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有教无类教案__有教无类教学实录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有教无类教案,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幼儿园案例分析啊?

答教师如何写论文和案例

教育情报中心倪邓小平

(内部资料,整理3.25真北路演讲录音的目的只有教师的书面文章参考)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1,定义教育案例

意义上教育的情况下,许多专家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定义概括为:教育案例教育背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叙述,笔者也经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评论。

2,教学案例和论文的区别

论文形式的议论文为基础,叙述的主要情况,这两个参数和说明。换句话说,此案正在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说明真相。

写作思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是一种演绎的思维方式,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情况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方式从具体到抽象的。

3,教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的情况下,记录

课程计划和设计之间的差异教学先入为主的观念,教育措施的实施准备工作的简要说明;的情况是反映发生的教育过程。教学之前,写,写的教学;预期的结果。

4,病例之间的差异和教学实录:

风格接近的情况,同一种类的教育,教学档案的气味会被记录下来,而被选中的情况下。至于如何选择,这是必要的,以书面形式确定的情况下

二,结构元素的情况:

背景

情况下,需要向读者解释故事的发生地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如:引进的教训,这是必要的,这节课上什么样的背景,是一家专注于学校或普通学校,全国优秀教师或有经验的年轻新教师准备的“公开课通常家常课”,等等。

2,主题

情况下,有一个主题。写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反映什么问题,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写作应该由原来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启发性的角度,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主题,无异味,是记录时,写作和筛选原料,帐户目标的具体内容,以飨读者。 :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如何写的转变,从“无”到“学”的细节。 “方法”,当说到“掌握”通过

4,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实施教学记录通常只记录的过程中,所设想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设计的唯一措施有教无类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是没有说明的想法吗?教学,描述教学的过程中,也解释结果的教学,包括反映了学生和教师的感情。

5,分析

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它首差绝的优点和缺点的结果,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分析是一种叙事的参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可以为了讨论,情绪,产生共振启发。

的情况下如何收集材料。

1,典型的。的

教学案例的材料能够反映特定事件的教育背景可能意味着普遍,人们而言,更重要的问题,问题的本质,体现了深庆薯刻的实用价值。

2,形象生动。

教学案例的内隐观的教育故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是具体的,生动

意思很清楚的。

教学案例可以激发你去思考,让教师看到的“故事”揭示了一些法律和教育的指导作用的性质。

四,搜集材料的方式。

1,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

例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从思想的讲座,观察和评价的记录,一些教师,学生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收集材料。

2,寻找在教学音频和视频。

观看视频,从电视,磁带,CD-ROM,课堂教学,教学经验丰富,听来收集材料。

3,教育书籍。

可以收集材料的备课教案的经者姿验教训讲话,录音教材的教学经验,从阅读。

情况下叙述的要求

1,目的必须明确。每个教学案例书面

教师应能反映一个问题。不能是任意的,无关的话题删除。

2,内容是真实的。

案件材料,以反映生活的教学实践。因此,写作教学的情况下,必须是真实的场景,而不是虚构的,而不是发明。对于事件的原貌,不夸大,不变形。然而,为了保护隐私,虚构的地名,人名(但在最后,表示虚部)。

3,该方案是完整的。

教学案例,写事件的背景,就是写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要写入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故事到具体的现实主义的人。

4,适当的取舍。的

教学的情况下,通常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小学和中学不同的取舍中描述的场景在写作的时候要适当。要尽量写的主要事件,尽可能简明的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5,说明必须是客观的。

写作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编写的,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写入的情况下。只有客观呈现典型的例子。让读者细细品味,悟出的道理。

6个案例研究的要求

1,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写案例分析,推理的问题。说明事实的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使用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分析,并努力解决具体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措施。分析,整个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可以不分离的情况下,谈教育理论。

2,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

案例分析表明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观为指导,以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例如,在目前的情况下,分析是必要的,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两个课程改革的精神。

3,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分析。

案例研究和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窄。是真的,应该有针对性的分析。不热衷于抄写的教育理论,所有的道路的教育理论分析是自然混合的角度来看。

4,讨论需要关注。

教学案例写入读取和重新读取,识别的主要问题的情况下,努力抓住关键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画龙点睛,指出的问题,说实话,主题显示

5,点来看,有足够的基础。

分析,以找到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选择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反映的观点。不是这种情况,和的角度来看是不统一的。

六项要求,提炼案例主题

1,主题紧密相连的情况下。

精致的主题必须依据的情况下,不能分开的情况下,擅自决定。

2,SDI有新的想法。

提炼的主题必须是创新的,确定的主题是创新的角度。

3,新的时代。

应该与时俱进,必须有利于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在当前的课程,热点问题,为课程改革的需要。

4,符合教育规律。

有一定程度的教育理论,并遵守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论。 (5)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引起注意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并促进这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况或特殊问题。选择的情况下,可以是一个小的事情,但能够看到的大,小。

7个教育科研论文写作

1,概念的教学论文

所谓的教学论文,教师用来形容的研究和阐述的学术观点,话语的文章。

2,为什么写的教学论文

(1)至左的工作轨迹(2)促进就业促进(3)反映个人的价值观?

