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御史质状——御史是现在什么官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御史质状,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御史是现在什么官

答御史相当于现在租知圆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

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弊塌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两汉侍御史皆可简称御史,西汉御史府、御史大夫亦或简称御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御史”则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督军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国侍御史之简称。又有禁防御史、检校御史,虽隶御史台,不居台中,不入宿,不带“侍”字。北周御史为春官府内史上大夫所辖御史上士、中士、下士的简称。

御史的代表人物

唐代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猛纯袁可立由苏州府推官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北京西城,竟然抗旨斩杀了万历皇帝的弄臣,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意为辞。”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巡视西城,有阉宦杀人者,即重棰问抵。”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御史

文言文 御史质状 翻译

答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李靖与卫文升正在隋朝作官,留守长安。他们逮捕了唐高祖的亲族,加以杀害。后来唐高祖平定关中,诛杀卫文升等人,轮到李靖,李靖对唐高祖说:“您平定关中,只是为了报仇呢判败轿,还是为了夺取天下?如果为了夺取天下,不可杀我李靖。”唐高祖于是赦免了他。以后李靖担任了歧州刺史,又有人迎合旨意,控告李靖谋反。唐高祖枯漏派一个御史前去审查,吩咐说:“李靖谋反罪状属实,便可依法处置。”御史知道掘肆所告纯系诬罔,请求与告事者同行。行有数驿,御史假装丢失了告状,惊惧异常,鞭挞随行的典吏,请求告事者说:“李靖谋反,罪状分明。我亲奉圣旨,如今丢失告状,望救我一命。”告事者便另外又写了一份告状,交与御史。御史核查此状,与原告状不同。于是即日还京,奏闻朝廷。告事者被依法处决。

清朝的巡城御史是几品官

答巡视五城御史,满、汉各一人,科道中简用。一年更替。掌绥靖地方,釐剔奸弊。兵马司指挥、正六品。副指挥氏李、正七品。吏目,未入流。

巡城御史为明代职官,清初亦沿袭。隶属于都察院,负责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并设有巡城御史公署,称“巡视西城察院”、“巡视北城察院”、“巡视南城察院”等。

扩展资料

《清史稿》厅核慧卷二百七十八记载:平遥民郭明奇等以噶礼庇贪婪知县王绶,走京师诣巡城御史袁桥列诉。

《清史稿》卷三百三记载:四年,京师市井传嘉淦疏稿论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高宗谕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

《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四记载:五十五年,巡城御史穆克登额等获建昌盗,自列尝劫建昌钱铺,有同为盗者,系清苑狱二年未决。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记载:薛执中者,甘肃河州人,以符咒惑众。至京师,藉术医病,朝贵多与往来。遂妄议时政,谈休咎,行踪诡秘,为巡城御史曹楙坚捕治,中外大臣牵连被谴者众。扮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巡城御史

文言文裴度字中立

答1. 文言文翻译 裴度以诸将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因严词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违逆君心),被调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

很久之后,裴度升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要(到京城附近的地区)校阅鹰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吏理事,得到厚礼馈赠后才离去。下邽县令裴寰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他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打算以“大不敬”罪处置他。宰相武元衡委婉地劝解,宪宗很生气,不予理睬。裴度到延英殿进见,陈述裴寰无罪。宪宗恼怒地说:“(如果)裴寰确实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小使们无罪,就将杖责裴寰。”裴度回答说:“(若论)责罚,您说的本来合理。只是裴寰作为县令, 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立消,便下令释放了裴寰。

元和十年,皇帝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想缓解蔡州叛军(被攻打)的压力,便派遣刺客埋伏在京城,(寻机)刺杀掌握朝政的大臣,已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又刺杀裴度。裴度(受伤)跌进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于是罢手离去。议事者想罢免裴度,来安定王承宗、李师道二藩的犹疑之心,宪宗大怒说:“裴度的命能保全,是天意啊!如果罢免了裴度,这恰是让贼计得逞,我依仗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三个叛贼。”

在这个时候,朝廷多次讨伐吴元济也没有成效。大臣们争相请求停止讨伐,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朝议之后)皇帝唯独使眼色示意裴度留下,问道:“卿果真能替朕出征吗?”裴度伏地流泪说:“臣誓不与此贼共存!”于是立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

