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太极图说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太极图说,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濂溪《太极图说》“立人极” ,看宋明新儒学的发端

答宋明新儒学是传统儒学吸收和消化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玄学之后重建起来的一种生命哲学。濂溪被尊为新儒学的开山祖,在其重述《易》《庸》,恢复儒家生命的学问,而“立人极”。在其著述和生活中,已基本框定了新儒学生命哲学的理论模型。《太极图说》与《通书》则是濂溪“立人链冲衡极”的成功尝试。

濂溪在《太极图说》中说到,“唯人也得其灵而最秀。形既生焉,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不难看出,这是濂溪在论述了宇宙生成论之后而彰显其文章主旨之辞,其接下来所述则是对此“立人极”主旨的进一步说明。《太极图说》建构的宇宙生成论,并非濂溪哲学的最终目标,而只是“立人极”之铺垫。

“判返人极”一词,“虽因周子而闻名,但非周子所始创。《文中子·述史》已有人极之说:‘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极。’文中子之说显然是由《周易·说卦传》中‘三才’之说转手而来,”(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第19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此一说法与《易传·说卦》之“人道”一词意义相同。《易传·说卦》说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就是道理、原理之意。极,即是极则,最高准则之意,“人极是指为人的最高准则。”但在《易传》中,天道、地道与人道三者并列而立,甚至高于人道,人道之地位并未凸显。濂溪倡“立人极”,凸显人道,无疑使得“人极”一词得以闻名,但也使得“人极”一词富有更新的内涵。

濂溪建构太极图,是因孔孟一系生命哲学缺乏宇宙论、本体论而显得无根不定,无法与有系统本体论的玄学、佛学相媲美,于是借《易》《庸》之宇宙论、本体论来重新树立儒家之人道思想。《太极图说》四次直接引用《易传》中的文句来建构自已的理论,字数占全文的四分之一强(全文249字,引文64字),表面看来文句并无改动,似乎意义也未变动,实则非此。从《太极图说》全文来看,濂溪是在借《易》论述宇宙生成的同时,凸显《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天道下贯至人道的理论路线,以天道证立人道。既为人道找到宇宙论的根基,也为人道建立本体论的根据,从而使得儒家之人道思想真正挺立起来,这无疑是濂溪“立人极”尝试中重要部分。因而,如引《易》论述天道、棚做地道、人道一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易》中,三句之间是一并列关系,而用于《太极图说》,则是一递进关系。又如引《易》之“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一句在《太极图说》文中,旨在表明只有建立在天道、地道思想之上的人道思想才是明白的,也就是说,只有有宇宙论、本体论为根基的人生论才是明白的人生论,否则是糊涂不清的。

濂溪通过重述《易》《庸》,使“人极”获得了宇宙论、本体论的根据。人极(人生的最高原则)是一中性词语,并无先入之学派立场。濂溪将之转向儒家,“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动词“定”、“主”、“立”,与“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中的一“合”字显示了人的自我主宰性和天的客观不可违性,使得主观之人道与客观之天道保持一定的张力。中正仁义之人极乃由人自定而后立,非出于神授或天定,依于天道不背天道(“合”),自我主宰不屈从天道(“定”)。“定”、“主”之后,则人极之立已然完成。后世朱子倡重客观之理本论路线与陆子倡主观之心本论路线是把濂溪人极思想中主客张力打成两橛,各走一边。

中正仁义为人极之内容,主静为修养之途径。中正仁义为儒家之旧有,而主静之修养则是濂溪取之于佛道(庄禅)。孔子讲克已复礼、孟子讲养浩然之气、求放心,而少言主静。老庄则常讲静。自佛传入中国,坐禅为佛家基本的修行方式,遂将静坐一途发挥到极至。主静之修养开启的是一内观自省之途,重内在体验,而与向外探求的客观知性一路分道扬镳。后继儒者无不受此影响,“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成为他们哲学探索的理想生活方式。

《太极图说》是濂溪立人极之总纲,重在解决人极之宇宙论与本体论依据;《通书》则是濂溪立人极中对人极内容(中正仁义)与修养方式(主静)之展开。《通书》凡四十章(《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内容广涉生命的各个层面。论诚以立道德本体(第一——三章);论圣以示终极目标(第四章);论静、慎动、改过、志学、爱敬(第五、六、八、十、十五、二十、三十一章)以显修养方式;论家、国及其治理如礼、刑、教育等以达群体之政治社会层面(第七、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二九、三十二、三十五、三十七、三十八章);论势(第二十七章)以达历史变迁层面;论艺术如音乐、文学(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八章)以达美感经验层面等等。从“生命的十大层面”的理论模型来看,濂溪立人极已经涉及到了其中大部分层面,而以道德本体(终极存在层面)——“诚”统贯其余诸层,这使得其生命哲学成为一统一之系统,虽然论述简单扼要,但已轮廓完备。

