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一个人的祭礼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一个人的祭礼,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个人的祭礼

答一个人的祭礼

经典推荐阅读一:

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此刻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咱们的灿烂礼貌。

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埋尺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衣,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一样,人便不一样。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弯局高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 *** 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工作检讨书)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这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礼貌的纽带。

因此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应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我——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坚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经典推荐阅读二;

一个人的祭礼

作者:萧妄之

时候大概是黄昏,“鸟倦飞而知还”,然而人却还没有倦,正因他们还要演讲。(保护动物的宣传语)

一个形容酷似鲁迅但略胖的中年人,站在剥落已多、生著青苔的墓碣旁,慨然说著什么,下方是一批或带伞或不带伞的看客。

只听得那人道:“这天,是我曾祖父逝世的一百周年祭,海内外的学者名流都已云集于此,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台下是一片掌声。但也有例外,只有那站在最后排的老者默默聆听着,不动声色。

老者须发皆白,在夕阳余晖中,根本无法看清面目,但蒙腊誉蒙如烟然。

“……另外很荣幸S市的市长能拨冗前来此地,此刻有请他上台献祭辞。”

又是一片掌声。

S市的市长是个中年人,他那 *** 的脸与方正的黑大衣相映成趣。

市长便在这热烈的掌声中,怀着满腔崇敬,拿着助手早已帮他作好的祭辞,步步铿锵地登上了演讲台,目光如炬地扫了一眼台下,清了清嗓子:

“诸位好,鲁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了。这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举办奥运会……”

又是一片掌声。(鼓励的话)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市长的声音颤抖起来,似乎很激动,感觉自我都被自我的演讲感动了。多么澎湃的 *** 啊!多么真挚的祭辞啊!虽铁人亦当陨泪矣!

果然,有人适时地落了泪,他们捏紧了拳头,似乎要挺身鏖战。

市长看了看他那名贵的劳力士,稳了稳他那镶著金边的名贵眼镜,用他那戴著名贵鉆戒的肥白手指,在他那唯一不名贵的白皙饱满的面盘上揩了揩,似乎也落泪了。

这叫看客怎样能不动容以至于落泪呢?然而也有例外,人群最后传来一声冷冷的笑,只但是那笑声淹没在看客的啜泣声里。

“……鲁迅之精神当永垂不朽……咱们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富裕社会之伟大目标!”

市长自作聪明地将“的”改为了“之”,感觉文化气息扑鼻而来。

这一次掌声简直雷鸣了。

然而市长并没闲情逸致欣赏这掌声,演讲一完,便匆匆驾专车赴宴去了。

第二位演讲者是中国作家首富。首富貌美如花,秀外慧中,不慌不忙地登上讲坛,又不慌不忙地开始了演讲:

“鲁迅是一道明媚的忧伤。”首富用他那带着些许悲伤的音调继续读着他那带着些许悲伤的祭文。

“纵悲伤逆流成河,又如何能带走咱们对鲁迅的眷恋?遥忆当年,我带着些许青涩,啜一杯香茗,静坐月华之下,任清风拂过内心的尘埃,任明月淡去心中的悲哀,手捧鲁迅先生的小说,我读到了满纸暗黄色的寂寞……”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鲁迅先生的文章令我久久难忘!让月光静静流淌吧,让月光照临先生幽静的坟冢吧!”

看客的心几乎要被首富唯美的文笔融化了。然而首富的祭辞却没招来月亮,倒招来一片冷雨。看客们有伞的暗自庆幸,骄傲地撑起了伞;没伞的自然满脸赔笑着靠近了有伞的。等著看首富如何风雨无阻地读完祭辞。

“你干什么?不用!”保安取来了雨伞,却被首富断然回绝,“我要在这萧萧暮雨中,读完我的祭辞!”

看客们的心彻底融化了,融化在了那诗意的朦胧中。

“……鲁迅!鲁迅!”

首富吟完祭辞,诉尽衷肠后,驾宝马匆匆离去,只留下一地看客淋著雨。人群最后又是一声冷冷的笑,只但是那笑声淹没在潺潺的雨声里。

接下来的演讲者倒令人吃了一惊,竟是一个十来岁的摩登女郎。

这女郎如何到此?连受祭者的曾孙也没弄明白。总之,当女郎站在讲坛上时,她就已经站在讲坛了。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背得很流利,连看客中的学者们也叹服以至于喜形于色了。

“咱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称鲁迅先生是中国第一等的圣人!”

接下来的自然是“圣人”如何“以笔代戈”,又如何“横眉冷对千夫指”,又如何“俯首甘为孺子牛”云云。

“咱们就应永远缅怀鲁迅先生,永远铭记鲁迅先生那冷峻的目光……”

女郎很得意,正因她用了一个“冷峻”,多么冷峻的词啊。

演讲者一个之后一个,直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才渐告段落,看客才渐告稀疏,而此时女郎早已于扬名之后,简单地读著作家首富的不“冷峻”的言情小说了。

最后连月亮也不徘徊,躲进乌云里去;看客自然早已云散。

只有那老者默默地走到墓碣前,与墓碣相对而立,不哭,不笑,不怒,不语……

墓碣,亦如是。

想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乐文化”!谢矣

答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具体想了解礼迹茄乐文化。

解析:

(本文“礼乐文化”亦可读作“礼乐文明”)

第一章 引言

一、“奥运”引出“中国文化”

奥运会在雅典结束了,08年将移师北京。奥运竞赛期间,举国兴奋,人们睁大两眼看电视。一看运动员动作,二看谁得了冠军。不会看的人看热闹,会看的人看门道。且看其中“文化”,且看其中“教化”。