8,教学文件一般可以分为分为三类

1,否定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旧观点,并提出新的想法。 2,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系统,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证明,并得出新的结论。在一个特定的主题区域,通过认真研究,观察和实践,发现和创造,陈述了新的见解。

九的主题,教学论文

1,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 2,选择他们的浓厚兴趣的主题;选择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的主题; 4,选择自己的数据更充分地占据主体

创新; 2,理论3,规范写作教学论文十项原则; 4,有针对性

10个教学论文构成

1,主题2,引言(问题); 3,理论(分析)4,结论(解决问题)

12,教学论文写作 BR />教学论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呢?如图3所示,该研究的结果吗? 4,这些结果有什么意义呢?

十三,符合的要求:简单,明了,一般不超过12个字。

1,显示参数:例如: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数)2,揭示主题:谈语言教学(主题)

14,总结了论文应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应该是一个总结的纸,在纸上写,先写固定,然后再尝试把它写。

2,摘要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结论的本质,精简精致,简单,直接的陈述,没有自我评估。

3,总结的纸张,其主要成分,句子应该出现在纸张前完成挑出什么可以连接。

4,总结的纸张也应注重诚信的意义,语言流畅,做的头和尾巴,有序,人们清楚地看到和理解。

15个关键词应选择论文题目,摘要,正文,关键词应该是一个单词或术语。

1,带来严重; 2,反映的主题; 3,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的主题检索入口词“,它更容易为读者查阅,检索文献

16起,如何在开始写论文吗?简洁的吸引力

1,开门见山问题; 2,提出的背景;的提示点,总结全

17,以及如何

1,明确和具体的参数(); 2个参数不够丰富;参数(逻辑); 4,主题指挥官的灵魂;材料(血肉丰满)

18论证方法展示?

1,例证典型的例子演示了参数引用方法的教育科学理论,名人名备注明的说法,3,类比参数:几个条件来证明这一论点; 4因果关系的论点:从先前的结果推断到证明论点的

19,演示部分的序列码

的需求,才能使文章连贯,序列码。常用的4个序列码:

:一,二,三四------

:(A)(B)(C)(D) 1,2,3,4 ------

第四个是:(1)(2)(3)(4)

(注意相互呼应的标题的大小的话等于数,对称)

20,论元结构<BR /平行; 2,进3,控制型

21,理论的语言要求

1的一部分,是准确的。2,要简洁。

20 - 两个结论:篮筐编织筐,所有的关上了。整洁,没有明确的结论的方法:

总结性:总结总结全

探索风格:可能性的问题

设想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4,对策类型: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5,Outlook风格的精心研究问题的意义和前景的问题。

20三,自己的论文

1,控制空间(3000字)

2修正参数(参数是正确的,科学的)

3,调整结构清晰,逻辑强 />添加和删除材料(材料充足或过剩)

5,审议语言?(流利,生动)

24,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抓准经验屏蔽材料提炼主题

看看水果勘探深度分析揭示了的

定期选定的主题抓住热的总结新奇

抓好典型的叙议结合起来,以反映的性质

逻辑和结构形式

精炼的语言强调文采更大的效益

二十五,教学论文常见问题

1,标题和内容不相吻合

2,有权空,大

简介谈废话太多了

4,副标题为炼不准确的标题相呼应

5篇论文或点或多个参数

论文有理论没有实践

7篇实践没有理论

8,论点和论据并不一致

纸逻辑混乱

10篇论文,有头无尾的结论20

六种语言问题的几种类型:

不正确的词序: “我希望在未来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改进

不匹配:”我们举行了教学活动“,举办的活动有不当。

3,成分不完整的:“通过教育理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显著。”

4个额外的成分:提高教学能力,是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的。 “

5,混乱的结构:适用于另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这两个句子结构揉在一起,造成结构尚不清楚。如:”谁会想到她时,三年级语文教师出身。“应该有一个或两个句子:她成为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语文教师,她的语文教师出身。

6,不合逻辑的,是自相矛盾的。如:“在文章中,我问学生的单词数应不超过300字。“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课堂实录

答一、朗读课文

PPT打出课题《诲人不倦》,教师让同学们用最大的声音朗读标题,学生照做了。

师:课文预习过了没有请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恰当的语气,并且在文中划出你熟悉的成语。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边听边在课文上做记号,记下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三分钟后,学生读完了,教师指定一男生评价班级的朗读情况。