没过多久,(唐邓节度使)李愬趁夜攻入蔡州,活捉了吴元济来报。裴度派遣马总先入蔡州城(安抚),第二天他亲自带领洄曲投斗空降的万名士兵、手持朝廷的节杖徐徐进入蔡州,稳定那里的百姓。裴度处理政务,下令只有盗贼、致人死命者依法惩处,其余的全部免于治罪。百姓往来不限昼夜,老百姓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还用蔡州的降卒做帐下侍从,有人对裴度说:他们的犹疑之心还没有安定,不可以去除防备之心。裴度笑着说:我现在是睁销基彰义节度使了,既然已经捉住了元凶,那么这里的百姓也是朝廷的百姓了。(蔡州)人听了感动得落泪。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逝世。

2. 裴度传原文及翻译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

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

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元衡帅西川,表掌节度府书记。

召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且请遍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魏人由是欢服。还,拜中书舍人。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阅鹰狗,所过挠官司,厚得饷谢乃去。

下邽令裴悉谨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

度见延英,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

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进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刃三进,断靴,刜背裂中单,又伤首,度冒毡,得不死。哄导骇伏,独驺王义持贼大呼,贼断义手。

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

吾倚度,足破三贼矣!”度亦以权纪未张,王室陵迟,常愤愧无死所。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

及病创一再旬,分卫兵护第,存候踵路。疾愈,诏毋须宣政衙,即对延英,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及度当国,外内始安。

由是讨贼益急。 始,德宗时尚何伺,中朝士相过,金吾辄飞启,宰相至阖门谢宾客。

度以时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筹策,乃建请还第与士大夫相见,诏可。会庄宪太后崩,为礼仪使。

帝不听政,议置冢宰,度曰:“冢宰,商、周六官首,秉统百僚,王者谅暗,有权听之制。历世官废,故国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枢务。”

乃诏百司权听中书门下处可。 王锷死,家奴告锷子稷易父奏末,冒遗献。

帝留奴仗内,遣使者如东都按责其赀。度谏曰:“自锷死,数有献。

今因告讦而检省其私,臣恐天下将帅闻之,有以家为计者。”帝悟,杀二奴,还使者。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钱徽、萧俛尤确苦。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

不然,两河亦将视此为逆顺。”会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却,它相揣帝厌兵,欲赦贼,钩上指。

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

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于是左右不能容其间。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饷亿烦匮,宜休师。”

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度以韩弘领都统,乃上还招讨以避弘,然实行都统事。又制诏有异辞,欲激贼怒弘者,意弘怏怏则度无与共功。

度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于是表马总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李正封、冯宿、李宗闵备两使幕府。

入对延英,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

初,逢吉忌度,帝恶居中挠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

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

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既而申、光平定,以马总为留后。 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梁守谦,使悉诛贼将。

度遇诸郾城,复与入蔡,商罪议诛。守谦请如诏,度固不然,腾奏申解,全宥者甚众。

策勋进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户三千,复知政事。 程异、皇甫镈以言财赋幸,俄得宰相。

度三上书极论不可,帝不纳。自上印,又不听。

纤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惧,度遣辩士柏耆胁说,乃献德、棣二州,纳质子。

又谕程权入觐。始判沧、景、德、棣为一镇,朝廷命帅,而承宗势乃离。

李师道怙强,度密劝帝诛之。乃诏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会田弘正致讨。

弘正请自黎阳济,合诸节度兵,宰相皆谓宜。度曰:“魏博军度黎阳,即叩贼境,封畛比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

弘正、光颜素少断,士心盘桓,果不可用。不如养威河北,须霜降水落,绝阳刘,深抵郓,以营阳谷,则人人殊死,贼势穷矣。”

上曰:“善。”诏弘正如度言。

弘正奉诏,师道果禽。 大贾张陟负五坊息钱,上命坊使杨朝汶收其家簿,阅贷钱虽已偿,悉钩止,根引数十百人,列棰挺胁不承。

又获卢大夫逋券,捕卢坦家客责偿,久乃悟卢群券。坦子上诉,朝汶谰语:“钱入禁中,何可得。

3. 新唐书李固言传文言文翻译

李固说,河北趟郡(今河北赞皇)人。字仲枢纽,生于唐德建中二年(782),最后在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状元。

李固说生在农村。忠厚老实。元和六年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住在表亲柳氏家中,表兄弟因为他的傻瓜厚嘲弄他。当时,推荐你为求登科,有“行卷”的说法,就是将自己的佳作呈教在达官贵人,研究界赏识,提高声誉,以方便中第。