奥运,我们叫她“竞赛文化”,“竞赛教化”。颁奖是点睛之笔。胜者保留,其余淘汰。公告公理:存胜汰败。

一个奥运会,把西方文明的生存内容和生存规则,一下子展示给参与者。它不说话,不念报纸,不开会,人们就在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的“参与”中,乐陶陶被教化了。强者胜利,弱者出局;胜者理直,败者气服;奖胜汰败,互相“”。这就是奥运展示的社会规则,这就是奥运公告的生存公理,这就是公平公正,这就是西方文明。

奥运鸣锣百年,竞赛裹挟规则,一齐推向世界。教化了西方,也教化了东方。教化了资产阶级,也教化了劳苦大众。前者因之心安理得,后者因之口服心服。就这样,其主义高歌猛进,于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人类,进驻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这真是一种好文化,好教化。公示的规则、公理如此清楚明白,看一眼就牢记在心,教人去拼去争。生斯世也,我们不去拼争,又何以立身?

细一想,人类如果卷进了一场大竞赛中,只此一路可走,只此一种游戏,只此一个规则,赛下去,赛下去,赛场里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我们刚进赛场,赛志正旺。西方先觉之士早已赛得疲惫,赛得生疑。他们呼唤“从东方文明中寻找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文明的“礼乐文化”,及其展示的“人类公理”。

“礼乐文化”和“竞赛文化”,是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贡献给人类的两大法宝,两大文明之根。两者相生相育,并行不悖,互救互补,必如此,人类世界才可以在不断进取中和谐共处,共存共荣。

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中国文化,不明白奥运会。不明白自己办奥运。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

二、伟大的礼乐文化

竞赛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古希腊,有其原因。古希腊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公民(奴隶主)和奴隶。当时举办竞赛,赛战,赛格斗(顾拜旦改“战”“格斗”为竞技竞赛,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之区别在此),展示存胜汰败规则,是“悦神”,也是“教人”:教化公民(奴隶主)“争乱州枝胜”,教化奴隶“认败”。古罗马角斗士格斗,把“战赛”推向极致,而后消亡。至近代被艺术化改新而新生,宣示现代社会的竞争进取精神和存胜汰败价值。

礼乐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华夏文明氏族时代。她是氏族宗亲的文化活动。整个氏族的人,因礼乐祭祀而 *** 起来,人人有职,有位,有序,有分,不遗弃任何一个人,这就叫“礼”。礼有差有别而绝无对立。氏族宗亲没有“存胜汰败”的规则。礼乐活动展示的规则是两两对应,相报、互动、平衡、得宜。在“礼”的肢体活动和“乐”的欢歌乐舞中,人人都有一个“名”。名必对应、平衡、得宜: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有外氏族人到来,则“朋友”。于是按名按礼行事。简单,清楚,明白。互往互来,相答相报。在礼的往来还报中,规则、公理、价值观产生了。

亦称名教,礼教。

这也是不言之教,不开会,不批斗,不念报纸,不组织学习。而是“神道设教”,以祭祀组织全氏族大群体礼乐活动,以礼仪(曲礼)组织小规模小范围礼乐活动。人们又动又作,又舞又蹈,又唱又跳,又听又看,高兴,快乐,庄重,神圣。于欢娱庄圣中重复着规则,认同了公理,接受了教化。并把规则实行到礼乐活动之外的场所,变为行为,落实到生活、劳动的方方面面。礼乐使整个群体人人各得其位,各得其职,各得其宜,和合共荣。并推及到其他氏族,其他部落,各国,普天下,皆依此规则行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礼,就是各人的名、职、位、分。既有之,则守之尽之。其中有权利,有义务。礼,就是对哗敏天、地、祖、人、事、物的还、报、应、答、理。既来之,则还报之应答之。

乐,就是在行礼仪中得到快乐。

礼的规则不是两中选一,一胜一败,一去一留(赛则如此)。而是由天及人,由我及他,一来一往,相报相答。两两得宜,至于群体,至于天下,至于万物。礼必两两对应,对等,得宜,平衡,相答,相还,相报,方为公平公正。礼文化教化出来的人皆此价值观。如父慈子孝,夫义妇敬。此有彼无,叫无礼,非礼。“来而不往,非礼也。”失宜失衡,来重报轻,叫失礼。“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则可,报之以“石头”则失礼矣。因为礼讲“让”,讲“重报”,以之为美。礼让、重报原则深入人心,则成为人的基本品质。过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担子拣重的挑”,抢着干重活累活,有多大劲用多大劲,是平平常常的民风民俗。因为那是公理,规则,人人能懂能行。重报不是失礼,轻报是失礼,反报更是失礼。在礼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君最先带头失礼,破坏礼则平衡。臣投“木桃”,他报以“石头”。“君仁臣忠”变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官赶快学习,变成了“民之父母”,“大老爷”。父也急忙学,夫也急忙学。这样搞的时间长了,中国礼文明开始衰落。

------衰落中。规则不改,公理不变,皇帝带头违规,人皆知其违了公理。于是有革命之起。

------一个是争、赛、选、汰的规则,一个是还、报、和、共的公理。一个要争、赛、选、汰过来,一个要还、报、和、共下去。

------西方人初入中国,见中国人一来一往行礼,马上看出彼此之异,惊称“礼仪之邦”。他们看得真准,说得真对。而我们则不知自己是什么,因为长处其中。百年来争赛选汰冲进,我唯还报以应战。倒君权弃跪礼而连带着丢了个干干净净。弃得好呀,因为那些礼早已失了礼则平衡。

可知中国礼文明非常伟大,是全人类文明,全人类等着她盼着她成长。全人类弱者贫者大多数在后面者各民族各国家,赖礼文化宣示的公理而合理合法生存,而继续存在下去。放到另一个规则里,只好甘认出局。

此公理唯礼文明而生,岂能毁掉她!