生1:我觉得停顿还可以。

师:读得较流畅,但停顿不正确,特别是主谓之间的停顿没读出来。比如:“鲤/趋而过庭”读成“鲤趋/而过庭”。下一位同学继续点评。

生2:有个字音读错了,“隅”读成“偶”了。

师:是的,“隅”在这里是“方位”的意思,有时也解释为“角落”。

生3:还有很多语气没读出来。

师:没读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生3:只有把感情放进去,才能读出语气来。

师:是的。要把情感放进去,还要理解课文。你做得很好,会反思。对朗读不仅求正确,还要求感情恰当。

二、寻找成语

师:在课文中,你找到了哪些成语

生4(低声念):性相近,习相远。

师:建议你声音大一些。你发现了答案,多么高兴的事啊。要自信响亮地回答。

生5:举一反三。

师:原文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概括能力强,恭喜你!

生6:有教无类

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6:只有教,没分类。

师: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育,没有等类的区别。

生7:诲人不倦

师:“诲”是什么意思

生7:教导。

师:那么,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教导别人不感到懈怠”。

生8:如琢如磨

师:你把前面半句也加进来。(面向全体同学)大家齐读一下这个成语。(学生齐读后)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学生说不出来,但有人发现注释里有答案。教师要求学生齐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师:还能不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生9:各得其所

生10:述而不作。

师:这是孔子的学术主张,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就是传述而不创作,这里的“而”表示转折。还有呢

生11:绘事后素。

师:什么意思

生11:彩绘的事后于素地。

师:这个词语省略了介词,它该在什么地方看来你非常喜欢这四个字,但平时基本上用不着。

生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师:你把这8个字当成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了吧这是孔子对人们生活态度的教导。

三、疏理课文

师:孔子为什么要主张教育人或者说,人为什么需要教育

生13:性游洞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什么意思“习”是“学习”还是——(生接“习染”)这里的“习”跟“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是否一样

师:正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把人的天性往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所以需要教育。再看第二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可见“诲人”的目的在于“移”,在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学识修养。

师:从这两句,察枯家可以看看孔子的主张是否有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不移”。

生14:他只说上等和下等的不移。

师:智力太高与太低的改变不了,但绝大多数人是可以改变的。可见“诲人”是为了改变天性。那么孔子都教过哪些人大家找找具体的名字。

学生七嘴八舌地列举,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陈亢、公西华、孔子的儿子孔鲤。

师:孔子弟子三千,这么多人里,有贫穷的,如颜回,有富有的,如子项,有智商高的如宰我,有智商低的如曾参。但孔子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成材。孔子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那没粗么,他都采用了哪些教育方法呢

生15:不愤不启。

师:大家齐读第8章。(学生读后)孔子主张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而且要举一反三。哪些章节可以明显地看出启发式原则所起的作用

生16:第11章。

教师要求学生齐读第11章。

师:怎么可以看出启予者商也

生17:因为他由彩绘联想到仁义的事。

师:你还能感受到其他的吗孔子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17朗读“启予者商也”,但读不出赞叹的语气。教师范读,音调拖长,稍稍停顿。学生再读,就读得很动情了。

师:可见孔子从弟子的领悟中,自己也得到提升——教学相长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第11章。

师:除了启发式,还有其他教育方法吗

生18:第7章,孔子的儿子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教导“不学诗,无以言”,这也是启发式教育。

生19:他还人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师: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是哪个句子

生19朗读“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但他读得过快,语气平淡。

师:建议你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得缓慢一点,重点词“进、退”要重读。

学生齐读,稍有进步。教师要求他们再来一遍,学生读得又整体又响亮,语音里包含着提高自我的成就感。

师:对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一不一样(学生大声回答:“不一样!”)可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不仅因材施教,而且因人而答。

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子路问”,男生读“子曰”。由于读得较为平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孔子对两人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领悟到应该激励冉有果断,应该要求仲由不冲动。

师:一个要他进,一个要他退,语气应该不一样的,再读读。

教师先范读,学生再齐读。

师:还有哪些方法

生20:述而不作。

师:这不是教学方法。再找找。

生20摇头表示自己找不到。

师:永远不要说自己找不到,你需要的只是时间和眼光。

生21:第9章

师:弗如也。他为什么连续两次说“弗如也”

生21:对子贡的肯定。

师:对他能自我否定的肯定。

生21:孔子这是激励他。

师:说完后,子贡会怎样呢他会反思,会想快马加鞭赶上颜渊。

学生朗读这一章。师问:“弗如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生答:语重心长)还有呢还有对学生的期盼。这不是打击,而是推动和激励!