柳氏兄弟特意让李固说先拜官职低小的许孟容,许一时羞愧难当,说明情况,只见李固言本性质朴,就默默地写在心,第二年,恰好碰上升兵部侍郎许孟容,外出任主考官,就拿李固言为状元。

李固说任华州刺史时严厉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

他办事认真不谋私利,不为好友谋官。为政不考虑关系,主张任人唯贤。

任河中节度使期间能革除弊政,后来任太子少师、东都留守、太子太傅,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尉。

李固说有结巴的毛病,平时不太会说话,然而,经常议事论政事就头是道,一个反常态,说话清晰,很有条理。其他文章很好,任官清正,屡有建树,出将入相,历任四朝,人才难得。

李固说身在牛李两人争斗漩涡涡的中,牛党头脸人物李宗闵、牛僧孺等人大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出身,对新进士特别重视,而李坚持说又是赵郡李姓的世家子弟,与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为宗,因此,他既然是牛党拉垅的对象,又是李党乐在接待的对象。

同时,在朝中宦官专权。李固说,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与邪恶势力争夺,真的很不容易。

4. 求裴迪,裴度资料

裴迪,河东人,与王维隐辋川。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中擢第,授河阴县尉,迁监察御史,出为河南府功曹,迁起居舍人。宪宗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寻转本司郎中,使魏州,还拜中书舍人,改御史中丞,寻兼刑部侍郎。十六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时讨蔡,度请身自督战,诏以度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蔡平,封晋国公,复知政事。为皇甫鎛所构,出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穆宗长庆元年,河朔复乱,诏度以本官充镇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元稹拜平章事,罢度兵权,充东都留守。寻以守司徒同平章事,复知政事。李逢吉沮之,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敬宗宝历元年,度入觐京师。帝礼遇隆厚,数日宣制,复知政事。文宗立,加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进阶特进,以病恳辞机务,诏加守司徒,兼侍中,充山南东道节度等使。太和八年,以本官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东都留守,进位中书令,寻复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度固辞,不允,至镇,病甚,乞还东都养病,诏许还京。卒赠太傅。度状貌不逾中人,而风彩俊爽,占对雄辩,出入中外,经事四朝,以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5. 求裴度的简介、诗词

简介 裴度,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贞元五年(789)进士。宪宗元和时拜相,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势力,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

后又以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宰相),封晋国公,死后赠太傅。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

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寄李翱书》)。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

他对韩愈的才能是赞赏的,但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晚年留守东都,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

方回说:“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瀛奎律髓》)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

《全唐文》存其文2卷,主要是一些律赋和奏疏碑铭。《全唐诗》存其诗 1卷。

《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天地山川类)有其《厅事之西因依墉壑为数仞,有悬水焉。予理戎之暇,聊以息䜩,此相国张公之所作也。

缅怀高致,时濯尘缨,即事寄言,而赋斯什》1首,《全唐诗》未收。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裴度 诗词集《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东洛言归去,西园告别来。白头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裴度离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征轮今欲动,…《再送》顷来多谑浪,此夕任喧纷。

故态犹应在,行期未要闻。《真慧寺》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

上界不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至日登乐游园》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

晷移长日至,雾敛远…《中和节诏赐公卿尺》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荷宠承佳节,倾心立大中。

短长思合制,远近贵攸同。共仰财成德,将酬分…《中书即事》有意效承平,无功答圣明。

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道直身还在,恩深命转轻。

盐梅非拟议,葵藿是…《白二十二侍郎》闻君有双鹤,羁旅洛城东。未放归仙去,何如乞老翁。

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好是长鸣处,西园白…《傍水闲行》闲馀何处觉身轻,暂脱朝衣傍水行。

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满城驰逐皆求马,古寺闲行独与君。

代步本惭非逸足,缘情何幸枉高文。若逢佳丽从将换,莫共驽骀角…《春池泛舟联句》凤池新雨后,池上好风光。

--刘禹锡取酒愁春尽,留宾喜日长。--裴度柳丝迎画舸,水镜写雕梁,--崔…《窦七中丞》出佐青油幕,来吟白雪篇。

须为九皋鹤,莫上五湖船。故态君应在,新诗我亦便。

元侯看再入,好被暂…《度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成周文酒会,吾友胜邹枚。唯忆刘夫子,而今又到来。

--裴度欲迎先倒屣,亦坐便倾杯。饮许伯伦右,…《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斋》翼亮登三命,谟猷本一心。