中国文明只有礼乐文明这一个根,这是我们的命,舍此则无以成长,复兴。

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制定平等礼则而复兴中国礼乐文化了,就可以复兴中国礼文明了。

就像法国人取奥运公理奥运精神将古代奥运会新生一样,今人取礼乐公理礼乐精神,将礼乐文明亦复生新生之。

赛贵组织个人。礼贵组织群体,今全人类大赛,皆以国以群参赛,必以礼文化合群,立国,参赛争胜,才能满怀信心地说:“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礼也给人一种竞赛精神。在天伦礼位中,一个人是“儿子”,其孝亲之心挚著,力量何等强大。一个女人成了“妈妈”,其爱子之心强烈,何等勤劳勇敢。真是“什么事也难不倒”。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可知礼文化是强文化,是走向强的文化。

------礼乐文化曾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共处和谐。人与天互礼,人与人互礼,人与万类互礼,谐和为宏大乐章。士大夫朝班揖让,相率以礼,退而修文学辞章。上行下效,民间应之,国泰家和。今全人类潮涌般争赛,唯奋勇而入潮流,先之于潮头,继之以力挽。

三、外赛内礼,和平崛起

毫无疑问,只赛无礼则难以为继,只礼无赛则没人家快,外赛内礼则和平崛起。一个人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一个家庭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一个企业一个群体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而且赛、礼要互用,互补,互生,互济。

如此,方是大智慧,完全智慧。

故吾人,吾家,吾群,吾国,要大踏步前进而不陷于窝里斗,不忙于乱糟糟一般化二三流少慢差费,不停留于偷懒耍滑磨洋工 *** 假瞒骗,不至于中途乱伍跌倒,而是前进前进前进进,就既要参加竞赛观看竞赛,接受竞赛教化竞赛公理,又要参加礼乐受礼观乐,接受礼乐教化礼乐公理。如今没有,就要赶快创制建设礼乐文化,自己整合自己,自己教化自己,自知自胜自强。

四、中国文化复兴

中国文化复兴提有年矣。民间有人提, *** 也曾提,民心也想干。时机不成熟,一是涂抹重重,认不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二是抓翻身抓经济是燃眉之急,是生死存亡的急迫事。如今中国自立了,开始强大起来。政治经济军事皆强,岂可惟有文化还靠进口?该办这件事了。要从自我文化上获得身份认定,获得自尊自豪,这才能最终翻过身来,最终站立起来。

国人内心深爱中国文化。过去批判丢弃,是脾气憋着发不出来,想通通不成,是文化真精神和文化原动力在冲动决突。内心深爱深藏,却又难以言表,难以明白,难弃难舍,于是拉来诸事与文化配对: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戏文化,封建文化,烧鸡文化……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还、报、和、共文化。

且试言其复兴内容。

第二章 复兴

一、 中国文化复兴

中国文化复兴,就是根据中国礼乐文化的公理原则,赋礼乐以新价值新精神新伦理,创制礼乐新形式新内容。让礼乐重新回到人们的言语、行为、生活、工作中。人们喜闻乐见,热衷参与。国民精神国民行为因之上升一个新层次,国风民风因之上升一个新境界。从而开创新文明。

二、礼文化复兴

礼文化复兴是在礼文化精神和礼文化原则上,结合古礼,创制新礼。每一个礼都有行为形式,对应精神内容,价值原则。

施礼的环境、动作,让人神圣,庄重,愉悦。礼生荣,礼生益,礼生利,对个人、群体都是有荣有益有利的。

礼文化复兴含人生礼仪,工作礼仪,交际礼仪,家庭礼仪,祭敬礼仪。

1, 人生礼仪

指人的一生中要实行的礼仪,有六项。

认定礼

孩子出生百日,或自择时间(满月等),由父母抱持,举行一个礼仪。之前沐浴,更衣,清洁环境。亲朋来了,都要向孩子行鞠躬礼,表示敬其生命,尊其伟大,表示人格平等。父母代孩子还礼。亲朋要各说一句祝福的话。父母向孩子指认祖先(画像或照片),长辈,父母自己。然后到外边指认天地祖国。表示孩子生自天地,根在祖亲,志在四方。孩子虽不懂,但教育已留在他(她)生命中。长大后看到别的孩子举行认定礼,他(她)的生命就会觉醒,知道什么是根,什么是亲,什么是近,他(她)会成为奋发知报充实厚重的孩子。

进学礼

入学前一天,父母带孩子到学校门口认学校,向学校行鞠躬礼,给孩子讲学习的事情。入学那一天,向祖国旗、孔子像、老师行鞠躬礼,老师答礼。以增加求学的庄重感,神圣感。鞠躬不是害怕,不是顺从,更不是屈服。是还报,是承诺,是把心里话用礼说出来,行礼而报以努力。报是拐了个弯,其实都报给自己了。

成人礼

初中毕业在学校集体行成人礼。礼仪分祖国礼,公民礼,男女礼。表示已成人,人生角色已转变,具有了独立行事的能力和人格。也可以行初吻礼。礼仪结束后,可配以演讲,乐舞,才艺表演,交谊,郊游等。家长也可以在家里或教化场所给孩子另行“加冠礼”。