教师小结: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孔子采用了启发式、激励式教育,还因材施教。那么,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学生回答:讨论式教学。

师:我们设想一下,孔子当时的教学氛围会是怎样的

生说出了民主、平等、尊重、和谐。教师要求再次齐读第11章。

师:就是通过双方这样的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显示了很高的教学境界。

PPT展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教育、激励教育、讨论教育、教学相长

四、深入探究:

师:孔子为什么说诲人要不倦呢联系刚才的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后,教师指定一句学生回答,但他答不出

教师启发他:为什么说这种教育必须要做到不倦。

生22:孔子是知名教育家,他要培养好的学生。

师只好自己举例:我们可以这样说,要让教育产生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必须要不倦地教育人。下面大家举一反三,再来说说。

生23: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师接着:只有不倦地教育,才能让人更上一层楼。

生24:学生总是要犯错误。

师:从教育对象的广博看,教育必须要不倦。

生25:因为……(说不出来了)

师:已经举一反二了,看能否反到“三”

生26:……(沉默)

生27:……(沉默)

生28:教育方法很多

师:要摸索出这么多这么好的教育方法,需要长期不倦的努力。

生29:从教学内容看,……

师:孔子都教些什么东西文、行、忠、信、礼、乐。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注定过程要“不倦”。

生30:还有如切如磋。

师:我们常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别人学得好,首先要自己教得好。请读最后一章,设想一下:从卫国到鲁国的路上,孔子都做些什么事他在学习,他在思考,他在反思。可见,教育者的素养要提升,需要不倦地实践。

PPT展示: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

教育对象平等无类

教育内容博大精深

教育方法灵活多变

教育素养更需切磋

师:这么多思想里,哪一个最伟大

生齐答:有教无类

师:对我们来说,也应该有学无类。《论语》这本书是不是也是我们的老师回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上智下愚不移”与“性相近,习相远”是否矛盾二是“述而不作”你怎么看下课。

幸福的暑期生活

答      盼望着,盼望着,暑假的脚步越来越近……

即将进入“无案牍之劳形”的日子里,做梦都会笑醒,于是乎高兴之余做了计划。实践证明“兴奋的头脑是虚无缥缈的,做出来的决定也不怎么合乎实际”。

        放假前夕接到通知,参加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暑期培训,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挂掉电话之余,那种放松感瞬间消失,只因为,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是我梦寐以求的成长圣地。在追梦的年纪里遇见了“重要他人”“重要他事”是何等的幸福,只有自己知道。从那刻开始,我便迈出了成长的脚步……

      根据学院要求,立刻购买陈宇导师编著的《班主任思维导图》,虽然自己当班主任的经验尚浅,可是心知肚明做班主任是教师生涯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做好班主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小到关乎一个孩子的一生,大到影响一个国家的一代,所以很认真跟着陈宇导师的思路学习班主任工作要点,为此,特做图如下

写了读后感 亦师亦母总关情

充足的准备之后便等待“大事”的到来,7月20日,在这个艳阳高照的早晨,踏上了通往成长学院的列车,在新乡高铁出站口我们看到了教育时报热心的“红衣少年”,他们帮忙把行李拿到大巴车上,正午十分到达长垣第一初级中学,透过车窗就嗅到了浓浓的学术气息,一进校门,有孔圣人的雕像已等候多时,慈祥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在学术交流中心报道后,来到宿舍稍作休息后便开始和室友一起整理床铺,晒被子的途中遇到了久违的张军校长,才知道他带领现在的团队一行四十余人来学习,敬佩之感油租蠢然而生,工作中遇见好领导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7月2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800余位学员和导师齐聚一堂,参加第十届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开班典礼,教育时报“红衣少年”吴超主持大会,长垣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致开幕词,他的朴实言语中透露出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业务能力,了解到长垣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小吃……心生安慰。第二项是刘肖院长点名,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落落大方的走到舞台中央,介绍着成长学院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每一个学员的成长故事,如数家珍,他的心细到每一个角落,系到每一个学员的努力的思绪里,令人惊叹,最后刘肖院长向在座的每一位学员发出邀请:请你珍惜,请你成长!