“立人极”和“人极”一词,近人关注者少。我查阅多部中国哲学方面的辞典皆无所获。唯韦政通先生《中国哲学辞典》收“人极”一词。在此词条下我了解到,现代新儒家大家熊十力先生,对濂溪“立人极”之说,备极推崇。他说:“周濂溪从道家转手而归儒家,《太极图说》立人极三字,确有无穷义蕴,真得六经之髓,学者不可忽也。”又说:“周子以主静立人极,而于静字下,自注无欲故静,则此静非与动相对之静,而以停止之静讥之可乎?立人极三字,的是尼山宗旨。”(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二)熊十力说濂溪“立人极”三字,“确有无穷义蕴”,“真得六经之髓”,“的是尼山宗旨”(即孔学宗旨),熊氏何以如此推崇濂溪“立人极”三字?他说的“无穷义蕴”到底如何?

当前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如何吸收外来文化而重显传统思想,发展出容纳西方哲学思想又挺立中华传统思想的生命哲学已是当今学者之重任。这与濂溪所处的时代及其肩负的任务实有相似之点。濂溪面对佛学之繁荣,而通过重述儒家经典暗中吸纳玄佛宇宙论、本体论思想,重立儒家之人极,开辟出宋明儒学的新局面,实有值得当代学者借鉴之处。

本文前面已提及,“人极”一词,如单从词义来看,是一中性词,无先入之学派立场,不似仁学、理学、心学、佛学、玄学之仁、理、心、禅、道等词均带有鲜明之派别特色,而直标为人之极则,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熊十力盛推“立人极”三字,未必是因此三字更具包容性,而是因为濂溪此一“立”,不仅重立了儒家之人极,也将传统玄学、外来佛学之精华包容并蓄而归之于儒。熊十力面对西方文化而力倡儒学,其岂非欲为现代之濂溪乎?故熊十力与濂溪当有“存在的呼应”(牟宗三《客观的了解与中国文化之再造》),对濂溪“立人极”三字有至深之了解与赞叹!

从濂溪“立人极”的思想及其尝试来看,虽然他建构的这一以诚为核心的生命模型对于现代人生来说有相当多的缺憾,如因泛道德主义而导致的以人伦道德层面笼罩其他九个层面的偏失,对知识探求层面的忽视等等,但从历史角度来看,濂溪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宋明儒学建构的生命模型对于现代人生的缺憾,也正是我们要借鉴濂溪“立人极”的成功经验来修正与发展的。

濂溪“立人极”尝试的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我试图提出几点意见,与大家讨论:

(1)创造性地利用与转化传统经典思想,如濂溪对《易》《庸》的重述;

(2)有针对地吸收与消化外来思想,如濂溪对庄禅系统的宇宙论、本体论的消化;

(3)尽可能地统括生命的各个层面,建构一蕴含广泛、内容丰富的理论模型。

上述(1)(2)两条学界提得已多,易被接受。至于(3)这一条,大概是一新鲜的提法。如果我们把传统哲学理解为一生命哲学,则不难看出这一条的重要性。濂溪之学现在看来虽有偏约之处,但他并没有因偏约而取消生命的其它层面,而是都给出一个合理的安排,使其生命哲学具有一全面系统性。对他来说,偏约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他面对的所有思想资粮——儒、释、道三家都有此单元简易心态之弊。在此一心态下,必然会形成一元封闭的而不是多元开放的思想系统。应该说,他已经利用了他可以利用的思想资粮。当前我们的情形比濂溪之时大不相同,我们面对的世界性思想资粮相当丰富,生命的各个层面也已更多的展现出来,傅伟勋教授“生命的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的理论模型即已较好地总结、综合与展现了现代生命的丰富层面。当代学者如要像濂溪一样再“立人极”,自然不能再局限于儒家一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思想,而要吸取世界哲学的思想资粮,克服传统的单元简易心态,培养多元开放的思想文化胸襟,重扬中国生命哲学的主题,全面挺立生命各层面之主体性,较好地处理与安排现代生命的丰富层面。

另外,濂溪的为学态度也是很值得借鉴与表彰的。在他的著作中,我们找不到他对儒家之外的道、释诸家的任何偏激之辞,不似韩愈一方面建立道统与佛教抗衡,另一方面大肆辟佛,因卫道之心而生意气之争,发过激之词,而是表现出默而化之、“于穆不已”的实干精神和大家风范!