今社会上也有集体组织行成人礼,但和“开会”一样,不神不圣,流于形式,使人纳闷。必先立大信,后神圣主持,庄重施行,方可生效。

婚礼

古代婚礼形式较复杂,当今婚礼儿戏胡闹多。创新后主要有三项组成。一是“亲迎礼”。男方必须亲自登门迎娶,行礼仪。女方父母或亲朋执手将新人交到男方手中,并说出叮咛的话,男方应答后娶回。二是拜堂。拜天地祖先,拜父母高堂,夫妻对拜。这是大礼,要行跪拜礼。大礼是人生最高礼仪,只在特定场合跪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妇,其余皆不用,表示人生只屈服于此。三是夫妻新夜后择日回拜父母。此时实行平等礼仪。夫妇向父母鞠躬,父母减半还礼。即夫妇深鞠躬,父母则浅鞠躬还礼。所有礼仪均表示家庭神圣,亲情神圣,夫妇天作,天长地久。礼仪庄重神圣和礼仪儿戏胡闹或没有礼仪是大不同的,婚姻因举行神圣礼仪而神圣,而牢固完美。文明古国如今把婚礼搞成开玩笑,不能怪民众。中国既没有神职人员也没有圣职人员,缺了一项,把婚礼交群众自办,办成了“群众运动”。要一改婚礼中的奢侈浪费,一改其娱乐时尚,表示婚礼是人类自古及今的永存大礼。参加者、路人都要向新人示敬,祝福。

丧礼

古人视丧礼为大事。今提倡节俭尽哀。

祭礼

父母去世行三年亲祭之礼,以后年节忌日行家祭。家里要立祖宗牌位。以后各地办起公共寝陵,则由礼仪师行公祭。

人生前五礼都是“还礼”,祭礼是“报礼”。天地生我,父母生我,则还礼。祖国护我,则还礼。先师迎候,则还礼。夫爱,还礼。妻敬,还礼。亲恩,还礼。

------可知欺人侵人之无礼者,虽数十年数百年后,礼文化亦必还之以报。对施恩者必还之以报,对施害者必还之以报。因为这是社会的通则,天理,人心,人的良知。

以下只是大体规范,增减可由施行者自定。现在实行由家人或请人主持,以后礼乐复兴,可由德高之礼仪师主持。要心在礼先,心随礼至,情随礼至。

2, 工作礼仪

礼仪形式有:打招呼,拱手,鞠躬,下车,注目等。

平级礼

打招呼或拱手。礼尚往来,有来则有往,有往则有来。礼仪对等,彼此来往之礼仪相同。

上下级礼

一般场合行拱手礼,表示礼敬,团结,平等。开会或庄重场合,下级鞠躬,上级减半还礼。表示敬职敬位。

职业岗位礼

进工作场所的大门要下车,注目,肃敬,然后上车而入。或者在车内行轼礼,----挺身凝神。不是怕门岗,这与门岗无关。是敬自己的事业,职业。进入岗位(办公室、工作间、工位等),要对岗位鞠躬,而后入位。礼表报,报工作以尽心尽力之忠。

聘请礼,授职礼

由聘请者授任者先行礼,而后受聘受授者还礼。

工作礼表示敬业认真严肃,无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行为。

3, 交际礼仪

实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问好、、对不起、握手、拥抱等礼仪。

4,家庭礼仪

社会之伦,谓之“人伦”。家庭之伦,谓之“天伦”。

家庭实行“名称教化”。子女不得称呼父母长辈名字,只能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天伦之名称呼。父母不得全呼儿女姓名,只能单称名,或爱称,或“儿子”“女儿”。以敦育亲情,表示亲情神圣,亲伦天予。

夫妻不得全称对方姓名。或单称名,或爱称,或称“丈夫”“妻子”(依习俗)等。表示唯一

晚辈向长辈行礼,长辈减半答礼。意思是:晚辈对长辈要报礼重,能接续家庭事业,能负重行远,光耀家庭,使长辈息肩,放心。长者不可不答礼。

七十岁老人不答礼。隔代长者可以点头或口应答礼。学前儿童不受礼,不答礼。

家庭实行敬老祭祖礼仪,年节祭敬祖先,礼敬长辈。除夕听老人、长辈讲过去的事情。

家庭处事民主,人格平等,有恩有亲。

5, 祭敬礼仪

祭祀天地祖先,古代圣贤,民族英雄,国家先烈,乡贤。示诚示敬。

礼文化培养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成为人的个性,共性,民风民俗。生活、工作、做事皆如此。失了礼仪培养和礼仪精神,放任民风自流,人身上的神性、向神性就会减失,动物本性就会出现。就会形成粗枝大叶毛手毛脚的民风,形成啥事都敢儿戏胡闹的民俗,就会出现啥美丽啥神圣都敢践踏毁坏,视他人万事万物蔑如也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不会坚信,不会认真,做事难以精益求精。,三分钟热度,难以挚著。唯礼文化训练可以救国民性之失,舍此没有别的方法。喊了几十年的国民性问题,可以由此入手解决。