会议第三项,作为今年成长学院第一个报名的学员刘菲,带着成长的渴望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她说,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介绍往年成长学院的导师时那种向往神色,心里早已种下一颗一定要来的种子,关注河南教师的公众号后时常为报名做着准备,所以在公众号发布后第一时间联系时报记者,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报名!这就是渴望的力量!(在之后学习生活的简报中我看到了刘菲老师上公开课照片,让我又一次看到她为成长付出的努力)接着,班长代表何风彩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她说“这个七月注定是让我充满期待的季节,今天,你在,我在,我们大家都在,盛暑高温,相聚蒲城,仅以成长的名义相聚。在中国教育界有多少前辈感召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觉得他们是有光的教育人,我们一直期许,期许长成像他们那样的美丽模样…森型伏…”,“这些日子让我们抛开沉重的案头工作,丢掉琐碎的家务,来享受专属于自己的成长时光,让我们把心先沉下去,静下来,再缓缓的打开,让精力保持满格状态,不仅要把导师上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记下来,更要注意他们扬起的眉梢,闪烁的眼神,每一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甚至用心感悟导师背后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教育情怀,和终身的教育信仰……”班长的演讲不仅道出了每位学员的心声,还指出了很实用的学习方法,并代表全体学员回应了刘院长的邀请此携“我会珍惜,我要成长”!

开幕式上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导师讲话,首先登场的是“映我心”的余老先生,古来稀的年龄却始终带着而立之年的劲头工作,只见他迈着健硕的步伐走上来,同时学员班的班长周枫林老师代表全体学员致欢迎词“先生好,我映潮班班长周枫林代表全体学员向您致敬,无论富贵贫穷,无论顺境逆境,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愿意,我们都愿意,一生一世,不离不弃,始终追随着您,用奋斗守卫汉语——我们母语的纯洁和诗意,用专业赢得教师的尊严”!周老师铿锵有力的誓言,道出了我们专业成长的渴望和决心。

终于等到你,余老师的演讲——在日积月累中“发现”。他说,成长与奋斗中的教师需要有发现的追求和精神,而“发现”需要在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与思考中进行。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最辛苦而最有效,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制作读书卡片。把自己手中已有的报刊杂志,已卡片的形式分门别类的整理好目录,方便以后检索。大量研究名师名作,制作好卡片对比,在积累中发现“空白”——教学设计艺术。然后开始大量写作教学课例评析,一次《白毛女》课例评析中发现教学设计的艺术规律: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教材研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利用教材”是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南针;“实践活动”是课堂阅读训练的聚宝盆;“知识渗透”是课文阅读教学的智慧泉;“集体训练”是学科高效课堂的顶梁柱。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语言学用,关注技能训练,关注知识渗透,关注集体活动,关注审美教育,关键时间效益。最后,余老师强调,发现,往往与追求发现相关联,与乐此不疲相关联,与横向联系相关联,与反复实践相关联,与学问背景相关联,与日积月累相关联。希望青年教师能提升教学素质,在“积累”中“发现”。

第二位来自首都101中学的程翔导师上台,依然激动不已,因为在今年的郑州大学礼堂全国教师核心素养研讨会上,听过程翔导师《母语强则国家强》的报告,确实是震撼人心,听听今日的演讲《做有“灵魂”的教育》,“教育是有灵魂的”,“教师心中有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心中的阳光”。我常常这样教育我的学生“考试不好不可怕,但要努力;家庭贫穷不可怕,但要有志气;长相丑不可怕,但要有一技之长。”“可怕心灵扭曲,可怕精神萎靡,可怕灵魂堕落”“不迷信老师,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不可超越生命健康,不可超越人格尊严,不可超越个性差异”。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并且始终践行,讲了他的一个学生背课文的故事:做妈妈的只希望孩子在学校能抬头走路……再一次推动了我内心最柔弱的爱,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理念“亦师亦母总关情”!

第三位潘建明导师做了《有一种幸福叫“成长”》的报告,指出一、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要求:1.终身学习;2.学习品质的培养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3.令人信任的心理问题疏导者;4.团体工作和团队沟通的专家;5.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信息资源的提供者;6.学习的合作者和现代学习方式的指导者。二、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成长途径。三、优秀教师快速成长的特质。

第四位导师比较特殊,她是英语专业导师,也是众导师中唯一来自河南本土的导师,她这样介绍自己,让我感觉像自家大姐一样。她的演讲题目更别致《心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素养》,课件中她以分析《爸爸哪也不去》《奶奶家》为例,向大家讲述心智的概念,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指导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等日常行为。从心智出发,思考1.我们最初为什么选择当老师?2.当了老师以后为何努力成长?3.我们在为谁努力成长?这样的三问,问到了在座的每一位学员的灵魂深处,我们生活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里,我们受时代感召砥砺前行,那我们的初心在哪里呢?我们有没有真正做到“牢记初心”呢?这真是无声的提醒。

第五位闫学导师,她的名字就让人想到“研学”的老师,真是名副其实,她给我们做了题为《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期》的演讲,介绍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重点指出,首先要有本事走上高原,而不是望着高原止步,其次要突破自我,并且向我们介绍了《读书,教书,写书——我的成长方式》这本书,还介绍到身边一位90后同事只有3年教龄就编写了《给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从闫老师的循循教导中,我学到了读中要写,好书重读,克期阅读和叶脉式阅读的读书方法,很是受用。