让我们共同期待当代濂溪之诞生!

周敦颐以《太极图说》是怎样诠释太极拳的形成的?

答周敦颐以《太极图说》解释宇宙、自然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因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圆形的,所谓“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地”。在这些圆形动作中,包含了许多变化,如虚实、动静、刚柔、进退等。

而太极拳的动作自起式到收式薯孝贺,一势连一势,毫无断续之处,又好像一个完整慎弊的圆圈,找不到头尾。由于这种圆运动方式的拳术取法于《太极图》,因此人们就把它称为太极拳。

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层“无极而太极”,是指太极拳开始行动时,“中心数派泰然,抱元守一,无机心,无征兆,作虚空相,可谓无极矣。而动静、阴阳、进退已悉具其中,实万有之母也,非太极而何?”

翻译《太极图说》

答简单的来说 1生2 2生3 3生万物 太极是宇宙万物 两仪是阴阳 万物都有2种属性 阴和阳 阴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阳 阳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阴 万御兄物生水、火、木、金、土无行个带一种镇码袭属性 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互动产生万物(1是太极2是两仪3是万物)

下面说的是天地人三财 天为刚健 地为柔顺 人要仁义(就是要模陪做好人)这是自然的规律 如果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要有祸事发生 把分给你能看懂的

从《太极图说》看诗歌的动与静

答从《太极图说》看诗歌的动与静

□赵南成

我曾在广州市老干部大学经典诗文班、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诗词班讲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中“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的论述,不但阐述了宇宙生成变化的规律,也包含了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的美学原理。为此我受到启发,用这种阳变阴合、即动静结合的哲学观点分析各类诗词,引导学员鉴赏其诗意之美。由此受到学员的欢迎,他们觉得新鲜、有深度,增加了学习诗词的兴趣。有的学员听了2018年央视春晚有一首名为《岁月》的歌,觉得委婉动听,特别感人,尤其这一句:“云很淡,风很清,任晨辰,浮浮沉沉”,有一种特别不同的品味,他们特意把这段视频发来给我,并说:“感谢赵老师讲解了《太极图说》,我们领会到《岁月》深层次的美,似乎岁月的长河在太空漫延开来,展示了人类的全部情感和寄托,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在戊戍年的第一个子夜和凌晨,我们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博大空灵,没有《太极图说》,就没有这种感受。”后来,我常在深夜听《岁月》,在云淡风清中浮想联翩,并决心继续开拓这一融诗词之美和周易之精华的“边缘学科”,使学员们真正感悟到中国古老哲学以及所产生的诗词之美。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家的开山鼻祖,宋代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弘扬的孔孟之道已经融入了佛、道精神。《太极图说》是最能体现周敦颐思想的重要著作,它描绘了宇宙万物生成的途径,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直到万物,虽只有264字,却展示了源于河图洛书的太极图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构图清晰、简单明了的太极图却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现了深邃玄妙的由中华民族智慧所结晶的哲学思想,直至派生了可解释万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前景的周易六十四卦。太极图中的人极思想,可以说是其核心和精髓。周敦颐把“无极”作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实体,由它派生出“太极”,再派生出阴阳二气,派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派生出万物。把世物的本源看作是精神性的东西——“无极”。这“无极”即老子的“枯粗猛无”、“无物”,也是说,周敦颐的宇宙论和道家是一致的。我们要特别注意《太极图说》的这句话:“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因为“无欲”必须“守静”,而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人极”。“中正仁义”是以“无欲”中产生的,可见“主静”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叫“静”呢?从世界本是阴阳一体、阴阳变化来说,静是阴,动是阳,“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可见,阴合达到主静(当然离不开阳变),所以,“阴合”是本质的没桥、根本性的因素,用这种观点来分析诗歌中的动与静,就能分出诗性的高下、诗意的浓淡、诗行的优劣,也就能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我们看看这几句古诗。

“乱云低薄暮雪舞回风”(杜甫)。杜甫之《对雪》,以“心眼”见,虽夏日读之亦觉见雪,始真懂此诗。但仅雪而已,没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缺少一种生命力感。

再看隋炀帝杨广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黄昏远眺长江岸,暮蔼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动,江面平 坦宁静,江面春花如火,耀眼夺目。“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其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时间的流逝,如一幅风致婉然的清秋月夜图,一个“将”字,一“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月明星稀的美感是和谐的。尽管如此,这首诗被后人评为:“风格初成,菁华未备。”为什么呢?因为是从动到动,无静,就是说,只有“阳变”而缺少“阴合”。

