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的时令是什么意思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直斋书录解题,以下关于直斋书录解题的时令是什么意思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匹配到多条相关结果,欢迎阅读!1、荆楚岁时记2、中国古代史籍目录卞要沿着哪两条轨迹向前发展的?3、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及翻译4、王昌龄《诗格》翻译荆楚岁时记

最佳回答《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由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下面是我整理的荆楚岁时记,一起来看看吧。

宗懔(约500——约563)字符懔,南阳涅阳(今属河南)人,八世祖承,晋宜都郡守,属永嘉东徙,子孙因居江陵焉(今属湖北)。少聪敏好学,昼夜不倦,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湘东王萧绎镇荆州,宗懔经长史刘之遴推举往见,一夜写就《龙山庙碑》,深得萧绎赞赏。历任刑狱参军兼掌书记、临汝令、建成令、广晋令、荆州别驾、江陵令。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擢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食邑千户。后又累迁吏部郎中、吏部尚书。西魏陷荆州后,宗懔被掳,往北土。北周代魏,孝闵帝对宗懔甚为器重,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已佚。遗着甚多,辑为20卷行于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荆楚岁时记》,为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记述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历代校勘版本甚多,并流传曰本及东南亚各国。

《荆楚岁时记》原书已佚,现存一卷,系明人从类书中辑出。查历代史志着录,该书题“梁宗懔撰”均无误,惟卷数有异:《旧唐书经籍志》作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作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六卷,称“梁吏部尚书宗懔撰,记荆楚风物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作四卷,并收有宗懔自序云:“傅玄之《朝会》,杜笃之《上巳》,安仁《秋兴》之叙,君道《娱蜡》之述,其属辞则已洽,其比事则未宏。(故)率为小说,以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曰至除曰,凡二十余事。”《文献通考》作四卷。又新、旧《唐书》于宗懔《荆楚岁时记》后,又均署杜公赡《荆楚岁时记》二卷。郑樵《通志艺文略》称:“《荆楚岁时记》二卷,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原书一卷,公赡所注分二卷,后人又合之”,当符合现存该书面貌。

概言之,《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专书。现存一卷,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八条,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四时十二月重大节令的.来历、传说、风俗、活动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农事、生产、婚姻、家庭、医药、文娱、体育、旅游等众多领域。其多学科知识资料的运用,致使历代着录对其有诸如农家类(新旧《唐志》、《宋志》)、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书录解题》)、礼类(《通志》)等纷纭不一的归类。我们认为,它是我国著作年代最早、影响最大的民俗学著作。其中关于端阳竞渡、寒食禁火、七夕乞巧、重阳登高等民俗记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十月十五夜迎紫姑神的记载,声吻维妙维肖,颇具文学色彩。

是书先后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宝颜堂秘籍》(十集)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据《广汉魏丛书》本校刊)等。其中《四部备要》祖本为时间较早的《广汉魏丛书》,故取作整理底本,参校其余诸本,遇有异文,择善而从。各条按语,当是隋杜公赡所注,故前均空一格,以示区别。又清人王谟“识”中,辑录了不少佚文,可作本书补充,故亦附于书后。

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玄黄经》所谓(山巢)鬼也。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曰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成==《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曰。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周处《风土记》曰:“元曰造五辛盘。正元曰五熏炼形。”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庄子》所谓“春曰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方:江夏刘次卿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曰,家师以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按:《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肘后方》云:“旦及七曰,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曰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按:《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曰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正月七曰为人曰。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曰为鸡,二曰为狗,三曰为猪,四曰为羊,五曰为牛,六曰为马,七曰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曰贴人于帐。”今一曰不杀鸡,二曰不杀狗,三曰不杀猪,四曰不杀羊,五曰不杀牛,六曰不杀马,七曰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曰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旦至七曰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余曰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曰福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曰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曰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曰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曰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曰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火,未知所出。

立春之曰,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按:“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着宜春之嘉祉。”

中国古代史籍目录卞要沿着哪两条轨迹向前发展的?