第六位导师武凤霞,听着名字就很干练,果真是人如其名,从河南出走,一路高歌一路成长 ,简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后,指导青年教师明晰当下最需要什么?并且为当下发展做最好的谋划,然后站在巨人肩膀上谋未来。

第七位朱煜导师指出《小学教师必备的四种“武器”》,一是吃萝卜干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二是练好教育教学基本功,对课堂实录从怕到爱;三是关注学生差异,精心设计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学习活动,并坚持每天写教学日志;四是看到学生最好的一面《积攒生命的光》

第八位导师吴正宪,《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儿童幸福,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让儿童幸福的成长。

第九位导师华应龙分享的是《关于三个哲学经典问题的分享》,分别阐述了华老师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分享了自己的《我就是数学》,叶澜老师的《读华应龙》,“化错养正”公众号,及其《下课了》《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像袁隆平屠呦呦一样》的文章展示了“让天下没有难学的数学”的决心,并且鼓励大家“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出自己成长的智慧”。

第十位贲友林导师,光是这个姓就让好多老师涨知识了,一场《我的成长可以复制》的精彩演讲,将自己对青年教师的教导全力相授,讲述了自己和教师工作的“先结婚后恋爱”的传奇故事更是让人佩服。

接下来登场的是我们的老板老班陈宇导师,坐在大厅前三排的同学们真是兴奋啊,虽已是正午,可这是扔急于吸取导师们给予的精神养料,陈宇导师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演讲,告诉我们班主任专业的重要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最起码要做到专业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辛苦,才有可能赢得尊重,这样的一席话真是点燃了在座的老班们内心那种“出力不讨好”的委屈烈火,同时也增添了老班们对于专业学习的期待。

最后的导师,田冰冰,在这盛暑高温的日子里,给人带来清凉镇静的演讲《从“关注每一个”到培养“每一个”》,从简单的教育叙事故事到深刻的理论讲解,细致而又大气,真正诠释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教育真理。

导师们的演讲就在7月21日中午十二点半结束了,可是他们的尊尊教导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看到了快速成长的方法:坚持写教育叙事(随笔);找到专家课录像反复打磨;不看重名誉,只看重成长……

今年暑假我遇见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成长故事给我做出了榜样,他们的教育理念给我指明了方向,他们的终身信仰激励我不停的成长……

这是我过得最幸福的暑假生活。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答当今世界,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可以说言必称“启发”。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铅迹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一种教育思想在古代东西方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以他博学的才能,首创私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光辉命题,承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阶层,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真可谓是中唯伍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孔子一生除了五十多岁以后曾短期从政外,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后世社会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其认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二元性,他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①在这里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人,很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然而“生而知之”在孔子那里只是“虚悬一格”,他在实践中所强调的乃是“学而知之”,客观上否定了先验的“生知”观念。正是在“学而知之”的思想指导下,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启发教学法就是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并使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使他们学有所成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法。

《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中“启发”一词和“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②即孔子认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一时还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予以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思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的时候给予开导。如果教师已就学生所疑的最关键一点予以启发了,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和推理,孔子认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讲了,因为这说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也认真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槐山并,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雅典奴隶制民主共和制的极盛时代,但是思想比较保守,由于他拥护农业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最后被判极刑。苏格拉底的一生,除了从事于雕刻工作外,多半时间是用在教事业上。他数十年如一日,不计报酬地从事社会教育,谆谆教人而自律更严。他的一生就是一本生动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被后人称为“众师之师”。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他认为有关道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所以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识与真理。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值东西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作为东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思考。因此他们所提出和实际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一)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个次,如“问仁”、“问礼”、“问政”等,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而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座谈),孔子首先说:“虽然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却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畅所欲言。”一开始就造成了一种非常自然、友爱和诚恳的教学气氛,这是一次谈话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谈话中,他还注意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言论与他自己的不和,也从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立即对学生下评语,使学生有话不敢说。有的学生不愿发言,孔子则用同情的态度加以鼓励。教学中充满了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气氛。