致斋移秘府,祗事见冲襟。皓月当延阁,祥风自禁林。

相庭方积玉,王度已…《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亚献终献》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冥然升紫府,铿尔荐清乐。

奠斝致馨香,在庭纷羽龠。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句》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奉紫泥。

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

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蔷薇花联句》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刘禹锡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裴度得地依东阁,当阶奉上台。

--行…《首夏犹清和联句》记得谢家诗,清和即此时。--白居易余花数种在,密叶几重垂。

--裴度芳谢人人惜,阴成处处宜。--刘…《送刘》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

惟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太原题厅壁》危事经非一,浮荣得是空。

白头官舍里,今日又春风。《西池落泉联句》东阁听泉落,能令野兴多。

--行式散时犹带沫,淙处即跳波。--裴度偏洗磷磷石,还惊泛泛鹅。

--张籍…《西池送白二十二东归兼寄令狐相公联句》促坐宴回塘,送君归洛阳。彼都留上宰,为我说中肠。

--裴度威凤池边别,冥鸿天际翔。披云见居守,…《溪居》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喜遇刘二十八》病来佳兴少,老去旧游稀。

笑语纵横作,杯觞络绎飞。《夏日对雨》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雪中讶诸公不相访》忆昨雨多泥又深,犹能携妓远过寻。满空乱雪花相似,何事居然无赏心。

第12页 9 7 1 2 8 : 第页。

6. 杨振中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第17篇裴度拾金不昧的原文、加点字解

《太平广记》第117卷报应征应卷中关于裴度的原文记载是:

唐中书令晋国公裴度,质状眇小,相不入贵,屡屈名场,颇亦自惑。会有相工在洛中,大为缙绅所神。公特造之,问命,相工曰:“郎君形神,稍异于人,不入相。若不至贵,即当饿死。今则殊未见贵处,可别日垂访,为君细看。”公然之。他日出游香山寺,徘徊于廊庑间,忽见一素衣妇人,致缇褶于僧伽栏楯之上,祈祝良久,瞻拜而去。少顷,度方见缇褶在旧处,知其遗忘也,又料追付不及,遂收取,以待妇人再至,日暮竟不至,度挈归逆旅。诘旦,复携往,寺门始辟,睹昨日妇人,疾趋而至,怃声惋叹,若有非横。度从而问之,妇人曰:“阿父无罪被系,昨贵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赂津要,不幸失去于此。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度怃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妇人拜泣,请留其一,度笑而遣之。寻诣昔相者,相者审度,声色顿异,惊叹曰:“此必有阴德及物,前途万里,非某所知也。”度因以前事告之。度果位极人臣。

译文:

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他的相貌不够贵重,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他自己也很疑惑。正好有个相面的人在洛中,很被士大夫官员们所称推崇。裴度特意拜访了他。问命,相面的人说:“郎君你的相貌神采。同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达官贵人,就会饿死。现在还看不出来贵处,可再过些天来访,我给你仔细看看。”裴度答应了。有一天他出去游览香山寺。徘徊在走廊和侧房之间。忽然看见一个穿素色衣服的妇女,把一件丹黄色贴身单衣放在寺庙的栏杆上,祈祷祝愿很长时间。瞻仰拜谢之后走了。过了一会儿,裴度才看见那件单衣还放在原处,知道是那个妇女遗忘了,又考虑追上送给她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收起来,等待那妇女再返回来还给她。太阳已经落山了还不见来,裴度就带着回到旅馆。第二天早晨,又带着那件衣服去了,寺门刚开。看到昨天那个妇女忙忙跑来,茫然失措,又惋惜长叹的样子,好象有什么意外的灾祸。裴度就跟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那妇女说:“我的父亲没有罪被拘押起来,昨天有个贵人给我二条玉带,一条犀牛带,价值一千多串钱,打算用它来贿赂主管的人,不幸丢失了,这样我老父亲就要大祸临头了。”裴度很爱怜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都说对了,然后就还给她,那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裴度笑着打发了她。不久他又到以前相面的人那里,相面的人仔细审看之后,声音和脸色都变了,惊叹说:“这种相一定是有阴德到了你的身,前途不可 *** ,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裴度就把前几天的事告诉了他。裴度后来果然作了高官。

7. 中国古代的裴度是个怎么样的人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唐代后期颇有影响的一位政治家。

一生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史称七朝元老。二十余年中“威望德业”,为世所重,宰相之中“推度为首”。