乐文化则培养灵敏细致的人。

三, 乐文化

礼乐配合,外以化气质,成长威仪;内以化心灵,成长精神。都是对人的精神训练、仪容训练和行为训练。礼乐结合,达于至善。

行进乐

如民间的盘鼓乐,配以行进步,使人动作皆合于乐律,乐化人的生命状态。创新行进步,配以肢体动作,拌以鼓乐,大舞步,大架势,大格局,粗犷厚重,作为养威修仪健身之活动。

演艺乐

铜乐铿锵热烈,发人 *** ,竞才献艺。

雅颂乐

乐声中,人止定静而进入心灵境界,神圣境界。由中国丝竹管弦演奏,引入西洋乐器。古曲新声,伴以诵读吟唱。

四, 工读传家

过去农耕时代,叫“耕读传家”。一般农家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百千》,或听讲历史演义。不需识多少字,读多少文,只要知道自己的天职----“-名”是什么,就成了高尚的人。是父就慈,是子就孝。是夫就爱,是妻就敬。是兄就友,是弟就恭。是亲戚就如一家,是朋友就如兄弟。公干就忠,搁伙计就信。都只为君臣之义不合理了,连带着其他人伦被打倒。如今以平等人伦再建礼文化,礼文化就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提倡建立新家庭,新的家庭礼仪。新家庭决不是西化家庭。此家庭高于封建社会家庭,也高于资本主义家庭。高于西化家庭,也高于现世俗家庭。此家庭之构建,一靠礼文化,二靠读儒家经典。先读《论语》,只此即可。《论语》过去没读懂。《论语》决非如过去所批判,所误解,而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宝典。

五, 节会文化

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是中华民族的几个重要节日。或礼敬天地,或祭祀祖先,或纪念英雄,或敬老慈幼,是文化的渊薮,民族精神之所从出。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于是当“迷信”打倒。如今洋节冲进,搞乱人心,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都给冲乱了。乡、村有自治权力,景区有自营能力,可以根据当地民风民俗,或恢复旧节,或创新古会,或另起新节新会,组织礼乐盛事,娱民乐人。

法国人能搞出奥运会,我们为什么搞不出“礼乐会”“礼乐节”?从一古迹一景区,从一县一市开始,创办礼乐节会。不断扩大,而至于国内,至于国际。最终发展为全人类盛事。

废除禁欲主义,则改革开放时代到来,物质文明壮大。废除禁信主义,则文化建设时代到来,精神文明成长。废除禁欲,不是纵欲乱欲,而是求欲有道。废除禁信,不是迷信,不是乱信,而是大信引领,有了信仰。目前明白前者的多,能明白后者的少。

六, 企业文化

企业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生事物”,民企则只有二十几年历史。产生于旧文化打倒而新文化未立之时,故普遍处在“无文化”的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是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计时计件管理的高级阶段。中国企业要有文化,用文化管理,只有用礼文化。礼文化是企业发展长生的通行证。

七, 个人修身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一个人要进步,上层次,非加大自身管理力度不可。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成美器。不加工或粗加工的东西是次品,参赛就要出局。从实行人生礼仪开始,新百年世风,开一代新风。

第三章 参与

团体、个人参与“中国礼乐文化复兴”,从一做起。从大项中选一小项,小项选一细目,用言语、行为做起来。话,说起来;歌,唱起来;戏,演起来;书,读起来;礼,行起来,事做起来。你做那个,我做这个,互相引发。你出一朵花,我出一叶草,礼乐文化复兴的春天就到来了。

1, 企业

企业是民族希望,是个人身家姓名之所依托,岂能不重视。现在是只重只知管理人,不重不知培养人,造就人,教化人,于是整天管管管。美国企业兴起,得益于新教教化,新教教化在教堂里进行。中国企业崛起,要靠礼文化教化,礼文化教化只好由企业自制自行。我们少了专业教化这道工序。看不到这一点,就不算高明,有远见。严谨,执著,敬业,精细,自发,自治的团队,来自于礼的长期不间断重复和训练。一改散漫乌合。礼的重复,使人产生宗教的热忱和迷恋,以进角色,以敬名称,以守岗位,以礼同事,以尊上司,以事产品,以待顾客。开始觉得怪怪,无心不信,以为多此一举,不久就会生效。古今中外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群体,都是在“礼仪”中成长起来的。名称形式有异,其实则同,概莫能外。儿戏固然快乐,马虎固然省事,开玩笑固然高兴,松懈固然省力省心,但难入一流,难得冠军,终会被淘汰出局。大到集团,小到二三人,都要有礼文化。无礼文化,不能自立,不能合群。经过礼文化教化,才有参赛资格,才可望参赛取胜。

2, 学校

学校在应试教育中,为了应上边的“试”,孩子们舍弃了至宝,封闭了人的本质属性----神性灵性。如今的学校教育,止于知识技能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打开本我,启示心灵,引发潜能。现在是教者挂帅,听我说,跟我学,让我造。虽然其工业化培养知识技能劳动者功不可没,但其失不得不说。什么礼文化,老古董,坚决打倒。难矣哉!

谁懂谁敢就先行。

3, 机关

中国几千年吏治,读的是同几本书。由家庭、民间培养出来的官员,考试出来,民心认可,服气。以德为本,经济高效。现在看来素质不低,难可追攀。要想注入新生命,从读书开始。

4,乡、村、社区、景区

利用庙会、古迹、集、会、民风民俗,起新会,立新节。汇演,比赛,唱戏,书会,艺术节,礼乐节,武术。行尊老礼,成人礼,乡饮酒礼,婚礼,祭礼。要顺应民心民求民需,创办相应形式。民不愿做,没心做,没力做,不要搞。搞想做的。民乐作乐,民悲作哀,民贫作俭,民富作礼。