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从《回忆苏格拉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常常称学生是“朋友”,他总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某些品德表示赞赏,使学生能在愉快而不紧张的状态下学习。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实践中都很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学中孔子也常常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孔子的得意门之一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即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启发诱导学生,使得学生对学习极感兴趣,以至于使颜渊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四)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赞美的学生大多是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即能自觉地运用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孔子所传授的知识,能有所发挥,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反之,对那些“学而不思”、“不曰如之何如之何”、“于吾言无所不悦”的学生,他是表示不满和失望的。正因为孔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动脑筋,“多问厥疑”,敢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硬性地注入,而要掌握在学生求知而未知(“愤”)和欲言而未能(“悱”)之时,即学生正在积极思维的时候去启发之,把教师的启发作用用在“点子”上,通过“举一反三”来训练和增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不能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通常他并不同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先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反驳,使得学生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等到对方明白了得出这个荒谬结论的原因之后,不正确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思维训练,它使人克服思维的混乱,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客观上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把这种方法用在教学上,可以使人把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重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在教学中往往以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④即强调通过以已及人的方法去理解仁。这种类比推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方面确实是有作用的,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物推及彼物,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但如果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时,对于“类”的观念不是建立在精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去解释及把握对象及其联系,比较强调通过概括和抽象形成明确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归纳法,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出普遍;它教导人们区分个别与一般,使他了解事物中的个别成分对于事物的本质来说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一般、普遍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逻辑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相对来说,孔子强调“学”,苏格拉底侧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⑤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通过层层推理的问答教学,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为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

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相比之下,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机械呆板。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而总是运用那一套刻板的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的热情。

第四,孔子呈被动、苏格拉底取主动的姿态进行教学。孔子弟子公孟子曾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作过形象化的解释:“君子共已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⑥即孔子消极待他人“求学”,而不积极主动地施教于人。苏格拉底则不然,是主动积极地“往教”,“不扣必鸣”,并在教学中巧施妙计,使学生就范,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无知,心甘情愿地接受苏格拉底的教诲。

启发式教学法的产生至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初创时期,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后经一些进步教育家的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启发式教学法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并没有得到完全阐发,甚至人们对此还有许多误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更多地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注入教学法。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启发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象意义,给我们的教学以很多的启示:

(一)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师生关系是否谐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象孔子、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形成“愤”、“悱”的强烈需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萌发的灵感,并适时地开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精讲巧练,举一反三。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这里“一”是关键,因此教师要精于使用一,善于使用一,巧于使用一,使举一能导致学生“反三”。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⑦

(四)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使得问答法(谈话法)成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形式,但决不应把启发式教学法简单地等同于问答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是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如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特定的运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能,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

答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我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旁孝不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

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

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1,第二章就标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诲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能力的技能。怎么诲,就是要与人之间要细心地教导,要不断地交流沟通。

师:我们根据他说的内容在课文是哪几章。为何诲,应该是第一第二章,也可以说是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诲谁,就是第3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孔子提这个是伟大的思想,有教无类。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运销稿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这是我们斗旁这篇文章大体的内容。读《论语》我们不要带着畏慎的心理,以为这是2000多年前的人说的话,很深奥难懂。《论语》是可以亲近的,它是朴素的。像这个标题,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切磋琢磨,巧笑倩兮,述而不作,我们平时就在不知不觉地运用这些词语。虽然我们没有看过《论语》,但《论语》的生命力就根植于我们的身上,所以论语与我们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缘关系。比如看到诲人不倦这句话,我的心情就感到非常复杂。你们说呢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你看我们老师,很多都是面有菜色,这个就是心理和生理疲倦。是不是啊

生笑。

师: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读《论语》,有时候我们就觉得不是在读古代读古人,而是在我们读现代读自己。下面我们就把课文里的这些章节一起来研读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讲教育的秦用,这个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教育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主要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都非常重视这个教育。当然孔子也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

生:上智者与下愚者。

师:教育对他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两章我们把它读一遍。

齐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读“子曰”的时候,也可以回想一下奥运圣火,2008年2008位表演者一起读论语“子曰”,这个“子曰”里我们要读出对“子”的一种崇敬,要读出中化文化的一种自信。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我们看第三章。第三章有很多理想,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自己说过,“自行束修,吾未尝不诲也。”孔子说只要自愿拿出十束干肉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个无类,有人说是无贵贱,无区域,无智愚,我们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学生也是不论出身贵贱的。像南宫司马牛是贵族,子贡是商人,颜回曾参子路等是贫民,也有坐过牢的,还是孔子的女婿,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有做过盗贼的,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优秀的学生。孔子招收的学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如子贡颜回,他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就很强,但是像曾参高才接收能力就要差一些,颜回很好学,宰予,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的高才生;也不分年龄的限制,有些学生只比孔子小几岁。比如子路,比孔子只小9岁,冉伯牛只比孔子小4岁。有的比孔子要小四五十岁。也不分区域,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有齐楚晋,而且楚,是湖南,在那时候是不开化的地方,被称为夷狄,孔子也不歧视,也收了那里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所以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

生:没有。

师: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看第四章,看孔子在教些什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历史文献,行是指社会实践,忠信是关于什么

生:人的品德。

师: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就是学会做人。这个可以对应为哪两个字,忠信;学会做事,对应哪两个字,行;学会学习,对应文。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我想大家对这句话做点评价。

