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归纳整理

今天窝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以下关于陶庵梦忆序知识点归纳整理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1、陶庵梦忆序的文言文知识点2、《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3、《陶庵梦忆序》中用了那些典故?要给出完整的典故,并说明每个典故的作用。陶庵梦忆序的文言文知识点

答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排比,以与《志林》相差别。偶而拿出一则来看看,好象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忽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则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但还在弄雕虫小技,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具有慧业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改,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其一点名根,实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还是烧不掉的。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

答《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1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因此,我们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就缘自张岱小品散文的虚实相依的表达特点。结合《陶庵梦忆序》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 现实生活与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 现实状态与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 现实心理与如出一辙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 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总之,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2

作品原文

陶庵梦忆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

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愕,陡然一惊的样子。窒,指窒息。接,接近、接触。

3.引决:自裁,自杀。

4.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指活着。

5.罄:(qìng),空,净尽。

6.举火:指生火做饭。

7.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8.直头:竟自,一直。

9.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10.罹(lì)此果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罹,到。果报,佛教说法,认为人作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称为“果报”,也称“因果报应”。

11.以笠报颅,以篑(kuì)报踵,仇簪履也:这三句话是说,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下面几句句意相同。笠,草帽。篑,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踵,脚跟。仇,报答、报应。

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暖也:衲,补裰的衣服。裘,皮袍。苎,通“苎”,麻织品。絺,粗葛布。轻暖,轻而温暖,比喻衣服鲜厚。

13.以藿(huì)报肉,以粝(lì)报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种野菜。粝,粗米。粻,好粮米。甘旨,美叶的食品。

14.荐:草褥子。

15.以绳报枢,以瓮报牖(yǒu),仇爽垲(ki)也:枢,门轴。牖,窗口。这里说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极言其贫穷之状。爽垲,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舆从:舆,车、轿。从,随从的人。

17.鸡鸣枕上:在枕上听见鸡叫。

18.夜气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气。《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认为,人在清明的夜气中一觉醒来,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发现。因此用经比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方回,指思想刚一转动。

19.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20.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21.不次岁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书名,后人整理苏轼的笔记,分类编辑而成。这里借指一般分类编排的笔记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24.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25.犹意非真:还以为不是真的。

26.啮(niè):咬。

27.大梦将寤:这里指人的一生将尽。佛家常称人生一世为大梦一场。寤,醒。

28.犹事雕虫:这里指写作。雕虫,雕刻此虫,比喻小技巧。

29.慧业文人: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慧业,佛家名词,运用智慧的事业,这里指文事。

30.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31.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漏尽,即指夜尽。钟鸣,即指天明。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32.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33.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3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劫,梵语“劫蔌”的略称。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这里指人的一生。

原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白话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知识点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

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作品鉴赏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作者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作者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并认为五十年来的生活不过是梦一场,全篇体现了作者因改朝换代巨变的心灵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此序的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是由此而来。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作者用看似虚化的比喻与其实际状态相连,突出了作者写此序时的”痴“状心态。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陶庵梦忆序》中用了那些典故?要给出完整的典故,并说明每个典故的作用。

答该文除第二段有些生僻词的理解偏难之外,其他段落都较好理解。典故大致有“不食周粟”、“黄粱一梦”“南柯一梦”“西陵脚夫”“寒士赴鹿鸣宴”。理解了这些典故对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所起的作用,文章的主旨也就探究清楚了。

一枕黄粱

成语 一枕黄粱

发音 yī zhěn huáng liáng

解释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示例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近义词 黄粱一梦 邯郸一梦、黄粱美梦、白日做梦

反义词 如愿以偿、称心如意、春风得意、心想事成

语法 紧缩式;作宾语;含贬义

典故:“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落魄书生,卢生,由于怀才不遇,一天他来到河北邯郸县。在那里,他遇到一位仙人。这位仙人送给他一个枕头,并告诉他这是个可以实现愿望的枕头。卢生就很高兴地睡在枕头上。睡梦中,他科举及第,官运亨通,做了大官,还拥有富贵荣华,美妻娇妾。但不久,他受到奸人陷害,锒铛入狱。在朋友的努力奔走,他得到平反。最后,他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就离开人世间。当卢生醒来的时候,他发现那位仙人还在煮黄粱。他突然有所领悟,对于世间的富贵荣华,不再耿耿于怀”

南柯一梦

【拼音】nán kē yī mèng

【解释】南柯,南面的大树枝。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现在常比喻为一场空欢喜。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惺忪,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棼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棼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棼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棼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日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棼。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棼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棼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棼气得大叫一声,惊醒过来。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而梦中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

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从梦中惊醒,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近义词】黄粱美梦

【反义词】梦想成真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虚幻的梦境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登时急得一身冷汗,啊呀一声醒来,却是~。”

【英语】Nanke dream(from the story of a man who dreamed that he became governor of Nanke in the Kingdom of the Ants); illusory joy; fond dream

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化鹤回家

丁令威是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其为辽东人,曾学道于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飞目故里,站在一华表上高声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以此来警喻世人。

东晋著名史学家干宝完成了中国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搜神记》;其后,伟大的田园诗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又续写了《搜神后记》。“丁令威”的传说就载于《搜神后记》,而且是全书十卷近120篇传说故事的第一篇,就连最为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也排列其后。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中咏道: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又如,李白在“姑孰十咏,灵虚山”中咏道: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人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几归度。