5, 店,婚庆公司

大店有礼,小店也要有礼。

婚庆公司带头推行新式庄重神圣婚礼。

6, 家庭

家庭要认真设计,认真建设,认真经营。中国文化强在家庭,保留在家庭。经营财,固然重要。经营文化,也很重要。有家长开个头,建起自己家庭礼文化,定家规,立家训,制家礼,一代代传下去,他就是这个家庭的“太祖”,受代代子孙祭享,后人必得福报,必有杰出人材出现。如今是越有“文化”的人,“四旧”破得越彻底,表示自己进步,实际是家里越没“文化”了。

7,个人

学生,从小让父母长者主持行人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视听言动衣食坐卧起行立站都要定规矩,养风范,练气质,树威仪。这不是 *** ,更不是迷信,是大智慧。这是一个人的习惯,素质,品质。这样成长起来,才能入高层,进一流,办大事,创大业,轻松赶超,当冠军。否则,是个没精神的松垮人。松垮人只能一辈子跟在后面吃力追赶,而难有获胜之日。松垮人组合不出冠军团队,也组合不出一流富国强国。列一个礼仪计划,读书计划,实行起来。从读《论语》开始。用一代时间,成一流人,合一流群,建一流国。

工作者,如果自己已经进入不了礼文化层次,只能被管理着往前走,就对下一代负责,从培养下一代入手。

第四章 结语

一个新时代,是人民用心声唱出来的,是用舞步迎接来的。新时代与乐声一同到来。正如春天到来,是风声雨声雷声与之伴奏的。风发风声,雨发雨声,雷发雷声,电发电光,春天就到来了。否则,春天到不来。新时代亦如此。

中国礼乐文化,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良知中。只要我们心还在,心未死,还有灵,一发就能出来。我们陶醉于生命的神圣和伟大中,崇敬于祖先的英烈和辉煌,把自己心的律动诗意表达出来,神圣表达出来,发于四肢,就是礼;发于声,就是乐。礼乐扩大于人生行为,就是高规格的人,高素质的人生,高档次的事业。

中华民族伟大辉煌的时候,是因为她在行为细节上能严格要求自己,能看见和追求于肉眼看不见的宏大精神领域,取名叫“礼仪”。当礼仪守不住了,该坚持的不能坚持,精神境界看见和追求的少了起来模糊起来,就开始坍塌。如今我们重回根基,求其再生新长,是从容易做的“礼仪”上发端做起来的。正是礼仪,奠定牢固的成长根基。哀莫大于心死,而肉体活着,还在追求。悲莫大于丢了精神,而肉身还在,继续寻找。如果这些做不来,其复兴也,远矣!

创意于上,不知谁能知之,谁能行之。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求此文出处

答出自文章:《为汉服的浅吟低唱》,作者网名天涯在小楼,本名方哲萱。

这篇文章最早叫“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来被改成“为汉服的低声吟唱”。

《为汉服的低吟浅唱》,旨在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弘扬古中华传统美德。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

作者的痛惜之处在于,辉煌灿烂的民族历史,正在被时人渐渐遗忘。当崇洋媚外成为衫蠢信一档迟种风潮,当遗忘历史成为一种习惯,这无异于将一个民族的根彻底拔起,那将是比覆灭更为恐怖的存在。

作者一遍又一遍地呐喊着,想用笔墨唤醒当代的国人:我们是华夏儿女,身上流淌着炎黄的血脉,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礼仪之邦。

扩展资料:

天涯在小楼,本名方哲萱,女,汉族,1981年生于天津市。

汉服运动人士,颇具影响力的汉服复兴和实践者之一,其撰文作品颇丰且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论。

兼职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

代表文章有《一个人的祭礼》、《为汉服的浅吟低唱》等。

致力于读经教育多年。

主持编撰杂志:《问道》

主持策划杂或轮志:《华夏衣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涯在小楼

为汉服的低吟浅唱,方哲萱的,全文

答人物简介

网名:天涯在小楼

本名:方哲萱

性别:女

血型: A

出生地:天津市

目前居住地:北京

就读过的学校:南开大学

偶像:苏轼

喜欢的音乐:中国风

喜欢的运动:乒乓,羽毛球, 网球

其他兴趣爱好:旅行

颇具影响力的汉服复兴和实践者之一,其撰文作品颇丰且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论。现兼职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

代表文章有《一个人的祭礼》、《为汉服的浅吟低唱》等。

致力于读经教育多年。

个人履历

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

华夏衣冠吧吧主

《衣冠》杂志社策划人

百度汉服吧名人

个人作品

主持编撰杂志:《问道》

主持策划杂志:《华夏衣冠》

文章:《一个人的祭礼》

文章:《为汉服的浅吟低唱》

作品摘录

《一个人的祭礼》

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

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 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

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誉猛卖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知蔽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为汉服的浅吟低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庆逗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披麻吗

答农村老人百年之后,儿女们披麻戴孝,这是大部分地区的葬礼风俗。至于为什么要披麻戴孝,相信大多数人不清楚。下面,笔者就来分享一下当地的说法:

据说很早以前,一位老妇人有三个儿子,因为老妇人年事已高,已经到了商量着做棺材、办后事的时候了,而每次三个儿子都是争执不断,甚至还大打出手。

老妇人听了之后非常伤心。第二天就将三个儿子叫到自己床前,告诉他们自己死了不用棺材、不举办葬礼、也不用土葬,只需要用身下铺的席卷住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就好。但是,需要答应她一个条件,就是从今天开始每天看看门前大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三个儿子“喜出望外”,想着终于不用花钱了,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发现:乌鸦很小的时候都是老乌鸦外出寻找食物,来了喂给小乌鸦吃;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老了不能再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就变成小乌鸦寻找食物来给老乌鸦喂。而隔壁树上的猫头鹰则不同,小的时候也是老猫头鹰找食物喂给他们,但到了老猫头鹰不能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小猫头鹰不是去找食物喂给老猫头鹰,而是吃掉了老乌鸦。