生: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个人修养,也有些待人接物的方面,还有些社会实践动手和动脑的,是发展人的全面。

师:还有哪位

生:孔子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不过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内容上好象只学习历史文献,没有科学的东西。

师:这的确可能是教材内容上的一些局限。

师:以下四章都是孔的教学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一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把我们现代社会变,我们觉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这个是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教育,有许多非常深刻的东西,这个课堂时间的关系,这一块不做深入的研讨。下面我们要主研讨一下孔子的一些教学方式。先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心旁,它是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

生笑。

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

生:做不到。

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

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记忆。

师:说得很好。“不复”,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设定深入思考,如果复啊复啊,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长期以往,我的学生会变成什么样了呢思维变得懒惰,思想变得懒惰。下面我们来看看第9节。这很有意思,孔子跟子贡在聊天,他说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厉害些啊,子贡说我当然比不上颜回了。如果我这样讲,你会怎么说。学生()我会说你不要失去信心,你会赶上他。孔子很有意思,他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他怎么可以这样抬高这位同学,打击这位同学呢。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赶上他。

师:可见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你看他就是抓用了这位学生的心理,他采取的是什么方法

曾几传文言文

答1. 文言文《晋书 陶潜传》阅读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知

偃兆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隐隐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 *** 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哗携喊,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是不是缺了点?)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辱,家庭不免有风雨飘摇的祸患。(得分点:数、见、患、大意,共4分)

(2)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院中建造了五间房屋,收藏了上万卷书。(得分点:葺、因、大意,共4分)

小题4: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起官陟宪使”意思是(玉岩公)被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陟”在这里是动词,“提拔”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乱野,自己。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D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数”,多次;“见”,被;“患”,祸患。(2)句中“葺”,修补;“因”,趁机。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要通读全文,理清结构,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第一自然段写了玉岩公打算建杏花书屋,交代了杏花书屋的由来。第二自然段写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园中建造杏花书屋。第三自然段围绕唐代杏花之宴展开议论。第四段表达对周家子孙的美好祝愿。考生把上述内容按先后顺序整理成答案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建造的读书的房子。孺允自己说他的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担任御史之职,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屋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这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指着房子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辱,家族不免有风雨飘摇的祸患。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一个安定的居所。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命的名,(写好)悬挂在门楣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回想玉岩公被贬谪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醒来时所看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进入房间,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

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要登第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之宴当作大事。现在考进士,也正当杏花盛开的时候。读书人考中进士,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先兆,这是世俗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才这样的缘故:玉岩公因为直谏之事触怒了天子,辗转岭南十多年,(历尽艰险,)玉岩公心性刚毅,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灰飞烟灭了。把通过考科举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鞠躬尽瘁。对他的后代,还希望他们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泽,永无止境的为朝廷效劳。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就是这样的。

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可他们的后代不知道沦落在何地。孺允兄弟目前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能得以重用。且玉岩公的孙辈们都才华出众,可以凭这知道是受了《诗》《书》传家的恩泽啊。《诗经》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这里看到《诗经》中所说的情形了。

3. 初中50篇古文的原文+翻译+作者信息 我知道有点麻烦 好了加分

一、论语十则 【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应该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作者信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 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见到(一片)。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三衢道中曾畿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睛”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

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 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 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

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一-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

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的绿阴繁翳。

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5. 睦邻之义文言文翻译

1、睦邻是汉语词语,是指与邻国或邻家和睦相处。

2、释义:与邻国或邻家和睦相处。

3、语出《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但 大齐 仁信之道,关于至诚睦邻之怀,由于孝德。”

宋 曾几 《立春诗》:“睦隣如有使,传语 大梁 人。”

《明史·张士诚传》:“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

扩展资料

睦邻的方法:

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与邻里接触,为了拥有幸福的生活,人们必须处理好自己与邻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家应该记住三个要点,就是“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一、看人长处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你们的关系很难变好。相反,多看看到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对对方越看越顺眼,这样就有可能和对方处理好关系,知道如何用人所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知道如何用人所长,你就会拥有领导的素质。

二、帮人难处

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可能是举手之劳,可能是一定的付出,只要己所能及就可以了,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

人在顺境时你帮他,他不一定会记住你。如果你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他会永远记住你。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可以走得越来越顺。

例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天灾人祸等等,你的帮助,你的问候,甚至一条短信,都会像春风一样,完全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记人好处

做人应当心存感激,要知道,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收获,都离不开父母、家人、朋友的帮助。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可以每天都有阳光,每天都有朋友,一生都有幸福。相反,永远记住别人的不是,只会折磨自己。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有教无类教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窝牛号的其他内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