)大败前秦主力,不久,桓温军驻扎灞上,离长安城不过几十里地,前秦上下皆害怕不已,老大苻健只领几千老弱残兵固守长安,将三万精兵发出,会合前秦太子苻苌,力求击败晋军,护卫长安。

关中遗老尽皆来劳军,这时候西晋才灭亡数十年,很多老人都流泪感慨:“想不到还能再见到官军啊!”

有一老妇,见了桓温,不禁潸然泪下,桓温就问她何故,结果这妇人竟然是昔日刘琨的侍女,他看到桓温跟刘琨相像,思念旧主,所以痛哭。桓温知道后特别高兴,因为他一向自比司马昭,刘琨,有人把他比作王敦,他还瞧不上,如今碰上识货的,那是一个激动,赶紧整理整理衣冠,问道:“我与刘司空相比,怎么样?”

老人回到:“公甚似刘司空!”

“哪里像呢?”

“脸挺像的,可惜扁平了点;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点;胡子像,可惜红了点;身材很像,可是矮了点;声音也很像,可惜娘们了点”

这番话把桓温气个半死,昏然而睡,好几天没缓过劲来。

来拜访的还有一人,名曰王猛,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避战乱于华阴山隐居。可惜的是,这位后来的关中名相认为桓温不靠谱,谈了谈就走了。

战事还在胶着,桓温因子午谷的军队尚未到,一直按兵不动,苻健采用坚壁清野的方法,不久晋军粮草不济,只能后撤,前秦趁机出战,桓温大败,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这次北伐,先胜后败,没啥战果,不过却射伤了前秦太子苻苌,不久这位太子爷箭伤复发而死,也算不大不小的功劳吧,不过对于桓温而言,心中还是憋屈的很,于是,开始着手第二次北伐。

二伐中原

公元356年,不服气的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上次伐关中,没打下来,这次把对象改成了姚襄。此时的桓温早有不臣之心,二次北伐开始之前,他数次上表,要朝廷移都洛阳,小皇帝司马聃得王谢两大家族相助,没有同意这一无理要求,为何无理,姚襄正在加紧攻击洛阳,而且,中原一带几乎没有晋朝属地,谁敢去?

这一年,东晋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进讨姚襄,二次北伐开始。

桓温自江陵出兵,进逼许昌、洛阳。同时,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

在经过金城时,桓温看见自己以前栽种的柳树已一围粗细,感叹万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手握枝条,泫然流涕。

九月,桓温大军来至伊水(在今洛阳城南),姚襄大惊,只得先撤军,于伊水之北列阵以待,同时派使者前去套近乎。桓温自然不给机会,亲自上阵,披甲督战,大破姚襄,洛阳终于再次回到汉人手中。

桓温进占洛阳后,拜谒先帝皇陵,同时派人修葺墓所,留下一些人驻守之后,就班师回朝,并将三千多户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这第二次北伐,可谓是成果很大,虽然没有彻底成功,但也收复了一些失地,虽然后来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陷落,但总的说来,东晋的版图还是有所扩大的

经过这两次北伐,桓温得封南郡公,其子桓济为临贺县公,而且由于收复旧都洛阳,桓温的声望大大提高,公元363年更是由此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

次年朝廷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此时桓温镇扬州,其弟桓豁,桓冲分别掌握荆州,江州,自此桓温集东晋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纵观整个国家,仅有徐州,兖州及豫州部分兵力不受其管控,这时候,搁谁心中都不免生出异心,尤其是早有不臣之心的桓温。如今,赐九锡,只差一个由头,好吧,那就再来一次北伐,班师回朝之日,便是我登基称帝之时!

在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声望达到巅峰,他为了实现最终夺取东晋政权的目的,必然需要继续北伐,获得更大的功绩,加之前燕正值强盛,屡屡和东晋交战,并夺取了桓温收复的洛阳,可以说曾经那个名义上臣服于东晋的前燕早已露出獠牙,两国交战在所难免,所以桓温极力促使此次北伐。只是说这次北伐,众多因素都最终演化成不利于桓温的因素。

此次桓温北伐前期势头是很猛烈的,前燕慕容忠、慕容厉皆被桓温击败,慕容厉所部两万余众几乎全军覆没,晋军兵势正盛,燕军屡屡败退,士气受挫。

但这不是一国之君应该拿出来的态度,在前燕尚有军力的情况下,只想着逃命,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慕容暐真的出逃邺城,那么各处燕军必然快速向北溃退,桓温北伐也就压力不大了。

只是对于十六国时期最热衷于复国的慕容一族来说,能人是不缺的,慕容垂站了出来,接管了前线燕军,可以说如果不是慕容垂站出来,或者慕容暐有意打压慕容垂,宁愿逃亡也不想慕容垂掌权的话,那么局势就不同了。

而最终正是慕容垂率部击败了桓温,但慕容暐和慕容评堪称前燕的掘墓人,强敌刚退,就有意对慕容垂下手,《十六国春秋.后燕录》建熙十年以车骑大将军败桓温于枋头,威名大震,太傅上庸王评深忌之,垂遂出奔秦。

此次北伐失利,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晋内部不支持桓温的北伐。

可以说桓温崛起,成为东晋的权臣,始自西征蜀地,灭了成汉,当时出镇荆州,掌握东晋长江中游一带兵权的桓温,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上表提议征讨蜀汉,历史记载“拜表辄行”,也就是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回信,就自己率兵西征了,这可以说是拥兵自重了。

而最终的结果是桓温赌赢了,灭了成汉,所以非但没有罪责,反而进入了东晋朝廷的中枢,这是桓温快速崛起的“发家秘籍”,所以其主导的三次北伐目的都是一个,提升以及稳固自己地位,为读取东晋政权捞取足够的资本。

桓温此次北伐必然无果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东晋皇室衰弱,桓温专权,都知道此次桓温征伐前燕的目的是为了夺权,那么最起码,东晋皇室是极力不支持的。同时桓温在东晋并未得到大多数士族的支持,也就是东晋内部期待着桓温败亡的人不在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桓温大举北伐成功的概率自然大幅度削减。

总的来说,桓温第三次北伐,虽说是在北方陷入战乱,前燕国力下滑之时,但前燕尚有良将存在,而东晋更不是铁板一块,有很多人希望看着桓温败亡,加之在北伐时,桓温决策失当,被慕容垂击败,桓温大败而归,也改变了天下的局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班师回朝的典故 成语典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