裴度最辉煌的一项业绩是辅佐宪宗平定藩镇割据。元和九年(814年)8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出”,“及于东畿”,“关东震骇”。

10月,开始了讨伐淮西的行动。元和十二年7月,在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4个年头,裴度力排众议,坚决铲平淮西,并“身督战”。

唐宪宗任命他为蔡州刺史、赴淮西四面行营宣慰招讨处置使,充当了讨伐淮西的总指挥,亲赴前线,驻郾城,取消中使监军,排除了宦官的干扰,使“兵柄专制于将”,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军法严肃,号令划一”。4年之久的战役仅用了3个月便扭转了战局,使淮西藩镇得到平定。

淮西平定后,山东、河北大为惊慌。裴度遣士令王承宗割地效顺。

王承宗势穷,献地纳子,归服中央。又献计诛李师道,收回淄青。

从此,全国出现了统一,“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史称“元和中兴”,裴度也由此被誉为“中兴名臣”。在这一中兴事业中,裴度身系唐室30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8. 谁能告诉我裴度,裴休是什么关系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休 (791-864)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 ,祖籍河东闻喜。

都是河东裴氏族人。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专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117人(其中可知文武状元11人、榜眼2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贤节8人等,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官员多达3000余人。

这俩人不算很近,只是一个家族。

9. 裴度是什么官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封爵晋国公谥文忠,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封晋国公,最后官至中书令。历仕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数次出镇拜相,裴度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平定吴元济、李师道之乱,实现“元和中兴”,(元和,唐宪宗李纯所使用的年号),裴度坚持治理国家要用贤才,为将相二十余年,推荐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塑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是谁给降低的?

答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是谁给降低的?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常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御史素质并不高,经常出现朝廷罢免御史的情况,士人对御史多轻视。与其说唐后期御史素质降低了,倒不如说这是唐代后期,整个政治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唐朝前期,御史台更多的是对中央官吏的监察,对地方官吏监察相对而言较少,但是到了后期,中央的情况有所放缓,被检举的地方官员却比原来要多一些。御史台将监察弹劾的重心放在了地方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逃避,然而,从本质上说,还是御史制度在根源上的缺陷使然。

唐代初期,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享有完全的监察权力,如果有事上奏,只需在朝会时提出即可,并不需要听取御史大夫或者丞相的意见,但是到了后期,进状和关白制度使得御史权力缩小了。进状出现于中宗景龙三年发生的,监察御史崔婉弹劾宰相宗楚客事件,在宰相同御史的芦吵博弈中,宰相行政权力胜出,而宰相权力的强化,带来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我们认为,尽管依法治吏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但是在以礼治为信仰的政治氛围中,对社会秩序的内心遵守,相较于法律的外部强制,仍然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法制的外在强制力,并没有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特别是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高级官员的普遍尊重,道德伦理的柔软指链性在长期的发展中,带来了秩序的不被遵守和权力的过度集中。

随之而来的是,唐中宗之后,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监察权的不断削弱,经济上很难再出现另一个盛世。相比于进状,关白的产生过程比较缓慢。发展到唐后期,甚至出现御史大夫直接由丞相任命的情况,此时的御史监察权彻底臣服于宰相行政权,而御史的监察职能,只能作为一种口号而存在。

武则天时期的闻风奏事,无疑是政治形势的需要,她要求对弹劾行为给予经济上的鼓励,同时提供了多项便利条件。但是,许多道听途说的言论,也可以用来弹劾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检举,利于皇帝更多地了解百官的动向,从这个角度讲,这时的风闻奏事对百官而言,是十分严格甚至有点苛责的,闻风奏事服务于帝王,是作为女性的皇帝对群臣不信任的产物。

因为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宋明,对于监察失实者都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但是他们同官府相比,地位相差悬殊,有时候很难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要求检举者所告发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当然会加重检举者的义务,增加他们的风险,从而降低闻风奏事的积极性。唐代的闻风制度则不同,必要的审核可以剔除一大部分,不属于法定事由的弹劾和检举,这降低了检举者的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官府和检举者的良性互动,于双方都是有利的,对检举者而言降低了检举风险,对于官府而言,陪逗侍进入实质审查的案件数量减少,又可以极大地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唐代与闻风和弹劾相配套的责任承担,还是比较明确的:对于有妄言的,判处一年有期徒刑,这一点与当代的诬告罪已经类似。纵然唐代行政监察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维护行政机关内部秩序稳定,以及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信关于御史质状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窝牛号的其他栏目。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