再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中咏道: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其他如庾信(1500年前南北朝时的文学家、诗人)的“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归来恰是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吴文英(留有词作300余首、词名极重)的“华表月明夜归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苏东坡(开一代词风、文学艺术成就为历代推崇)的“古观久已废,白鹤归何时?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杜牧(晚唐杰出诗人、人誉“小杜”)的“千年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等等,等等。

很多近现代的大文人也都对他耳熟能详,甚至津津乐道。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介绍过他,并提到五百年后丁令威的后身叫丁野鹤,,,,

何其芳在其青年时的散文集《画梦录》里,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丁令威”,,,,

郑振铎于建国前夕应召赴北京时,对朋友说“丁令威化鹤归来,城郭如故。将来我倒想重写这个故事,化鹤归来,城郭焕然一新,,,,,”

韦君宜1947年冬“潜入北京”有诗云“化鹤归来丁令威,豁眸似梦喜兼悲”,,,,,

周作人有联挽刘半农曰“十六年尔汝旧交,追忆还从卯字号;20 余日驰驱大漠,归来

竟作丁令威。”等等,等等。

丁令威这个人物形象极佳,可以说人见人爱。

丁令威是个爱民如子,敢作敢为的好官:大旱之年,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民,在禀奏朝廷无果的情况下,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急人民之所急,当机立断,开仓赈济;

丁令威是位勤奋好学,立志专一,讨人喜欢的仙人:修仙学道之路,何等寂寞,艰辛,漫长,可是,丁令威耐得住清苦,经得住考验,最终功成名就,且成为中国群仙榜中的佼佼者;

丁令威在两千多年前就是一位环保主义者:他当辽阳刺史时就喜欢仙鹤,爱护仙鹤,他喂养的仙鹤随其自然,任其来去,,,临刑时是仙鹤飞来把他救走,成仙得道后,他自己又经常化做仙鹤,可谓和仙鹤结下了生生世世的不解之缘;

丁令威还很多才多艺:丁令威绝不只是落在家乡的华表柱上偶然地唱了一首“有鸟有鸟”歌,其实,他的音乐天才是很有名的,在西王母的宴会上,汉武帝就当众指出“吾闻丁令威能歌!”当召来之后,丁令威果然曼歌一曲:“月照骊山露泣花,似悲先帝早升遐,至今尤有长生鹿,时绕温泉望翠华”;而且,由王子晋吹笙以和,配合的相当默契。

丁令威颇有人情味儿:已经脱离了红尘,已经飞升了千年,可是他依然没有忘记家乡和家乡的人民,仍能千里迢迢飞落家乡的华表柱上,并发出“城郭如故人民非”的感慨。

丁令威及其故事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在很多领域都有它不可动摇的存在。

在中国神话人物中,丁令威是中国北方的杰出代表,在“紫丁香谜苑”网编录的《中国神话人物辑》中,丁令威不仅与妇孺皆知的“八仙,寿星,七仙女,二郎神”等齐名,而且与“尧,禹,轩辕,苍颉”等华夏精英并列榜上。

在中国的文史典故中,丁令威的故事可谓浑身是“典”,其中,“千年华表”,“城郭人民”,“丁令威”,“辽东鹤”,“离家千年”,甚至“有鸟有鸟”等被随处引用,可谓文史领域的一株奇葩。

在中国宗教领域,丁令威也极负盛名。如在《中国道教》第三卷记有:“‘嵩岳嫁女’中讲的内容并非是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席间,“麻姑弹琴,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可见丁令威已不是一般的得道之人,而是女仙领袖西王母的座上客了;在第四卷的“道教诗歌”部分记有“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最后两首套用了晋代丁令威歌,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终了,二世还归之意”,可见,丁令威在辽阳华表柱上唱的那首“离家千年今始归”,已不是一首普通的怀乡之作,竟是道家诗词歌赋宝库中的经典了。还有,“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丁令威已被纳入《道教三字经》中,足以看出丁令威及其得道的故事,在道教中被重视以及被普及的程度。

在中国旅游领域,丁令威更为一些风景名胜增色不少。如在《千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点导游”中说“仙人台,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为千山第一高峰。”在“千山简介”中说“鹅头峰,原名华表柱,相传汉辽阳刺史丁令威因救灾擅自动用国库公粮,被朝廷问罪,,,,”在“道教胜地西岩”的介绍中说“西岩山,又名太白山,早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时,辽东隐士丁令威在此炼丹修道,后化鹤成仙,留有月台,,,等相关景点和传说。”

丁令威的生命力极强。

辽阳已有两千四百年的历史,而丁令威的故事竟也流传了一千五六百年(丁令威本人的年龄应是两千二百多岁),且历久不衰。丁令威这个人物不仅经常出现在《太平广记》、《新游侠列传》、《续金瓶梅》等等各朝各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之中,而且在大江南北的广袤大地上也留下了很多“仙迹”,如:苏州有丁令威宅;当涂有灵虚山;鞍山有仙人台,来鹤亭;诸既西岩有月台,丹井,登云跳,丁公鹤。辽阳昔日八景先有“华表仙因”,后有“华表仙桩”,当年旗仓胡同有“华表柱”,今天城东邱家堡子有华表山。

总之,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通过典故,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归纳整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ccv168.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