最佳回答史籍目录是史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史籍目录卞要沿着两条轨迹向前发展:一是正史艺文志方向,一是综合性藏书目录方向。方向虽然不一,史籍类目日益丰富则是非常明显的共同规律。

(一)正史艺文志史籍类目

在正史中首开史籍目录先河者是《汉书·艺文志》。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依刘歆《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六大类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在这部目录中,儒家经典、诸子诗赋等各归其类,惟独历史著作类目阙如。当时的史籍被分散于其他类目之中,例如《太史公书》(即《史记》)、《楚汉春秋》、《汉著记》、《汉大年纪》等史书归于“六艺略”中的《春秋》类,而像《高祖传》、《孝文传》等史籍则列于“诸子略”中的儒家类。古代第一部正史艺文志中没有为历史文献单独设类,一是因为“经史同科”(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史籍可以作为经书分支出现;二是因为当时史籍数量有限,不宜区分门类。

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隋书·经籍志》,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命名的“四分法”,也是第一部为史籍设立类目的正史艺文志。在《隋书·经籍志》中,历史著作不单统统集中于“史”部,而且史部之下设十三类目,计有正史类、古史类、杂史类、霸史类、起居注类。旧事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杂传类、地理类、谱系类、簿录类。这些类目收录文献各有区域,经纬分明。关于《隋书·经籍志》史部类目之定义性质,在公元722~738年修成的《唐六典》中,曾作过言简意赅的说明。其史部十三类是:

1.正史以纪纪传表志;

2.古史以纪编年系事;

3.杂史以纪异体杂记;

4.霸史以纪伪朝国史;

5.起居注以纪人君动止;

6.旧事以纪朝廷政令;

7.职官以纪班序品秩;

8.仪注以纪吉凶行事;

9.刑法以纪律令格式;

10.杂传以纪先圣人物;

11.地理以纪山川郡国;

12.谱系以纪世族继序;

13.略录(即《隋志》之“簿录”)以纪史策条目。可见与《汉书·艺文志》相比,《隋书·经籍志》史部的建设已属长足进步。

继《隋书·经籍志》以后,又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正史艺文志相继问世。从这些‘艺文志”史籍类目的数量上看,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凡系新增者,皆有一定特色。例如,《旧唐书·经籍志》只有大类和二级类目,而《新唐书·艺文志》则出现三级类目。在其“正史”类下,有“集史”子目;在“起居注”类下,有“实录”、“诏令”二子目;在“杂传”类下,有“女训”等,皆反映史部目录的改进。

(二)综合性藏书目录中的史籍类目

古代综合性藏书目录素有“官藏”、“私藏”之分。仅就史籍类目的设置而言,无论官藏还是私藏,都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在数量增长和类目创新上很有特点。

首先是类目数量的明显增加。在这方面,官藏综合性书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汉代刘歆《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藏书目。由《汉书·艺文志》可以得知,《七略》没有为历史文献独立设类。宋代王尧臣等人编纂的《崇文总目》是官藏书目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一部。本书目参照前人分类,在史部设立十三类目。如果说《崇文总目》中的史部类目反映了学术的进步,那么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的成就更加辉煌。《四库全书总目》是古代规模最大、分类最精的一部官修书目。其史部分为十五类目。尤其要指出一点,与以往官修书目相比,《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二级类目不仅是最多的,而且还以“属”的形式,增立了许多“三级”类目。例如“传记”类下列有圣贤、名人。总录、别录、杂录等“五属”,这些类目的设立,无疑为读者的方便利用提供了条件。与官藏书目相比,私藏书目中的史部类目具有更大的典型性。战国时代,虽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篇》)的记载,但惠施所藏何书、有无书目,不得而知。唐代的私人藏书家如韦述、苏弁、李泌等人虽家藏几达两三万卷,但也都因缺乏相应文字记录而未得其详。后人确知详情的古代私藏书目,一般是从印刷术兴起后的宋代开始的。在颇有名气的宋代学者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其史部类目设有正史等十三大类。如此史籍类目堪称洋洋大观,然而若与清代书目相比,则相差甚远。例如清代学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中,其史部书籍居然设立三十五个类目。