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学创作是从动到静,但又有“静中之动”,“动中之静是诗的功夫,即写的过程”,创作时凳饥努力使之主静下来;“静中之动”是诗的成因,是写作的意境,就是诗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诗的感染作用,就是情景交融,这个“交融”就是动,一动就成了“阳动阴合”,成为高雅的意境。如“昔我往已,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并非专说时令与自然,乃将自己与大自然融化一体,虽是赋,但其实含有比与兴的意义在。而将人生与大自然打成一片,从内部说,这是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性灵;从其外部说,这是诗的境界。

静中之动,动中之静:“绿槐荫里黄莺语”(韦庄),“绿槐荫里”是静,“黄莺语”是动,一幅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不见鸟儿却听见鸟鸣,仿佛整片绿荫都是鸟鸣,深处的鸟鸣也是绿荫。

静中之动还是静:“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连山野果落的声音也听得到,可见十分静,从窗外到屋内,二更的“空堂”内外连结在一起,野外的草虫躲进屋里而“鸣叫”,虽动却更静了(带进野外),静得有生命力,在晚上的秋天,正下着雨,使人体会到画不如诗之美。后人评为“无我”之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动中之静还是动(动静结合之动):“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落”和“来”是动,天地之动,壮美之动,“白”和“青”是颜色,是静的美,但此处同时是使动用法,“使之白”、“使之动”,从姿态美到动作美,从动而静,这是动,其实是动静结合。

有些被认为是优美壮丽的好诗,仔细推敲,还是动静处理不够妥帖,阳变阴合欠佳。如杜甫的“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眼之所见即耳之所闻,好像天下只有莺和鸟,被认为是杜甫诗中最好的,但平衡不好,静中而动,动中而静,又动又静,静而静不下来,动也动不起来,乱糟糟的世界,但比不上陶渊明诗音节的和平中正,陶写诗总不失其平衡,怡静中极热烈: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读起来虽觉平常,但可使内心感到生动洋溢,其味无穷,动中之静。静是一种内在的张力,是生命的欲动,不是死。

这种内在张力的静,不露之静,诗中内在之静,真是“其味无穷”。

2018年春晚,王菲、那英二十年后再度合作登台,合唱了一首《岁月》。

千山万水相聚的一瞬

千语万言就在一个眼神

生活是个复杂的剧本

不改变我们生命的单纯

不问扬起过多少烟尘

不枉内心一直追求的安顿

且听岁月像旋律永恒

一直陪伴不断聚散的旅程

感动不一定流泪

感情还一样率真

我为你留着一盏灯

让你心境永远不会近黄昏

我心中不会有黄昏

有你在永远像初春的清晨

云很淡 风很清

任星辰 浮浮沉沉

生活是个复杂的剧本

不改变我们生命的单纯

不管走过多远的旅程

感动不一定流泪

感情还一样率真

我心中亮着一盏灯

让我静看外面喧闹的红尘

且听岁月像旋律永恒

一直陪伴不断聚散的旅程

我心中开着一扇门

一直等待永远青春的归人

云很淡 风很清

任星辰 浮浮沉沉

整首歌旋律优美,王菲的空灵玄妙和那英的宽广大气,合成一首天籁之音。歌词也很优美,一直在动,“开一扇门”,“亮一盏灯”,轻盈的动,但动中有一种静,开门和亮灯者的心是静的,静静的等、静静的让岁月流过,尤其是“云很淡 风很清 任星辰 浮浮沉沉”,一直在动,天地之动,但动得舒缓,感觉不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的浩大和空灵,有一种永恒的力量,永恒的静,笼罩天地的生机,“天眼”深邃而又神奇的沉静。诗词班的学员学过《太极图说》,用阳变阴合、动静结合的原理去欣赏,自然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太极图解释

答(一)总论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拦渗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镇搏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御衡祥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三、含三为一 亦作“函三为一”。古代对太极意义的分析语。魏孟康《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就太极图言,“三”指阴阳鱼结构,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一”指太极图大圆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圆圈之内。历代有不同解释。(1)以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线即划分天地阴阳界限的人部。天、地、人为“三”;阴、阳、分界标准为“三”。太极图即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整体。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点,为地之极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一白点,为天之中点,表示阴中有阳。(2)太极图为相反相成两方属性及其划界标准或活动场所三者的统一。相反指水火对立,从空间言指水星、火星,从时间言指夏热与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从空间言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言指春始、秋终。“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动场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组成一卦,天地人合为一体之意。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太极图说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窝牛号推荐的方法去处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