看到这里,三个儿子算是明白了,痛哭流涕非常后悔亩租,都说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孝顺老母亲。可说来也怪,等他们回去之后,老妇人已经走了,再也没有留给他们尽孝的机会,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所以,在为老妇人举行葬礼的时候,他们选择像乌鸦一样身穿素色衣服;并在身上批麻,颜色看起来跟猫头鹰一样,目的是为了告诉已经百年的老母亲——“老妇人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他们明白了、也记住了”。

之所以这个习俗流传下来,一来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人们的思念、不舍和怀念;二来,也是为了提醒后人,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

《仪礼》。仪礼中规定丧服要使用麻衣,并且分为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您那里关于披麻戴孝,又有怎样不同的说法呢?

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葬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有养、死有葬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基石,“养老送终”,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庸》记载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山耐蠢也就是说,体现地给去世的双亲安排后事,是孝道的最高表现。所以,自周朝开始,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的丧礼,而后经过孔孟的“复礼”及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孝道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所谓“慎终追远”,就是仔细谨慎的办好父母的丧葬礼仪,并在日后办好父母死后的祭祀事项。

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孝子孝女披麻戴孝是基本的讲究,其他还有,孝大孝女必须腰间捆着麻绳,孝子必须手柱孝杖,孝女孝妇必须有人搀扶,孝子的鞋不能完全穿上,必须汲拉着鞋,就是不能把鞋完全提上,要踩着鞋的后绑。那么以,这些规矩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以个意思呢?

其实,传统文化的形成,大都不是一个人立下的规矩,是在长期的发展传承甚至演变中而形成的,但人们习惯把每一种事情都找一个源头,而这些源头,往往被安排到大人物身上,因为只有大人物才有号召力。

民间关于“披麻戴孝”的来历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来自原始 社会 。那时候人的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掉,人到老了快要死的时候,尾巴就会发黄无力,这时候其子女知道其大限已到,便要将其吃掉。这种规矩相沿很久,随着人们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有一个老人快去世时,逗陪感受到这种悲哀,感觉这是人类的奇耻大辱,因此离家出走。其子女拿着麻袋到处找他,又当席子又当被,在山上找了他几天,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一个山洞里,身体已经发臭。子女用麻袋盖着头捂着鼻子嘴,放声大哭。其实,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因为人还没有脱去尾巴的时候,还没有文明到发明麻袋。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但老太太渐渐老去的时候,两个儿子都不孝,老人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自己死后不要厚葬,找个席筒卷出去即可,但要求三个儿子在他死前,每日都要看看门前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这样,老人死前的这一两年,三个儿子发现小乌鸦会反哺老乌鸦,而小猫头鹰会吃掉老猫头鹰,这样一辈一辈传下去,乌鸦老了都有很好的归宿,而猫头鹰都要被子女吃掉。终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为了记住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在母亲死后,他们他们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后来,人们便世代相传,在亲人去世后穿素色衣服,披麻戴孝。

更流传更广的传说,便是来自于克己复礼的孔子。说是孔子母亲快要去世时,孔子正在陈国讲学,闻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拿起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间,未及穿好鞋就往家里奔。等到送葬的时候,孔子已经哭得腰疼腿软,只好拄着一根柳木棍。要知道,古代的学士们,头上都要戴头巾的,所谓“羽扇纶巾”,是学士们的基本打扮。而孔子所在的时候,已经有了丝织品和麻布,孔子设馆讲学时,并未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所以那时候不是上大夫,戴个麻布头巾完全正常。而当时,棉花织出来的麻布本来就是白色的,如果需要其他颜色要人为地染上去,所以白色代表素净和纯真,孔夫子披麻戴孝,就是表示他对母亲的纯真孝心。而他柱的柳木棍后来演变为孝杖(我们这儿是用几根高粱秸子扎在一起当孝杖),表示父母死后自己失去依靠,只得拄杖而行。而踩着鞋绑,就是说明父母丧事是天下最要紧的事得连鞋都顾不上提上。

应该说,把披麻戴孝的来历演变到孔子身上,是人们对于孔子的尊敬。而事实上,丧礼的形成不会来源于某一个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孔子之前,周礼已经有了"五服制度”,根据人们和去世之人的血缘远近,规定了不同的 5 种丧服,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 ;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而披麻戴孝,便是血缘最近的人,也就是子女的服饰,称为“上孝”。后来,这种五服制度,演变为人们论家族亲人间血缘远近的一种称呼,通常指五服以内为近亲,不可通婚。

综上,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葬礼中的一部分,是表达对亲人的终极哀思和尊重,来源于谁并不重要,只是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当然,随着 社会 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观念,改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老人生前尽孝,那是最为重要的。死后哭得再厉害,礼道再全,老人也啥都不知道了。

披麻戴孝不仅在农村流传和盛行,就是在城市也有它的身影。 披麻戴孝 是行孝的最高礼节,也是对逝者最沉重悼念的表达方式。

只是披麻和戴孝不可分开,要说“披麻”的讲究,不得不从“披麻戴孝”说起:

披麻戴孝的“麻”字,指的是桑麻编织的粗糙麻片,或是指麻子桔杆剥皮的麻丝。有的是用麻片经过缝制成衣服的形状,谓之“孝服”;有的是用白棉布缝成衣服,称“孝衫”,类似于袍子,然后将丝麻束于腰间(我们当地就是这样)。