其次,是类目的创新和增设。在官藏书目中,史部类目的创新相当典型。例如“时令”一目,很有设立必要。然而,宋代以前,时令之书悉人子部农家类,直至宋代《中兴馆阁书目》始设时令类。又如纪事本末体自南宋袁枢后大行其道,此类著作如雨后春笋涌现。《四库总目》鉴于此,遂于“二体”(编年、纪传)之外,别立一家,自为门目。同官藏书目一样,私藏书目的史部类目创新也相当典型。例如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所撰《直斋书录解题》,不立“四部”之名,也没有总序、大序,但对部分增设类目写有小序,用以说明类目内容范围及变化,受到《四库总目》的高度评价。

由此可知,不论是正史艺文志,还是综合性藏书目录,尽管它们编撰的背景和编撰的依据有很大不同,但史籍类目的创新增多,则呈现出明显的共同趋势。这种趋势是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籍日益增长的客观现象。

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及翻译

最佳回答《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及翻译:

《张孝基仁爱》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张孝基仁爱》译文:

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器,富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很久,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孝基看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

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惊讶。又对他问道:“你能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而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时的坏习惯,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张孝基仁爱》赏析:

《泊宅编》十卷,《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子类小说类,卷五记方腊青溪之变甚详。 作者曾和当时的名士苏东坡、苏子容、叶梦得等人游,对当时的世事、人物轶事多有所见闻。本书就是他的一部见闻笔记,多载北宋末、南宋初朝野旧事。

其中对于方腊起义始末、熙丰间财政状况、黄鹤引词传牌以及某些医药的记述,从不同的角度为今天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资料。是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卷本是在三卷本稿本基础上,由作者增订厘定后付梓的原本。

王昌龄《诗格》翻译

最佳回答诗论修辞论—王昌龄《诗格》

这本两书,《唐书·艺文志》有记载:“王昌龄《诗格》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说:“《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唐王昌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原书有《格致丛书》中收的王昌龄《王少伯诗格》、《诗中密旨》,顾龙振《诗学指南》中的王昌龄 《诗格》、《诗中密旨》,以及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所收录王昌龄《诗格》的一部分。根据今人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六义》,南卷《论文意》俱引王氏说”。

至于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的真伪问题,我们采用王利器、罗根泽的说法:《文镜秘府论》中所引应视为真本,而其它书中所载则“假中有真”。可惜我们不能见到遍照金刚所收《诗格》的全书。我们将上述见到的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中所论修辞部分加以整理,认为它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综论诗论修辞的著作。钟嵘《诗品》虽早在南北朝即已问世,但它是专门品藻诗人作品风格方面的著作。

而王昌龄《诗格》则在修辞理论,字句修辞,修辞手法及凤格等方面均有论述。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虽然所记尚较简略,但早在8世纪,我国既能有此诗论修辞,可谓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对日本人学汉诗作出贡献,而且在我国也受到人们喜爱。遍照金刚曾说沪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之边,偶得此书,古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昌皎然《诗式》一书论修辞内容亦颇丰富,但时间却在它之后了。

(一)修辞与诗的三境

王氏《诗格》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即“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所谓情境,即“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所谓意境,即“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氏所说的三境,从构思创作的过程看,强调要源于生活,对自然景物要有所体验,申之于心,处身于境”,重视喜怒哀乐感情的体验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力的发挥等。

而从修辞的角度看,所强调的表达物境,以写山水诗为例,要求得其“形似”,即描绘得要维妙维肖。这与他在另一处所说的“目睹其物,即人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意思是相通的。至于表达情境、意境,则要求“深得其情”,“得其真”,即描写的情与事要真实、自然,具有使人感动、引人共鸣的艺术魅力。

(二)修辞与诗的宗旨

王氏《诗格》认为诗有三宗旨:立意、有以、兴寄。所谓“立意”,就是要遵照“风、雅、比、兴、赋、颂,六义。所谓“有以”,指要有所褒贬。所谓“兴寄”,指应有所寄托、讥讽。可见王氏很重视诗要有宗旨、有内容,不能言之无物、无意。而诗的语言文字则必须表达诗的宗旨。如王氏所举王仲宣《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他认为“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有所褒贬。再如王氏举王仲宜诗:”猿猴临岸吟”,他认为“此一句讥小人用事”,这是有所兴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的时令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