各地风俗有差异,其穿戴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我们当地只有这几类人才披麻戴孝:

儿子和女儿。他们是重孝之人,也称孝子、孝女。不仅要披麻戴孝,手柱孝棒(柳木梗缠上白纸)还要穿着白鞋,踏倒鞋后帮(脚不能完全放入鞋中)。同样也适合于干儿(女)。

“五服”之内的侄子(女)、侄孙(女)。“五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上四代和下四代之间形成的血缘家族关系网,也就是说,置自己于中间位置而形成的,即九代九族。而披麻戴孝与“五服”有直接的关系。凡“五服”之内的,孝服都是各自家庭缝制,与事主无关。当地人把这叫“生分孝”。将来谁家有丧事,也会如法遵守。

外甥(女):外甥是至亲,他们穿孝衣也只能在丧礼之日,随过了份子钱,管事的才给你孝衣和麻丝。如果为了“戏耍”外甥,主要是嫌份子钱少,太小气。故意不给。当二次补随之后才给你。当庭广众之下,外甥都会乖乖的“就范”,才能“披麻戴孝”。

准女婿。这个才是亮点。民间有句“羊叫唤,穿孝衫”。也就是说,女婿只有牵来了一只绵羊当“祭品”,才会给你孝衫穿。这个都是约定俗成的,女婿多了,路途远了,不想牵羊,也行。随上与羊价钱对等的份子钱,才会给你孝衫。这个当祭品的羊,也不是当天宰杀吃用。而是由事主家喂养,三周年祭日才食用。不过在当时,是祭品,会颇受礼待的。

披麻戴孝,一来可以判断与逝者亲疏关系,二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不舍和怀念;三来也提醒后代人,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

关于披麻戴孝出处有三。不过,还是倾向于这个:孔子母亲快要去世了,孔子正在陈国讲学,闻讯后拿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又用一根捆书的麻绳扎在腰间,没来得及穿好鞋子只奔家中。等到送葬之时,孔子已经哭得连腰腿都发软,只好柱上了一根柳木棍。

孔子所在的年代,已经有了丝织品和麻布;孔子又不是上大夫,戴个麻布也属正常,且当时的麻布,刚织出时是白色,以后才着色缝衣等;孔子是“圣人”,是个大人物。想必只有这一种说法靠谱些。

披麻(戴孝)的出处并不重要,它只是中国传统丧礼的一部分。只是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随着 社会 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这一习俗想必也会有改变的。大家觉得呢?

【@为生活而提神】

披麻戴孝不光是在农村流传,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覆盖城市和农村。只是有繁有简而已。披麻戴孝的“麻”字,指的是“桑麻”编织的粗糙麻片,然后经过缝制成孝服了,专门用于丧葬礼服,也就是“孝服"。它是五服之一,是承孝人的孝服,它和斩衰服、齐衰服只是辈分上有区别,但和大功服、小功服友较大的区别,因为大功服和小功服多用于女眷们披戴,

人们常常以观五种孝服来判断和死者的亲疏关系,

不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一般地白布孝服了,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至于披麻戴孝的出处,可以说只有一个,别的网友已经百度出来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比较沉重,因为“披麻戴孝”太有画面感。农村丧葬的礼节习俗大致可分为:丧礼、葬礼和祭礼。丧礼指下葬前的服丧守孝哀悼;葬礼是指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祭礼是指对死者的祭奠和供奉。按照上面的说法,“披麻戴孝”应该属于丧礼范畴,而不是葬礼。下面就说一下“披麻戴孝”的讲究和来历。

“披麻戴孝”有哪些讲究呢?根据《仪礼·丧服》记载,孝服有以下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丧服等级不同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 ;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农村地区依“出五服”、“未出五服”等来描述血缘关系的亲疏,只是大家多不知“服”是来源于古代丧服制度了。

其中上面讲到的斩衰,是五服里面最重的孝服,以粗劣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以两条麻布带,一条束腰,一条束发冠,称作“苴绖”。用竹制而不加修理的哭丧棒,称作“苴杖”。穿菅草编的粗草鞋,称作“菅屦”。后世也有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斩衰,叫做“披麻戴孝”。 孝服的颜色分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关于“披麻戴孝”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与泰伯有关。据史料记载,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十四年四月初四日,卒于武乙丙寅年寿九十一岁。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悲痛欲绝,哭声震天,他们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以至于葬礼那天满山遍野的鲜花被摘没了。由于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束腰间,以表达对泰伯的敬仰怀念和哀悼。后来,孔子给与泰伯极高的评价:“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有了孔子的赞誉,更提高了泰伯的影响力,所以腰间束麻就逐步传遍华夏大地,演变成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习俗。

《中庸》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 也”。意思是说,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一样尊敬,这是孝的最高表现。中华民族以“孝”著称,“披麻戴孝”作为一种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孝文化渊源流长的一种表现。

这是来源于一个传说。传说有一位老人家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但是家里的三个儿子天天为老人家的后事吵闹,谁也不愿意多处一分钱。

老人家看到这个情况,很伤心。于是,有一天她把三个儿子都叫来,告诉儿子说,她死了之后不需要给她准备棺木,也不需要准备灵堂纸钱,只需要用一个草席把她的失身裹了扔到郊野之外。

儿子因为不需要花钱了就很高兴,但是老人家说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三个儿子要每天去门口树下看看乌鸦和老鹰。

于是儿子就照办了,每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一个人的祭礼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窝牛号的其他内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